中重症人數與死亡數持續加。
人人有機會
不管是否有打三劑疫苗,都有可能成為數字上的一員,這機率就等於是風險,換句話說就是生存的風險,每天看著指揮官播報數字看起來好像與自己無關,但想想又有多少案例是突破性感染,疫苗也會有效力的衰退期,這樣子的大規模感染是否需要補充追加劑或者有別的方法讓我們能夠共存的更加心安,這就是最大的難關了。
看得到吃不到
對快篩陽性的人來說,急診室不只是PCR確診的第一關,更是避免惡化成重症的關鍵,我們都著急想知道自己的傳染風險與被隔離的機會,說著量能足夠卻又有許多人在急診室門口等不到時間,已經幾個人被耽誤了生命的珍貴。
我們難道不能更簡單的方式快篩陽性等同確診的觀念,
去阻止更多悲劇的重演嗎 ?
我們不能以口服抗病毒藥物來挽救更多的岌岌可危或預防風險嗎?
疾管署4月19日更新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指引,65歲以上、心血管疾病、懷孕等重症高風險群,即便是輕症也可服用Paxlovid、Molnupiravir,或是靜脈注射瑞德西韋3天,預防變為重症。
低風險族群
不在高風險族群中並不代表不會成為中重症或是死亡的目標,但卻無須有口服抗病毒藥劑食用來居家讓自己康復就好,每個人的免疫系統不能單單使用年紀或者是一些徵狀來評估是否能對抗病毒,有些人身體很健康卻也還是無法承受病毒的荼毒,畢竟那是病毒,對於目前疫情升溫的情況下,那70萬的藥物是否足夠因應每日破萬甚至直線上升的確診人數,那低風險的人又該何去何從,沒有藥物如何能讓人民安心接受流感化這個旅途,如果真的像感冒又怎會有這麼多犧牲的人未共存成就路途的艱苦。
新生兒
說到抵抗力就不能忽略還在構建抵抗力的小孩與嬰孩了,近期有幾個案例都是小孩相關,比起沒有打疫苗的六歲以上孩童,新生兒還有幼兒才是應該更關注的對象,他們有些免疫系統還未完全,又如何抵抗病毒甚至產生自體免疫,對於這幾次的孩童事件,是不是加護病房也要有所謂的類檢傷分類,優先看診的族群或是需要關懷的年紀,如同口服藥一樣給更加風險較大的族群,才不會有更多的無辜生命就這樣逝去。
現在實行的居家照護制度,把醫院的資源都留給了75歲以上或是需要洗腎還有懷孕36週以上和中重症確診者,以及1歲以下的發燒嬰兒,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會發現無法自我照顧的人都會進了醫院,這也就代表醫護人員會更加忙碌於這些族群之間,然而在與病毒共存這四個字的表面意思上就是說台灣隨時都有一定比例的人確診,這樣的邏輯聯合起來醫療量能是否寬裕才是我們真正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政府需要考慮並安排的共存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