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十二期】天青無雲‧蘭陽掠影──側寫陳定南紀念園區
avatar-img
前山報

【前山報第十二期】天青無雲‧蘭陽掠影──側寫陳定南紀念園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1/012

◎蔡佳芳

莫使大地赤裸,勿讓綠野生瘡。──陳定南

我希望台灣不要只有一位陳定南。──資深文史工作者黃瑞疆

紀念園區展示大廳

紀念園區展示大廳

孟春訪宜蘭,行進雪山隧道,在長達13公里的灰暗後,映如眼簾的便是一片碧海青天,昔稱葛瑪蘭的蘭陽平原。隨著國五通車後,群山間的往返舒緩,更多在地人選擇回鄉通勤,外地人則樂享雙城,只為棲山海而居。這片自然的餽贈能保存至今,最重要的關鍵,便是阻擋六輕設廠的前宜蘭縣長──陳定南先生。

紀念館建築

紀念館建築


陳定南紀念園區坐落於宜蘭三星,原為陳家老宅,祖厝原本的左右護龍已毀,只餘正身與明堂,而新館的建築物坐落於右臂的位置,以清水模為素材環抱舊居,左臂則是穀倉造型內做書籍展示,建築方正內有弧線,象徵外剛內柔,室內大片窗景挑高留白,寓意豐沛的涵養及底蘊。


前縣長陳定南先生

前縣長陳定南先生

前縣長於2006年逝世後,陳夫人承其低調的作風,溫柔且堅決地婉拒成立基金會,卻擋不住欽慕前縣長的民間力量,靠著捐款人主動出資,而成立陳定南教育基金會,在熱心人士多方奔走下,以換地、收購及家族捐助等方式,於陳家祖厝周邊拼湊兩千坪土地,開始籌畫並興建紀念園區。建築師黃建興與縣長是朋友更為夥伴,源自對校園及公共建設的遠見,攜手宜蘭的寧靜的地景革命,日後更在台灣遍地開花,形成一股建築新浪潮。黃建築師感念縣長的風骨,除了是基金會的首位捐獻者外,亦無償操刀紀念園區建築規劃及設計。

紀念館頂樓

紀念館頂樓

甫進陳定南紀念館,由宜蘭地景照片組成的立體頭像懸於牆上,右側為其名言「如果討人喜歡與受人尊敬無法兩全,我寧願受人尊敬」。大廳另一方向可轉入祖厝,房舍裡展示並細數縣長的生命故事。從早逝的母親及疼愛他的兩位姑母說起,品學兼優的台大學生會長,從商的意氣風發,為政的堅毅果敢,隱藏其中的耕耘與努力,外界看他嚴以待人,實則律己更甚。為了改革腐敗的工程建設,事必躬親仔細度量,品質劣者立即打掉重作, 一絲不苟的執行力,讓疲軟已久的官僚行政重新上緊發條。身為地方首長,卻始終簡樸作風,使用老舊的公事包,著幾乎穿底的皮鞋,以此奔走山河之間,一步一腳印尋回宜蘭人的信心。

穀倉內部

穀倉內部

冬山河的整治,展現人與土地的和解共生,縣長從赴日尋訪建築師到嚴格監工,用國際標準打造地景工程,背後為長遠的思考及對土地的熱情,冬山河從髒臭的溝水蛻變成治河典範,兼具休憩觀光的多功能,讓宜蘭脫胎換骨,乃至引發一連串的寧靜革命,亦讓臺灣建築界重新審視,人與環境的共存共榮的多元可能。

政治人物皆有其支持及反對者,縣長卻是少見,即便是反對他的人,亦肯定其為人與風骨。綜觀其永不妥協的堅韌,在瞬息萬變的政治界也是絕無僅有的異數,知識份子的理想主義貫穿其一生,為官不改其志。園區裡有數座圓石堆成的錐形,從小到大形成軸線遙指龜山島,同時亦為冬山河的精神指標,有乘浪而出放眼世界的恢弘氣度。陳定南紀念園區立於湛藍的天幕下,訴說著頑強如鋼鐵般的宜蘭囡仔,傾盡一生的溫柔,兜兜晃晃流轉人間,只願守得青山綠水共長存。

左為黃建興建築師,右為黃瑞疆文史工作者

左為黃建興建築師,右為黃瑞疆文史工作者

raw-image


陳定南紀念館

  • 09:00–17:00(週一休館)
  • 宜蘭縣三星鄉義洲路二段65巷52號
  • 03-989-8855
  • www.mr-clean.org.tw/
avatar-img
前山報
17會員
82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山報 的其他內容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