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故居
因樂活的林語堂先生,還有愛做夢的舒喜巷,而有了《前山報》的發行。這份刊物包納了前山、大士林區的在地故事,亦會介紹臺灣地區的其它館所,請您跟著《前山報》的放慢腳步品味生活,聽聞更多的城市故事,體會單純的初心。
林語堂故居
因樂活的林語堂先生,還有愛做夢的舒喜巷,而有了《前山報》的發行。這份刊物包納了前山、大士林區的在地故事,亦會介紹臺灣地區的其它館所,請您跟著《前山報》的放慢腳步品味生活,聽聞更多的城市故事,體會單純的初心。
76
篇文章
0
專題
0
NFT
0
勳章
12
追蹤者
2
追蹤中
追蹤
贊助作者
文章
出版專題
NFT
勳章
熱門
・
全部
排序
林語堂文學獎始末
「所謂作家,就是能對時代起反應的人。」 ——林語堂 2007年,林語堂故居首辦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獎,旨在林語堂先生對文學創作之貢獻,並推廣華文創作及鼓勵創作人才。林語堂文學獎的問世,源自於林氏對創作的喜愛,更企盼華文寫手能自我挖掘、盡情書寫,以便有更多優秀作品問世。
2022-12-15
5
展演眷戀時光找到回家的路—側記萬華大鬧熱市集活動
「市集」作為認識城市的場域,逛市集不只是休閒的一種方式,藉由地方產業與人文產業呈現,是走入街區生活的一種途徑,從中窺見巷弄職人工藝,體驗在地節氣與節慶的可能。 參與市集也可能是一趟旅途的捷徑,透過這趟旅途認識各地文化、風俗及巷弄思維;市集也是一個了解這座城市底蘊的平台,在這平台上,
2022-12-11
8
台北民國知識份子圖鑑—漫談林語堂、胡適與錢穆
據《裨海記遊》所載台北城原為氤氳繚繞的大澤,彼時芝山岩為湖中的小島,雖眾說紛紜,但芝山岩考古開挖出貝塚,似乎也間接證明此一說。18世紀中葉大量的跨海移民,慢慢充盈著台北的人口,淡水河沿岸漸漸繁榮,艋舺成為貿易的中心,此時城市的廓圖已形成。
2022-12-10
7
【前山報第十四期】雋永回甘茶滋味 尋訪大稻埕茶記憶
1884年台北府城完工了,「城內」平衡了「艋舺」與「大稻埕」兩河港市街的族群衝突,過往的荒地成了台北核心,隱然成形的「三市街」隨著河港貿易、工業、軍事、交通的聚集,開展出台北的新時代。 從劉銘傳踏上台北河溝頭任職的這段路開始,循著城市商業紋理,於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
2022-11-30
3
【前山報第十四期】山霧裡的寶藏——專訪華岡博物館
從歷史的脈絡來看,這所學校不僅是戰後最早創立的大學之一,同時也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成就,在校園裡的「華岡博物館」,同樣作為全台灣第一間創立的「大學博物館」。
2022-06-16
7
【前山報第十四期】屋頂上的說書人──漫談剪黏與藝師陳篡地
清晨,掠過廟頂的金光,拂過熠熠生輝的飛龍舞鳳,庇護信眾的神靈瑞獸,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於屋脊上演繹一齣齣精彩傳奇,而將其鮮活展現的工藝便是──剪黏。
2022-06-15
3
【前山報第十四期】屋頂上的剪花──剪粘初探
剪黏技藝是傳統建築中非常重要的技藝,大至廟宇與古厝的屋頂主視覺,小至室內壁堵及樑柱上的裝飾,都能看到剪黏技藝的展現。
2022-06-14
4
【前山報第十三期】一點炊煙時起 齊東街上人家──走訪臺灣文學基地
2020年3月,齊東街53巷2、4、6、8、10號日式建築完成修復工程,而後與濟南路二段25號、27號以及53巷12至16號幸福草地合併為「臺灣文學基地」,於2021年1月正式開幕,並由國立臺灣文學館委託玉山社出版公司營運。
2022-05-12
6
【前山報第十三期】老城河港大河戀 從艋舺大溪口到大稻埕碼頭
歲末大雪節氣過後的冬陽日,穿過1860年以來的台北河岸老城,摸沿淡水河岸,從艋舺大溪口出發,順著淡水河來到艋舺大溪口與大稻埕碼頭,騎著單車探訪河岸的風景,在萬千風帆的故事中,看見台北老城大河戀。
2022-05-12
1
【前山報第十三期】七星郡士林庄士林街278番地
近年臺灣掀起舊時代的懷舊眷戀,尤以找回臺灣日本時代下的老城區樣貌,除了建築外貌的復興,連結家族並與在地關係建構更是一個很大的人文工程。
2022-05-12
1
此作者尚未建立專題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VAF - vocus and friends
此會員尚無此系列 NFTs
看看更多 NFTs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
想閱讀更多
林語堂故居
的內容?
立即追蹤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
先不用,謝謝
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