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城門:一封給老城的情書(下)
avatar-img
前山報

臺北城門:一封給老城的情書(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林語堂故居主任 蔡佳芳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與鐵道,還有童年的美食群像,那些味道依偎在老城裡,等待著某一天,能再細細訴說。


往南前行

從西門往小南門既可散步也可散策,先行至寶慶路,右轉延平南路,經過長沙街時,往總統府後門望去,左側舊為電力會社,右為遞信局。有史料紀載左側轉角現有折疊屋頂之建築(現屬國防部博愛大樓/2016年法務部廉政署進駐)舊時為總督府圖書館,二戰期間被炸毀,據聞有通道連接總督府,其前身為國防部「忠愛營區」,該營負責博愛特區維安。

國史館/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國史館/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

鄰近總統府的國史館身世坎坷,最早為臺灣總督府交通遞信部,該部門管轄範圍龐大,除了鐵道部自有單位外,還掌管電信、郵政、儲金、匯兌、保險及航空等,凡涉及傳遞與交通事務皆屬其業務範圍,相當於今日泛公營單位的總和。後來,這些業務才逐步拆分成不同單位,形成今日的交通部及通訊部門的前身。

相較於1939年至1945年二戰期間的「臺北大空襲」,受難的建築包括正面被直擊半塌的總督府及遭炸毀的總督府圖書館。當時的遞信局雖然被砲彈直接命中,卻未損及房屋結構,因此得以完整保留。後來,因交通部業務繁忙,將原本3層樓的建築增建至4層,因此建築外觀略顯不同於原貌。2003年5月,一名男子裝載汽油,駕駛貨車撞毀交通部大門(現為國史館),當即起火燃燒,導致建築1樓內部燻黑與損壞,館內亦有展示當時破壞的燈具及歷史。

國史館內設有各式展覽,早期介紹民主發展與代議制度,並有模擬選舉過程的闖關遊戲。此外,館內也展示總統、副總統及邦交國贈送的禮品,近年更增設兒童遊戲區,以滿足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然而,筆者私心推薦的是館內的紀念品販售部,位於1樓入口右側。該店販售大量絕版書籍,紀念品則多與臺北城歷史相關,非常值得一探及挖寶。

城裡城外:小南門

臺北城的故事,說到底就是資源之爭,離不開漳泉械鬥的歷史。小南門位於愛國東路,也許有人會疑惑,東西南北四個門,為何多了一個「小」南門?原來,板橋的漳州人原本需經由西門進入城內,但因西門鄰近艋舺,而當地的泉州人與漳州人素來不睦,為了避免衝突,當時便另闢經費增建小南門,專供板橋漳州人進出。因此,小南門與其他城門不同,並非封閉式碉堡設計,而是具備欄杆與槌花的廊柱式城樓。小南門原體已損毀嚴重,現今所見的小南門為1960年重建後的樣貌。

過去火車尚未地下化時,南北行駛的火車沿著今中華路行進,從萬華至臺北,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小南門,因此「看到小南門,就是即將抵達臺北」成為當時旅人心中的印象。


沿著愛國東路右轉博愛路,便可從臺北植物園徐徐走進南海園區。植物園可說是許多孩子記憶中的樂園,筆者則是在高職時期戶外寫生,才細細觀察園內的草木。少年時不解文史,也缺乏相關資訊,僅模糊記得園內有一處奇妙的假山,其結構與周圍景致格格不入。後來經查閱各種研究資料,才得知這座假山原本位於中山堂附近的欽差行臺(臺北府城的迎賓館/官員休息處),遷至植物園後,連同庭園的假山水一併移植於此。當時,這座假山水曾是孩子們玩捉迷藏的聖地,年幼時不解為何坑洞石礫牆會讓人割傷,後來才知道其材質為珊瑚。1998年,該處因颱風損毀,現已全數移除,原址現為多肉植物區。相關資訊及照片可點連結

植物園的前身為日治時期「林業實驗場」轄下的「臺北苗圃」,現隸屬「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緊鄰南海園區,除了赫赫有名的欽差行臺外,還有「臺北州臺北市南門町六丁目三二三番地」等歷史建築。彼時尚無大安森林公園等設施,因此許多臺北人的兒時回憶,都有著參天大樹、微風徐徐的荷花池、悠遊的雁鴨,以及波光瀲灩的愜意景象。

緊鄰植物園的南海園區,則是另一番風貌。早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為加強文教建設,約於1950年,由當時的教育部主導,利用植物園邊緣的土地建立文教設施,部分則是將日治時期的建築改裝再利用。南海園區內的相關設施包括:教育廣播電台、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書院(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前身為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歷史博物館(日治時期的物產陳列所/臺灣勸業共進會迎賓館)、南海劇場(原國立臺灣藝術館)等。這些歷史建築與文化設施,見證了臺北從清朝、日治時期到戰後的變遷,不僅是城市發展的縮影,也承載了無數臺北人的集體記憶。

南海園區

raw-image

國立歷史博物館

目前臺灣公認最早設立的博物館,是位於二二八公園內的臺灣博物館,該館由日治時代的總督府設立。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第一間設立的公立博物館則是「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歷史博物館應是南海園區最具指標性的博物館,部分文物來自河南博物館。因其特殊性,自 1958 年後,館內逐步導入畫廊及書畫藝術相關內容,並開始與國際接軌,舉辦藝術展覽。1962 年,「五月畫會」在赴美展出前於該館舉辦預展,揭示了臺灣現代藝術的開端。其後,博物館開創了幾項特殊的舉措,包括 1968 年為推動「復興中華文化」,製作仿製品「中華文物箱」進行展覽,帶著複製品出國展示。雖然今日來看或許顯得不合常理,但在當時複雜的國際情勢下,此舉確實引起了一定的國際關注與討論。


國立歷史博物館小簡史

  • 1976-1994年,展出「北京人生態展」,以聲音跟幽暗佈景之擬真體驗,獲得空前回響,被譽為臺灣最早的生態展示範例。
  • 1981年舉辦「法國印象派大師雷諾瓦油畫展」,開始對接國際大型博物館。
  • 1986年舉辦「馬雅文物展」,由當時邦交國由瓜地馬拉考古博物館提供展品。
  • 1987年羅浮宮館藏亞洲巡迴展「文明曙光:美索不達米亞 羅浮宮兩河流域珍藏展」開啟了一系列的國際合作。
  • 1997年「黃金印象─奧賽美術館名作特展」展出法國奧塞美術館典藏19世紀至20 世紀後印象派油畫展,包括馬內、莫內、雷諾瓦、塞尚、梵谷、高更等大師作品。當時家住臺灣中南部的民眾,紛紛包車北上看展
  • 後續2000年「兵馬俑—秦文化特展」盛況空前,在84天展期中突破105萬人次,平均每日參觀 人數達12,000人 2007舉辦「兵馬俑」展。
raw-image


2001年時逢臺灣開始施行周休二日,文化消費意義崛起。2008年「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引進法國奧塞美術館首次以典藏的米勒畫作所 策劃的海外特展,名作《拾穗》與《晚禱》首度於臺灣同時亮相,2009年引進國際展「燃燒的靈魂-梵谷展」蔚為話題。




raw-image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中心總部位於南投草屯,而臺北分館則坐落於原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舊址。這棟建築由臺灣戰後三大建築師之一的盧毓駿設計,外觀靈感源自北平天壇,融合傳統建築元素與現代力學,兼具工程與軍事功能。其獨特的防空塔設計,頂部錐狀結構能在遭受砲彈攻擊時將衝擊力反彈,有效保護建築主體。

漫步於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圈圈螺旋斜坡,中央的白色突起物是原科教館的「天星運行儀展示室」,見證了建築的歷史痕跡。登上頂層的圓形平台,展示空間的流暢線條與現代設計令人耳目一新,梯間的結構交錯更展現出力與美的完美結合。

建築樓層因設計而逐漸內縮,五樓設有廣受歡迎的「蕃薯藤自然食堂」,以天然食材有機自助餐為特色,深受銀髮族與親子家庭喜愛。此外,從館內還能俯瞰南海園區的綠意景緻,從不同角度欣賞植物園的風光,為參觀增添一份自然愜意。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拱頂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拱頂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涵蓋多個館所空間,包括南海書院(匾額為「南海藝壇」,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總館)、南海劇場(匾額為「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以及南海藝文廣場(戶外空間)。其中,南海書院現址的建築是最常被提及的主體。

臺北城周邊的建築群,承載著多時代疊合的歷史痕跡。這些建築的原始用途與興建背景,隨著政權更迭而轉變,其歷史意義雖有不同評價,但從博物館的角度來看,卻是豐富歷史軌跡的具體呈現。

南海書院的前身為建功神社。與臺灣的寺、廟、祠功能不同,日本的建功神社更接近「祠」的概念,是用以紀念因公殉職者的場所,類似花蓮太魯閣的長春祠或忠烈祠。二戰期間的「臺北大空襲」使部分建築受損,中華民國政府接手後,移除了日本傳統元素與裝飾,以「南海園區」為整體規劃概念,逐步改建為現今樣貌。建築中的拱頂彩繪與梅花浮雕,也反映了不同政治時期對空間的想像與詮釋。由於藝廊空間常因展覽佈置而調整開放時間,建議參觀前先查詢相關資訊,以免撲空。

今日漫步於此,除了遙想過往的歷史風華,作為教育部旗下的場館,這裡也經常展出臺灣校園創作、動漫比賽作品及書畫筆墨等多元展覽。雖然展覽類型各異,但都充滿趣味與創意,值得細細品味。


raw-image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這棟建築大概讓很多人困惑,因為鄰近植物園,卻又不像南海園區其他建築群,看似開放可親,其實牠曾經有好幾個身份,美國文化中心/臺灣教育會館。這棟建築物與西門旁的中山堂皆出自同一建築師井手薰之手。其參與的建築幾乎涵蓋了整個中正區,包括:總督府(總統府)、臺北帝國大學校舍群(臺大宿舍)、建功神社(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司法大廈)、臺北市役所(行政院中央大樓)等。

其中最特別的一點,我小時候看著這些房子,總覺得為什麼都是灰樸樸的泥色,作為政府機關使用的建築,怎麼不夠鮮豔跟雄偉?經查,歷史學者林衡道教授提出論點,這屬於國防色系,避免在遭遇空襲時,成為轟炸標的物。

本建築在日治時代為官屬之臺灣教育會館,舉凡早期知名之藝術家陳澄波、黃土水、顏水龍、李石樵皆在此展出過,彼時日治時期以藝術作為拉攏民心的手段,其中又以黃土水的《甘露水》一作最為坎坷。

1958年臺北美國新聞處進駐,則開啟另一種身份,提供當時的青年接觸美國與西方文化的另扇窗,更廣納前衛藝術,間接刺激了臺灣的美術發展,後中美斷交,改為美國文化中心。2011年則作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重新開幕。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以多面向的角度,重新詮釋解讀史實,並透過完整的資料重建,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堵牆,滿面方格的視覺印象,將受難者逐一記錄並列於牆上,即使沒有照片,仍留有空白及姓名,那是對逝者的懷想與尊重,雖然沒有找到影像,但臺灣人仍記得發生的事件,那怕只有名諱,也被記錄保存並呈現。二二八受難者施儒珍,因其特殊的經歷,受匪諜案牽連,親屬為助其藏匿,在自家柴房挖地洞,後其弟施儒昌設計一個簡陋居所,其大小只有大尺寬,自囚17年後,因黃疸無法就醫而逝世,而展廳按照史料,設置了1:1大小的「施儒珍之牆」,讓現代觀眾透過裝置體驗想像彼時的艱難與苦難。

附:鄰近小南門之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 孫運璿故居
  • 國史館
  •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 臺灣工藝中心分館
  • 植物園

坐北朝南:南門



透過googl地圖模擬出軸線

透過googl地圖模擬出軸線

南門在臺北城的設計中,原本是規模最宏大的主要出入口,但因小南門地理位置更佳且易於親近,名聲反而更為響亮。距離南門最近的捷運站為中正紀念堂站,過去曾有民眾提議將其改名為南門站。若此提議成真,臺北捷運綠線將成為一條串聯四個城門站的捷運路線(北門→西門→小南門→中正紀念堂/南門),這將成為介紹臺北城歷史的一種獨特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二二八公園裡建造二二八紀念碑之時(1995年完成),曾刻意設計一個軸線,將臺灣博物館及南門透過中間的二二八件紀念碑連成一線,代表不同時期的政治演變。

南門周邊因鄰近政治中樞,公部門林立,也有幾處值得探訪的場館:

  • 郵政博物館:門票價格親民,展示歷代郵務士制服、郵局歷史及珍貴郵票,是郵票愛好者的天堂。
  • 估嶺街:因楊德昌電影《估嶺街殺人事件》而聞名,過去以販售二手書與郵票著稱,其中的「估嶺街小劇場」則是由中正二分居舊建築改建而成,成為展演藝術的空間。
  • 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原為日治時期樟腦與鴉片的專賣生產地,後專注於樟腦製造。園區內保留貨運台車軌道,常設展則介紹樟腦的用途與經濟發展。
raw-image

文武遙望

在東亞文化中,文武雙全是一個國家/地區昌盛的關鍵,因此在神的祭祀上,傳統上文廟主祀孔子,武廟祭拜關聖帝君,因此在管轄範圍稍大的城池府衙,鄰近多有此兩種信仰設施,臺北城亦同。

文廟因日治時期興建臺北州立第一高女(今北一女)而被拆除,後於大龍峒(今大同區)重建。武廟雖已不復存在,但其舊址現為司法機關,功能與原廟宇的教化意義不謀而合。兩廟雖已消失,但仍留有碑文供後人追尋歷史。有趣的是,文廟碑因2023年風災損毀,2024年新立碑以建築造型呈現,與舊碑風格迥異,成為歷史變遷的見證。



中正紀念堂

南門旁最具爭議的建築莫過於中正紀念堂。日治時期此處為砲兵營,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也以軍事用途為主。1971年,原計畫將此地打造成現代化商業經貿中心,構想中的「臺北曼哈頓」包含高樓、賣場、世貿與文化設施,後此概念轉移至信義區實現。1975年蔣中正逝世後,行政院長蔣經國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並增設兩廳院藝文表演廳,形成現今樣貌。

1990年野百合學運開啟公民參與政治的序幕,2007年教育部與臺北市政府因組織與法令爭議展開數月攻防,最終達成妥協:2008年中正紀念堂維持原名,但大門牌匾從「大中至正」改為「自由廣場」。儘管爭議不斷,若無當初的建築限高規定與紀念園區規劃,這片城市天際線或許早已消失。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正紀念堂的歷史可謂一段偶然又略帶傳奇的經歷。

附:鄰近南門之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 郵政博物館
  • 中正紀念堂
  • 牯嶺街小劇場

只可遠觀:東門

東門,大概是全臺灣最為人熟知的城門,卻也是最難親近的一座。每年雙十節慶,東門總是濃妝豔抹,歡喜迎賓,卻因置身圓環中心,被車水馬龍包圍,彷彿一位孤獨的舞者,在喧囂中靜默佇立。每當經過總統府前,總忍不住多望一眼,這座與四周環境格格不入的建築,孤獨卻絢爛,百年來始終如一,成為城市中最獨特的存在。

東門附近最大的建築群是臺大醫院系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國立臺灣大學醫學人文博物館。這座建築不僅是攝影與婚紗取景的熱門地點,更承載著臺灣醫學教育的深厚歷史。

長榮海事博物館1樓大廳

長榮海事博物館1樓大廳

長榮海事博物館

東門對面,長榮海事博物館靜靜矗立,展示著創辦人張榮發畢生收藏的船舶模型與海洋文物。從世界船舶的演變到臺灣海洋信仰的脈絡,館內以互動裝置帶領觀眾展開一場海洋冒險。一樓的榮雍坊咖啡廳,提供別具特色的輕食與簡餐,為參觀增添一份悠然愜意。


raw-image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人文博物館

臺大醫學院的歷史可追溯至1987年,日治時期在臺北病院設立醫學講習所,其為臺灣醫學教育的起源。

筆者在少年時期,常常途經此地,準備課程的攝影及寫生,印象中這棟建築有段時間看似傾頹(按時間序來看應該是火災發生後),也使用各種圍欄阻隔外人進入,就在其逐漸淡出記憶之時。2008年左右這棟建築華麗轉身,以博物館身份重新開放,讓一般觀眾可以進入觀看,只是開放時間有限(週二~週日 9:30~16:30),建物2樓仍為醫學院教學使用空間,要特別留意切莫擅入。

這棟美麗的建築身世也是多舛,先是1930年遭到祝融洗禮,1980年又遭拆除部分建築,後來才在有識者的疾呼下被保存,只是容顏已改。走訪其中有許多精彩跟醫學有關的延伸展覽,筆者推薦其手繪風的寄生蟲圖解,也有醫學相關的郵票展示。在展區的最末,有一面L型的牆,羅列日治時期至今,每任為醫學教育付出過努力的醫學院院長,沒有國籍之分,只忠實的呈現那些時代與足跡,因為有他們的努力,才有如今聲譽良好的臺大醫療體系,駐足其中為之深深動容。


臺大醫院俯瞰圖,擷取自網路

臺大醫院俯瞰圖,擷取自網路

臺大醫院

臺大醫院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醫療中心,卻是一棟1916年就使用至今的百年建築,由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科近藤十郎設計,裡面至今仍具備完整現代化的醫療設備,每天進出數千人,是一棟活著的博物館。

臺大醫院建築,是一個不斷被優化的古蹟,除了門面與建造完成時相差無幾外,因應醫學進步的需求,醫院使用與壁面顏色相近的磁磚,於牆面下半鋪墊,便利消毒及清潔,地面亦增加防滑設計。該建築在醫療人數劇增的中後期,以保留古蹟工字型的結構本體,在其旁新增建築,透過連通方式增加空間,因應新的醫療空間及檢驗需求,經筆者粗略的計算,至少外接了10個建築體,以中央通道方式鏈結,並設計出地下通道,可直通中山南路的東址新大樓 ,而且每個相連的建築都可以推送病床及輪椅,具備無障礙的功能。臺大醫院西址是一個古蹟與醫療結合的完善案例,若有時間可以細細觀察,門口有如護龍環抱,以兩處可進,一邊為路易莎咖啡進駐,另側則有新鮮果汁吧,也可以作為餐飲休憩的選擇。

臺灣博物館

臺灣博物館跟臺大醫院有一個相仿之處,就是其入口都有往上一層或半層樓的結構,經詢問了文史老師及建築學者,皆沒有明確的答案。

筆者只能先行假設,日治時代的公共建築,為使其看起來莊嚴肅穆,都會增設一個向上的階梯,民營的建築較不會有此結構,相似的案例尚有總督府/總統府、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司法院、監察院廳舍/臺北州廳舍、遞信局/國史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等。

臺灣博物館旗下有四個園區:一為二二八公園的本館、土銀分館、南門園區、鐵道部。本館做為日治時代殖民展示現場,臺灣的自然環境、農業、族群分佈及信仰,有其歷史的脈絡。創立於1899年,目前皆公認此博物館為臺灣最早的博物館。優游其中,彷彿《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主角,看似在尋找兔子先生,卻對臺北最早的博物館有了新認識,在特展中了解生活周邊的生態,理解博物館在原住民文化上的努力,發現新舊建築媒材的互用,能夠親手觸碰柱下跨越百年的石材,遙想蒸汽火車繚繞的汽笛聲,這些都非常令人感動。雖然臺博屬於日治時代的建築物,大廳的塑像也被轉移到3F空間,但是屬於時間的痕跡,仍在空間中迴盪不已。館外的二二八公園上有大天后的建築遺跡,另一側則有蒸汽火車騰雲號(臺灣第一部火車),上述兩項都是清朝時期的古物,而臺博是日治時期將大天后宮遷移後而建成,一座博物館見證了臺灣百年歷史,從自然與人類雙重角度,回看土地的故事。臺灣博物館是每一位臺灣人不可錯過的瑰寶。


臺灣博物館土銀分館

臺博館對面的土銀分館,則是另一個博物館彩蛋,原本做為銀行使用空間,成為古生物的展示,牆邊的紋飾映照著恐龍的光影,細數著屬於人類以外的生物交錯,那些不曾想過的年代,飛翔、遁地、巨大或微小生命,用著最簡潔的語言訴說。館旁還有處展示銀行金庫,透過文物及史料,紀載不同時空的故事。


附:鄰近東門之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 長榮海事博物館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人文博物館
  • 臺大醫院
  • 臺灣博物館
  • 臺博土銀分館
  •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


臺北城,蘊含著說不完的故事。每一處古蹟,每一座博物館,都像一扇窗,等待我們推開,探尋其中的歷史與記憶。這些眼目所及的風景,是生活在我們周邊的歷史,如風如歌,迴盪在老城區的每個角落。願每一位認真生活的人,都能聽見這些故事,感受這座城市的愛與魅力,並將它們延續下去。



avatar-img
前山報
17會員
82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山報 的其他內容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陽明山地區,過去有許多名人的足跡與歷史,曾因行政區的劃分及政略需求,使這個區域蒙上一層神秘面紗,隨著70年代的空間解嚴逐步實現,文資法於2005年全案修正,其中更歷經台灣文化意識的抬頭。民間對文化資產的期待終於開花結果,讓許多老建築能夠重新盤點現況,進行後續修繕與評估。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陽明山地區,過去有許多名人的足跡與歷史,曾因行政區的劃分及政略需求,使這個區域蒙上一層神秘面紗,隨著70年代的空間解嚴逐步實現,文資法於2005年全案修正,其中更歷經台灣文化意識的抬頭。民間對文化資產的期待終於開花結果,讓許多老建築能夠重新盤點現況,進行後續修繕與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