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疫情下的市場緊繃、觀影習慣改變,藝術電影的危機,更在於國家電影政策。
【簡介】
世界影壇盛事-坎城影展,甫風光開幕,然而法國因長達兩年多疫情,對比好萊塢大片回溫大賣,藝術電影卻票房每況愈下,遭遇生存危機,引發業界與文化人士之擔憂。
個人曾經有幸訪問過的法國《世界報》文化產業記者-Nicole Vulser,於近期發表批評,分析法國藝術電影於國家政策和疫情影響下的雙重困境。在此分析其業界影響力報導,敬請指教,歡迎分享。
(為促進產官學界尊重文化研究、法文翻譯專業,本站包括本文【任何引用】需提及研究者、譯者)
【狀況解析】
兩年多疫情影響,造成法國電影產業整體危機,相比2019年觀影人數,2022年前四個月已暴跌34,2 %,四月稍微回溫,卻仍有23 %之跌幅。
票房緊縮,卻造成「兩極化現象」-好萊塢商業大片賣得越好,藝術電影卻步入凋零,如對比《蜘蛛人:無家日》於法國已達七百三十萬觀影人次,藝術電影若達兩萬五千人次,已算幸運,然如此票房成績,仍讓發行商賠錢,如以一般發行預算二十萬歐元(約628萬台幣)為例,發行商可能賠上十四萬歐元(440萬台幣)。
疫情造成法國「觀影習慣改變」。首先年輕觀眾人口,本來就偏愛好萊塢商業大片,疫情下,法國文化部為年輕人發行「文化護照」(Pass culture),希冀鼓勵年輕世代參與藝術文化活動,法國年輕人卻將「文化護照」使用於如《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之商業片,不斷加深好萊塢大眾電影和世界藝術小眾電影之鴻溝。
法國藝術電影的主要觀影人口,為超過五十歲的藝文愛好者,卻為疫情兩年下來影響最大的族群,他們逐漸習慣在家觀賞各種平台提供的豐富藝術電影選擇,讓法國小藝術電影院更難生存。
疫情加上烏克蘭戰爭的影響,讓市場通膨上升,人民購買力下降,再度加深法國電影票房危機,尤其又深化「大者越大,小者越小」之現象,藝術電影在市場中,已不斷被邊緣化,如從疫情前的2019年,還有27%的發行比例,2022年已降至22%。根據法國藝術電影院協會主席(Association française des cinémas d’art et d’essai),François Aymé表示,法國一星期平均上片約七到八部電影,「今天大概會有六部賠錢。」業界表示,藝術電影今天有十萬觀影人次,就「可開香檳慶祝」。過去「只要有兩或三部電影成功,整個產業就會受益」,今天如此機制已經無法通行,整體環境惡化,最脆弱的環節首當其衝。François Aymé結論道:相對商業大片豁然再起,「藝術電影於危機中受害最深。」
除了疫情下的市場緊繃、觀影習慣改變,藝術電影的危機,更在於國家電影政策。法國國家電影中心(CNC)主席-多米尼克·布東那(Dominique Boutonnat),三年任期下來,貫徹總統馬克龍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原則,企圖將藝術電影納入「影視產業化」,推向「財團化」的「文化商品」體系,如此「商業邏輯至上」的國家電影機構政策,危及法國數十年建立的藝術電影生態,讓法國引以為豪的「文化例外」(exception culturelle),逐漸轉成「銀行團回收效率治理」,可能畫虎不成反類犬,成為一種金玉其外的「次好萊塢殖民地」,讓法國電影業界與文化人士充滿擔憂。
【延伸閱讀】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