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背後的「勸降」聲:西方輿論何以對俄烏戰爭失去耐心?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5月23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在瑞士達沃斯論壇上談及俄烏衝突,引發了「勸降」的軒然大波。
基辛格表示,俄烏和平談判需在接下來2個月內重啟,以免導致難以克服的動盪和緊張局勢。基辛格強調,談判結果將決定歐洲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新關係。「理想情況下,(俄烏)分界線應該恢復原狀。若是推動戰爭超過這條分界點,就不是關於烏克蘭的自由,而是對俄羅斯本身開打新戰爭。」
雖說基辛格並未明說所謂「恢復原狀」,究竟是俄烏邊界回到2022年戰爭爆發前的模糊狀態,或是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烏東武裝獨立前的涇渭分明,但因其同時呼籲,「我希望烏克蘭人的智慧與他們表現出的英雄主義相匹配」、「烏克蘭的正確角色是成為一個中立的緩衝國,而不是歐洲衝突的前沿」,故有不少西方媒體解讀出了「勸降」意味。
5月24日,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便以「基辛格說烏克蘭應該割讓領土給俄羅斯以結束戰爭」為標題,稱基辛格所謂「原狀」,意指恢復俄羅斯「正式控制」克里米亞以及「非正式控制」烏東盧甘斯克、頓涅茨克兩區的局面;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則直接解讀稱,基辛格建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向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割讓領土,以結束兩國自2月開始的戰爭: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也以「基辛格:烏克蘭必須向俄羅斯割讓領土」為題,報道其在達沃斯論壇的發言。
對此,澤連斯基於25日的公開講話中還以顏色,「在達沃斯,基辛格先生從深沉的過去中走來,說應該給俄羅斯一塊烏克蘭,這樣俄羅斯就不會與歐洲疏遠。基辛格先生的日曆似乎不是2022年,而是1938年,他認為自己不是在達沃斯,而是在當時的慕尼黑與聽眾交談。」
然這般「當代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式嘲諷,似乎對基辛格本人影響不大,反讓人留意到西方面對俄烏衝突的另一股風向:所謂「勸降派」的出現。

基辛格不是唯一

就西方當今輿論觀之,同情烏克蘭的聲音仍是媒體、社交平台、學術領域的市場多數,但伴隨戰場與國際情勢變化,「相對不主戰」的論述也逐步獲得展演舞台,其中既有基辛格這般呼籲俄烏各退一步的温和提議,也有譴責美國炒作戰爭的刺耳批評。而雖說上述主張的出發點不同,論述基礎也互異,但因其對烏克蘭的支持「不夠純粹」,故一律被烏克蘭的「堅決支持者」打為「勸降派」。
例如早在基辛格前,喬姆斯基(Noam Chomsky)便曾在4月上旬接受美國調查新聞網站「截擊」(The Intercept)專訪,對俄烏戰爭提出了類似看法。喬姆斯基指出,能拯救烏克蘭免於大規模破壞、解脱悲慘命運的最好辦法,只有力促俄烏雙方談判。「這場戰爭只有兩種結束方式:一種是你死我亡的相互毀滅,但俄羅斯並不會落入這種結局,所以這意味着烏克蘭將被摧毀;另一種方式,就是協商解決。」
喬姆斯基進一步批評,「如果美國願意考慮政治解決方案,這場入侵可能根本不會發生。」喬姆斯基指出,在俄羅斯入侵前,美國基本上有兩種選擇:一是奉行官方立場,這會導致談判無法進行,提高戰爭爆發概率;二是尋求現有的政治選項,降低戰爭發生可能。喬姆斯基認為,俄羅斯所謂「中立化」和「非軍事化」,意味着讓烏克蘭成為另一個墨西哥,即其仍是主權國家,但不能加入非美國經營的軍事聯盟,在美國邊境放置先進武器等。「這是一個可追求的選項,但美國更願意做的,反是對墨西哥來說不可思議的事情。」
而如此發言,引發了美國知識界的抨擊,例如5月23日便有4位在美烏克蘭經濟學者聯名發表公開信,列舉喬姆斯基「幾大罪狀」,包括認為克里米亞有權自決、將烏克蘭視為地緣政治棋盤上的美國棋子、暗示俄羅斯受到北約威脅、說美國在戰爭罪上「與俄羅斯半斤八兩」、粉飾普京入侵烏克蘭的目標、假設普京有意願談判解決烏克蘭問題、主張屈服於俄羅斯的要求能避免核戰等。
但儘管如此,喬姆斯基仍不是孤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達沃斯論壇常客伊格內修斯(David Ignatius)也在5月12日的文章中,表達了類似想法。其指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烏克蘭或將成為分裂國家,而俄軍會頻繁穿越難以完全停火的接觸線。「這種僵持和分離十分殘酷,但若烏克蘭人要替未來做打算,應該考慮韓國或西德方案。」
伊格內修斯分析,烏克蘭可在分裂的情況下,讓未被佔領的剩餘領土,成為「俄羅斯專制陰影旁的成功民主國家」,而西方應拒絕正式承認俄羅斯對佔領地的主權,正如美國幾代人拒絕承認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控制般。而只要烏克蘭與西方展現戰略耐心,其終將獲勝,「從長遠來看,烏克蘭的分裂對基輔有利,就像冷戰結束時,獲益的是西德而非東德般。」
無獨有偶,《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5月19日的社論也提出了類似建議,即烏克蘭有必要考慮與領土損失相關的「艱難決定」。《紐約時報》指出,美國人確實「受到烏克蘭苦難的鼓舞」,但在通脹加劇、全球糧食與能源問題浮現的情況下,民眾對遙遠戰爭的支持不會無限期延續。
《紐約時報》進一步表示,不切實際的期望可能導致美國和北約陷入代價高昂的持久戰,烏克蘭人必須做出艱難決定,烏克蘭領導人也不得不考慮,在領土問題上有所妥協。《紐約時報》強調,面對現實可能很痛苦,但這並非綏靖政策,而是政府的義務,美國不該追求虛幻的「勝利」,俄羅斯將在未來幾年蒙受政治孤立和經濟制裁的苦痛,普京也將以屠夫惡名載入史冊,美國如今的挑戰是擺脱興奮、停止嘲諷,專注於界定與完成任務。

風向為何生變

綜上所述,基辛格的建議實非一家之言,而是西方近期輿論流轉、碰撞的殘酷體現。
簡言之,這般論述之所以能引發討論,並非因其過於驚世駭俗,反是「勸降」聲音並非少數之故。其中,除喬姆斯基向來批判美國霸權外,基辛格、伊格內修斯、《紐約時報》的呼籲皆圍繞一大主旨:持續深陷俄烏戰爭,將損害美國國家利益。
基辛格主要擔憂,美俄關係持續惡化,將影響歐洲安全結構,並將俄羅斯推向中國;伊格內修斯雖未明言美國持續投入的損害,卻在文章中表明對俄羅斯核武冒險的憂慮;《紐約時報》社論則明確指出,美國民意對烏克蘭的關注,或將被通脹與其他民生議題取代,在此情況下,美國繼續持久戰將得不償失。
歸根結柢,如今西方部分輿論對俄烏衝突的不耐煩,與其在戰爭初期「熱情投入」的理由並無二致:國家利益至上。2月24日戰爭爆發時,西方趁此發動對俄經濟制裁,並以高強度的輿論攻擊圍剿莫斯科,目的便是推動隱形政治議程:普京政權的垮台。然當俄羅斯以政經實力擊碎這般劇本後,西方陣營便被迫要重估得失損益。
首先是能源與經濟問題。戰爭之初,不少西方領導人誇下海口表示,將逐漸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與天然氣,但經歷數月掙扎後,其不僅未順利找到油氣取代來源,更在能源、物價飛漲下,遭受了民怨的洶湧反噬。與此同時,諸如斯里蘭卡等全球南方經歷了更慘烈衝擊,其本就對這場戰爭不抱熱情,卻被各式苦難烙印全身,糧食危機的風暴更是持續醖釀。
第二,烏克蘭的軍事劣勢清晰可見。即便俄軍轉進頓巴斯後,推進速度相當緩慢,更在攻打亞速鋼鐵廠等重地時蒙受損失,烏軍的節節敗退仍是不爭事實。如今赫爾松(Kherson)、馬里烏波爾(Mariupol)等地盡入俄軍之手,俄羅斯也不如第一階段包圍基輔時顧念形象,畢竟後續發展證明,「正義之師」的光環無助達成談判,故在轉進頓巴斯後,其也開始於進攻過程中無差別轟炸民用設施,造成烏克蘭軍民的慘重損失。
在此境況下,基輔加大了求援呼聲,要求美國等「西方盟友」輸送更多重型武器,例如HIMARS多管火箭炮、MLRS多管火箭系統等。然而面對澤連斯基吶喊,美國內部反而生出新焦慮:若向基輔提供長程火砲武器,一旦其被用來攻擊俄羅斯本土,將可能導致俄方報復攻擊波蘭,最後將北約與美國一同捲入衝突漩渦。
當然這類問題也可通過技術方式解決,即美國拒絕提供關鍵部件以限縮火箭最遠射程,將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烏克蘭「失控」,但上述擔憂仍暴露美國部分政治精英看待俄烏衝突的真實取態:從始至終,美俄博弈都是主調,烏克蘭的悲情只是用以輔助攻擊的情境工具,怎能「反客為主」凌駕於美國國家利益之上?
第三,美國民眾也漸對俄烏戰爭的激情話語「感官疲勞」,開始正視現實問題。5月6日至16日,美國馬里蘭大學就民眾對美國對烏政策的觀感,展開第二次「關鍵問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美國民眾雖仍支持政府的烏克蘭政策,卻較無意願為此付出代價。在「準備看到衝突導致能源價格上漲」一題上,民眾的支持率由3月第一次調查時的73%,下降到5月的59%;在「準備好迎接通脹上升」議題上,也由65%下滑為52%;而在「準備好失去美軍」一題的支持率,則從32%降為27%。此一民意趨勢,應是《紐約時報》社論的基礎之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場戰爭曾被視為普京政權的索命符、俄羅斯崩潰的倒數計時,但伴隨經濟、軍事、民意流轉,西方逐漸陷入某種撕裂的兩難:如若戰爭持續,結果也高概率會是俄軍持續侵吞領土,而非烏軍成功驅逐俄羅斯;而衝突導致的經濟、能源、糧食複合危機,將對西方陣營構成嚴峻的內政挑戰,同時其未必能賭到普京政權崩解那日;民眾的資訊疲勞,更將迫使政治精英「調整步伐」。
簡言之,基辛格的發言揭示俄烏戰爭新戰線的成形:西方的內部博弈。如今衝突不僅存在於俄烏之間,也開始席捲西方決策圈與輿論場,並由之前的法國、美國立場分歧,擴大到美國內部的同室操戈。雖說受到政治正確等結構導引,西方整體政策難以立即改弦易轍,但基辛格等人所代表的聲音,勢必伴隨俄烏衝突的遞進,持續延燒發酵。
原文網址:
2022.5.31
基辛格背後的「勸降」聲:西方輿論何以對俄烏戰爭失去耐心?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76110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6會員
179內容數
祁賓鴻在多維新聞的兩岸與國際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祁賓鴻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為烏克蘭的鄰國,波蘭自俄烏衝突爆發之初,便高度關注危機演化,並隨局勢變化出台不同應對策略。
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的戰略動向成了各方關注焦點。
俄烏衝突發展至今,地面戰場雖在烏克蘭,戰線卻遍佈全球各領域。
5月中下旬起,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逐步進入小麥收割季,山東、河北等地的小麥收割,則將於6月上旬開啟。
但馬修·李繼續追問,若美國對台政策未變,又何需修改「事實清單」中的表述?如果涉台論述會引起中方高度關注,「為何現在更新,為何一定要更新?」對此,普萊斯回應,美國不會太在意他國是否對清單提出意見與「借題發揮」。 往復之間,此次風波已漸入尾聲,但其誘發的中美台海角力,卻相當耐人尋味。
邱世卿:從參與兵力仍達1萬多人的規模,以及受閲裝備的數量來看,可以知道俄羅斯期望對外界展示,自己仍有充裕的力量應對未來西方國家的挑戰。
作為烏克蘭的鄰國,波蘭自俄烏衝突爆發之初,便高度關注危機演化,並隨局勢變化出台不同應對策略。
2月24日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的戰略動向成了各方關注焦點。
俄烏衝突發展至今,地面戰場雖在烏克蘭,戰線卻遍佈全球各領域。
5月中下旬起,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逐步進入小麥收割季,山東、河北等地的小麥收割,則將於6月上旬開啟。
但馬修·李繼續追問,若美國對台政策未變,又何需修改「事實清單」中的表述?如果涉台論述會引起中方高度關注,「為何現在更新,為何一定要更新?」對此,普萊斯回應,美國不會太在意他國是否對清單提出意見與「借題發揮」。 往復之間,此次風波已漸入尾聲,但其誘發的中美台海角力,卻相當耐人尋味。
邱世卿:從參與兵力仍達1萬多人的規模,以及受閲裝備的數量來看,可以知道俄羅斯期望對外界展示,自己仍有充裕的力量應對未來西方國家的挑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少女們越過彪悍魁武的保全,偷偷溜進俱樂部,以大膽的時尚風格吸引眾人的目光,歡笑著穿過酩酊大醉的人群走到前台,在歡呼聲中手舞足蹈,度過無憂無慮的夜晚,最後與心目中的偶像纏綿一晚,這就是 "骨肉皮寶貝"(Baby Groupie)的日常生活。
Thumbnail
大家有沒有信仰呢?信仰讓人有所依靠,勇往直前,大部分的信仰都是勸人向善,但並不是所有信仰都是美好的,比方說讓人拋棄自我生命的邪教。今天要說的並不是所有宗教信仰有多寬宏大量或多小氣,而是每個信仰都有其法則,違反的話必然會受到懲處,尤其是,拋棄自己的信仰。 上周,我接到了一個電話。一位周小姐給我發了訊
Thumbnail
因為這段金天秤、水射手的週期,背後仍有日火天蠍,跟天王金牛對分相在作用。
帶來的經典局面,就是談判雖然重新再來了,看似對方釋出了再談的誠意,但是一開口就故技重施、不說人話、小動作、迂迴的說法一堆,讓人心生厭膩、無法忍受;
這也是金天秤週期壓力仍大的主因,本來終結的戰場,莫名被重開,原先已漸歇的憤怒,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Netflix紀錄片《貝克漢》(Beckham),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雙眼告訴我「貝克漢真是從年輕到老都帥翻了」,但內心卻有另一個聲音跟我說「他好像有些虛偽」。因此我慢慢梳理了一下這種感覺,在臉書粉專發了一篇紀錄片心得文,討論「維多利亞貝克漢多年來被視為阻礙貝克漢足球專業發展的禍水是很冤枉
Thumbnail
資質跟資歷完全不平等的三個人,願意放下一點自己的不安全感轉換成對對方的信任,在爵士音樂圈捲起一道龍捲風~ 每個人都同時存在這樣的三個特質-做很久的工作/職位(經驗豐富才華)、剛接觸新領域很快就能上軌道(天賦才華)、被指派接任務(苦練蠻幹才華)。
Thumbnail
劇情講述菜鳥女警川合,原本想要追求穩定生活的他,誤打誤撞成為了警察。實際上工了之後,發現警察的職務內容與他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不僅雜事很多,走在路上還要被別人白眼。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
劇情講述菜鳥女警川合,原本想要追求穩定生活的他,誤打誤撞成為了警察。實際上工了之後,發現警察的職務內容與他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不僅雜事很多,走在路上還要被別人白眼。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 從噓寒問暖到, 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最近看到了很多關於寫作的小技巧,希望之後能將其運用至我的文章中。
Thumbnail
本書是作者郝妮爾首部長篇小說,是先獲得文化部補助再經由媒合單位將稿件寄至出版社得以順利出版的作品,同時亦獲得了2021Openbook好書獎之年度中文創作。 作者在後記的最後一段話說: 職業也許有貴賤之分,不過為人父母,若心向著孩子,那麼無論貧富,皆為可貴。但願父親明白,他的一生沒有白費。
Thumbnail
比爾與他丈夫在亞利桑那州生活,他寫了一系列LGBT小說,曾獲得拉姆達文學獎。他的著作《The Music(音樂) of What(之事) Happens(發生)》深度描繪美國亞利桑那州兩個17歲青年、兩條不完美的破碎旋律相遇、交織治癒彼此的愛戀故事。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少女們越過彪悍魁武的保全,偷偷溜進俱樂部,以大膽的時尚風格吸引眾人的目光,歡笑著穿過酩酊大醉的人群走到前台,在歡呼聲中手舞足蹈,度過無憂無慮的夜晚,最後與心目中的偶像纏綿一晚,這就是 "骨肉皮寶貝"(Baby Groupie)的日常生活。
Thumbnail
大家有沒有信仰呢?信仰讓人有所依靠,勇往直前,大部分的信仰都是勸人向善,但並不是所有信仰都是美好的,比方說讓人拋棄自我生命的邪教。今天要說的並不是所有宗教信仰有多寬宏大量或多小氣,而是每個信仰都有其法則,違反的話必然會受到懲處,尤其是,拋棄自己的信仰。 上周,我接到了一個電話。一位周小姐給我發了訊
Thumbnail
因為這段金天秤、水射手的週期,背後仍有日火天蠍,跟天王金牛對分相在作用。
帶來的經典局面,就是談判雖然重新再來了,看似對方釋出了再談的誠意,但是一開口就故技重施、不說人話、小動作、迂迴的說法一堆,讓人心生厭膩、無法忍受;
這也是金天秤週期壓力仍大的主因,本來終結的戰場,莫名被重開,原先已漸歇的憤怒,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Netflix紀錄片《貝克漢》(Beckham),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雙眼告訴我「貝克漢真是從年輕到老都帥翻了」,但內心卻有另一個聲音跟我說「他好像有些虛偽」。因此我慢慢梳理了一下這種感覺,在臉書粉專發了一篇紀錄片心得文,討論「維多利亞貝克漢多年來被視為阻礙貝克漢足球專業發展的禍水是很冤枉
Thumbnail
資質跟資歷完全不平等的三個人,願意放下一點自己的不安全感轉換成對對方的信任,在爵士音樂圈捲起一道龍捲風~ 每個人都同時存在這樣的三個特質-做很久的工作/職位(經驗豐富才華)、剛接觸新領域很快就能上軌道(天賦才華)、被指派接任務(苦練蠻幹才華)。
Thumbnail
劇情講述菜鳥女警川合,原本想要追求穩定生活的他,誤打誤撞成為了警察。實際上工了之後,發現警察的職務內容與他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不僅雜事很多,走在路上還要被別人白眼。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
劇情講述菜鳥女警川合,原本想要追求穩定生活的他,誤打誤撞成為了警察。實際上工了之後,發現警察的職務內容與他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不僅雜事很多,走在路上還要被別人白眼。可以說是吃力不討好。 從噓寒問暖到, 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最近看到了很多關於寫作的小技巧,希望之後能將其運用至我的文章中。
Thumbnail
本書是作者郝妮爾首部長篇小說,是先獲得文化部補助再經由媒合單位將稿件寄至出版社得以順利出版的作品,同時亦獲得了2021Openbook好書獎之年度中文創作。 作者在後記的最後一段話說: 職業也許有貴賤之分,不過為人父母,若心向著孩子,那麼無論貧富,皆為可貴。但願父親明白,他的一生沒有白費。
Thumbnail
比爾與他丈夫在亞利桑那州生活,他寫了一系列LGBT小說,曾獲得拉姆達文學獎。他的著作《The Music(音樂) of What(之事) Happens(發生)》深度描繪美國亞利桑那州兩個17歲青年、兩條不完美的破碎旋律相遇、交織治癒彼此的愛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