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俄烏情勢|五個視角與兩個力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戰雲瀰漫8年後,伴隨俄羅斯於2022年2月24日宣布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俄烏衝突正式爆發。戰況發展至今,基輔已遭俄軍包圍,烏東則陷入膠著,俄方已於3月7日提出停火條件,包括烏克蘭立即停止軍事行動、承認克里米亞主權屬於俄羅斯、承認烏東兩共和國獨立、修憲確保烏克蘭的中立地位等;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雖有鬆口跡象,卻仍不願明確表態。綜觀眼下中美俄三方互動,中俄交好、中美博弈、美俄急凍,國際格局或因俄烏衝突加速傾斜,諸如「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等警語,更予人東西熱點連動之感。針對此一國際變局,「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於3月10日舉辦「俄烏情勢-反思與前瞻」時事座談會,由學會會長、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盧業中主持,邀請到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楊三億、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系副教授楊佩珊、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登及,探討俄烏情勢牽動的國際格局變化,以及對兩岸的相關啟示。此為系列報導第一篇(共三篇)。

系列報導第二篇:反思俄烏情勢|美歐為何不設禁航區?北約是否承諾不東擴?

系列報導第三篇:反思俄烏情勢|是不是中國的戰略機遇?台灣應當學到什麼?

楊三億指出,解讀此次俄烏衝突,可由5個視角來觀察:衝突的遠因、普京(Vladimir Putin)的要求、歐洲的轉變、戰局的演變、冷戰的幽靈。

首先是衝突的遠因,楊三億認為,俄烏局勢之所以走到今天地步,2014年堪為關鍵。該年先後發生顏色革命、克里米亞公投返俄、烏東武裝獨立等事件,烏克蘭雖曾在2014年、2015年兩度簽訂《明斯克協議》(Minsk Protocol),有意同俄羅斯協調解決烏東問題,規範雙邊停火、戰俘交換、烏東兩處自治等內容,卻無法真正執行。原因在於,《明斯克協議》的本質更聚焦於促成停火,而非政治安排,雖說協議中承諾給予烏東兩處高度自治,卻不被烏克蘭民意所接受,因而無法執行;此外俄羅斯與烏克蘭對「高度自治」的理解也不同,導致雙方最後互控撕毀協議。8年來此處大小衝突不斷,早在此次戰爭爆發前,烏東駁火已導致1萬餘人喪生。

第二是普京的要求。楊三億指出,3月7日路透社(Reuters)報道披露俄羅斯開出4個停火條件,其實共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包括對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其實反映的是,俄羅斯有意重整烏克蘭內部政局,消除極端的反俄民粹、極右民兵組織,消解可能在未來對俄羅斯造成傷害的潛在威脅,包括此次俄軍披露的烏克蘭生物實驗室,也屬此例;第二類是要求烏克蘭修憲中立化,並承認克里米亞屬於俄羅斯、烏東兩共和國獨立,其實與俄羅斯想要創造安全緩衝區的想法息息相關。

第三是對歐洲的影響。楊三億認為,此次衝突促進中東歐國家進一步整合,包括在政治立場上支持烏克蘭,在實際行動上接收烏克蘭難民;與2010年阿拉伯之春後爆發的中東難民潮相比,歐洲國家顯然不排斥烏克蘭人,態度冷暖可見一斑。而德法兩國則有明顯的立場轉變,德國在此次衝突中積極援助烏克蘭,法國則頻繁斡旋;摩爾多瓦、喬治亞等國則認為歷史契機已到,積極表示要加入歐盟。

第四是戰局的演變。楊三億分析,目前基輔以北、烏克蘭東北部、烏東兩共和國、海岸線四部分是重點熱區。根據媒體資料顯示,目前戰況相互膠著,拖得越久對俄羅斯越不利,畢竟經濟制裁的力道會逐漸生效,可能導致俄羅斯重回「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時期悲慘狀態,連帶勾起年長俄羅斯人的回憶。另外此次衝突也考驗烏克蘭的軍事改革成效,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烏克蘭的國防預算由19億美元一路上升到49億美元,更與北約進行多次軍事演習與情報共享,故此次戰爭可謂是對8年整軍計畫的驗收。

第五是冷戰的幽靈,楊三億指出,雖說冷戰時代已結束,但冷戰的幽靈仍在盤旋。從1993年的第一次車臣戰爭開始,2008年的俄喬戰爭、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與烏東獨立,到2022年的俄烏戰爭,都是蘇聯解體遺緒的發酵。「帝國的瓦解」必然產生與前屬地的「剪不斷理還亂」,這個問題治絲益棼,即便此次俄烏戰爭結束,衝突仍會持續蔓延。

而高佩珊則提醒聽眾留意兩大力道:美歐合作、美英法德領袖會議。

第一的力道是美歐合作。高佩珊表示,此次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問歐盟,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共同舉行記者會,象徵了美歐在面對俄烏衝突上的立場一致,隨後經濟制裁也從G7國家外溢到其他區域與組織。而在3月2日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中,也有多達141個國家支持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象徵國際對此事件的高度共識。

高佩珊也指出,這次歐洲國家對烏克蘭的支持、對難民的接受度前所未見。阿拉伯難民潮時,南歐各國身為第一前哨站,便出現激烈的排斥難民情緒,從而促成極右政治人物與政黨的崛起;2021年白俄羅斯曾將中東難民運到波蘭邊界,招致波蘭軍警強力鎮壓,此次波蘭卻非常積極要接納烏克蘭難民,態度轉變十分明顯。而截至今日,俄烏衝突已讓多達200萬難民逃出烏克蘭,歐盟也首次啟動「臨時保護指令」,在波蘭、斯洛伐克等地建立保護中心,並協調建立人道走廊,可看到歐盟在人權場域出力甚多。

然而高佩珊認為,在經濟制裁領域,歐盟便無法大刀闊斧。在歐盟特別外長會議中,各國都提到要擴大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雖說相關措施已導致盧布大貶,有些金融機構因而預測,俄羅斯可能因此重返休克療法時代,無法按時償還外債,但歐洲國家普遍擔憂能源供應問題,歐盟尤其依賴俄羅斯油氣,故當拜登(Joe Biden)表示要禁止俄羅斯油氣進口時,歐盟並未跟上。

而高佩珊強調的第二力道,則是美英法德四大國領袖會議,暗藏各國對俄烏衝突的政治盤算。

高佩珊指出,對英國來講,其戰略聚焦打擊俄羅斯經濟,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到俄羅斯寡頭,等級持續升高。許多俄羅斯寡頭長年避居英國,就是看上英國的低稅率。而對法國來說,其主要想在外交上得分,所以可以看到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此次非常積極斡旋;在德國,除了軍事援助烏克蘭外,德國政府也已宣布要興建兩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並預計要修再生能源法,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美國則是從地緣與價值兩方面,希望維持自己的影響力,故也在俄烏衝突中頻繁發言、給予援助。四方目標雖不盡相同,卻能在相關利益下彼此鍵結。


原文發表於2022/3/11《多維新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祁賓鴻的沙龍
26會員
179內容數
祁賓鴻在多維新聞的兩岸與國際評論
祁賓鴻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20
24日馬上要第二輪投票,也就是馬克宏與雷朋的終極對決。薩支遠判斷,馬克宏在第二輪選舉中獲勝機率較高,畢竟雷朋的極右翼身份還是引人詬病,尤其是她對待移民的敵視態度,但馬克宏也可能只會「險勝」。
Thumbnail
2022/04/20
24日馬上要第二輪投票,也就是馬克宏與雷朋的終極對決。薩支遠判斷,馬克宏在第二輪選舉中獲勝機率較高,畢竟雷朋的極右翼身份還是引人詬病,尤其是她對待移民的敵視態度,但馬克宏也可能只會「險勝」。
Thumbnail
2022/04/20
蘇宏達認為,馬克宏在第二輪選舉中出線機率較大,其也由此提出對馬克宏的幾點觀察。
Thumbnail
2022/04/20
蘇宏達認為,馬克宏在第二輪選舉中出線機率較大,其也由此提出對馬克宏的幾點觀察。
Thumbnail
2022/04/19
系列報導第一篇:看懂台灣選舉·上|藍綠對決仍是主流 柯文哲與民眾黨注定艱難
Thumbnail
2022/04/19
系列報導第一篇:看懂台灣選舉·上|藍綠對決仍是主流 柯文哲與民眾黨注定艱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俄烏經歷了三輪談判與一次外長會談,卻始終難有顯著突破,究其原因,除了俄軍施壓尚未到達基輔當局臨界點,美歐遲遲不回應俄羅斯的安全訴求以外,烏克蘭內部的反俄情緒亦為關鍵。
Thumbnail
俄烏經歷了三輪談判與一次外長會談,卻始終難有顯著突破,究其原因,除了俄軍施壓尚未到達基輔當局臨界點,美歐遲遲不回應俄羅斯的安全訴求以外,烏克蘭內部的反俄情緒亦為關鍵。
Thumbnail
系列報導第一篇:反思俄烏情勢|五個視角與兩個力道 系列報導第二篇:反思俄烏情勢|美歐為何不設禁航區?北約是否承諾不東擴? 在會後問答環節,俄烏戰爭是否帶給中國「戰略機遇」,以及台灣能否從中學習,成了會上兩大熱議主題,四位與談人亦就此分享觀點與看法。
Thumbnail
系列報導第一篇:反思俄烏情勢|五個視角與兩個力道 系列報導第二篇:反思俄烏情勢|美歐為何不設禁航區?北約是否承諾不東擴? 在會後問答環節,俄烏戰爭是否帶給中國「戰略機遇」,以及台灣能否從中學習,成了會上兩大熱議主題,四位與談人亦就此分享觀點與看法。
Thumbnail
系列報導第一篇:反思俄烏情勢|五個視角與兩個力道 系列報導第三篇:反思俄烏情勢|是不是中國的戰略機遇?台灣應當學到什麼? 李大中由政策變化、歷史認知兩方面,分析此次華盛頓在俄烏衝突的前後取態。 張登及則以大國政治的視角提出分析。
Thumbnail
系列報導第一篇:反思俄烏情勢|五個視角與兩個力道 系列報導第三篇:反思俄烏情勢|是不是中國的戰略機遇?台灣應當學到什麼? 李大中由政策變化、歷史認知兩方面,分析此次華盛頓在俄烏衝突的前後取態。 張登及則以大國政治的視角提出分析。
Thumbnail
系列報導第二篇:反思俄烏情勢|美歐為何不設禁航區?北約是否承諾不東擴? 系列報導第三篇:反思俄烏情勢|是不是中國的戰略機遇?台灣應當學到什麼?
Thumbnail
系列報導第二篇:反思俄烏情勢|美歐為何不設禁航區?北約是否承諾不東擴? 系列報導第三篇:反思俄烏情勢|是不是中國的戰略機遇?台灣應當學到什麼?
Thumbnail
當地時間2月28日,衝突多日的俄烏雙方終於坐上談判桌,協調危機的可能解方。
Thumbnail
當地時間2月28日,衝突多日的俄烏雙方終於坐上談判桌,協調危機的可能解方。
Thumbnail
當地時間2月24日凌晨5時,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發兵烏克蘭,持續已久的俄烏危機來到衝突最高點。
Thumbnail
當地時間2月24日凌晨5時,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發兵烏克蘭,持續已久的俄烏危機來到衝突最高點。
Thumbnail
烏克蘭的前車之鑑,台灣不僅未能識明,還會暴虎馮河執意向前,在這條未走之路上無謂狂飆,直到抵達相同的宿命終點:一錘定音、美國拋棄。
Thumbnail
烏克蘭的前車之鑑,台灣不僅未能識明,還會暴虎馮河執意向前,在這條未走之路上無謂狂飆,直到抵達相同的宿命終點:一錘定音、美國拋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