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我不小心忘記自己原本的計畫,在和組員跟老師開會時答應要再做一次專題研究,那時候是想,雖然學分修到了,但我是兩個主題都只參與到一半,總覺得不完整,而且這次是我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只做一半似乎有點可惜,便脫口說下學期要繼續寫。
結果,後半才剛開始,我就發現自己是不喜歡論文,和做什麼主題沒有關係,都一樣寫不下去。更深的癥結點就是:我好像沒有辦法再把自己塞進世人習慣的框架裡了。是啊,學校一直以來都是如此,開課,選修,上課,做報告,寫研究,用這樣制式化的方式傳授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其實不用這種方法也能學到,不是只有這種方式。從一開始就不可能只用一套方法就想適用於所有人,我不認同,不認同只有寫論文才能證明自己在本科系學有所成,我認為不應該要求學生交出一樣形式的作業來表現自己,這只是在方便老師評量,因為他們怕自己無法理解其他方式的展現。從小學到大學,整個體系,都是如此。
如果真的有興趣、喜歡、有熱情,那應該無論任何形式,都能讓人感受到。就算是以「證明學生的學習成果」為目標好了,從語文方面的聽說讀寫,或檢視是否達到用日文來思考,這些從平常的報告、文章就能看出來了吧?有些人就是和日本人一樣自然,有些人就是結結巴巴,話都卡在腦子裡出不來。那麼研究的特殊性又在哪裡?為什麼需要做研究?難道不是因為有想要研究、了解的事,才去做的嗎?為什麼要放在必修,強制所有人都要做?要知道,台灣教育下學生的通病,就是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學,也到了第四年,卻還不一定能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在這種沒有特別想做的研究領域,卻又礙於系上規定不得不去做,不然就不能畢業的情況下,要跑一個一年的專題是非常煎熬的,只能為了寫論文而寫論文,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也許有些人在小組裡混著混著,也就畢業了,覺得沒什麼,但我不行。
我就是不行,不能接受被外在因素推著前進,我已經受夠了,探索的領域被規定、表現成果的方式被規定、行動範圍被規定、什麼時候學什麼、學多久,也是被規定,學校現行體制和工廠沒有兩樣,都是人為的、不符合人性、不自然的,要我說為什麼不想寫了,就是因為我全身心的在拒絕這個系統。它從不促使人自然發展、不接納人類成長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方式、步調、個性,只是量產,量產適應社會的人,要新的人類去理解、適應由舊世代的人建立出來的規範,而不是向新人類學習、探索新的可能性來讓世界更好。
我認為現有體制內的改革,都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也有很多只是換湯不換藥,只要分數存在,評比存在,標準存在,那股想要框架住新生人類的力量存在,就什麼都沒有改變。他們依然要活在必須時刻檢視自己是否在標準內,擔憂落在標準外自己就是沒有價值、不會被接受的世界裡。
看看班級設計,總是2、30人配一個班導,這就已經不符合人性了,一個成人是應付不來這麼多人的,一個四人家庭裡2對2算不算勉強持平還說不準呢,學校卻是要一個老師對上一個群體,這種情況下自然是統一、秩序當道,這是最方便老師管理的方法,但是框住了很多人,也稀釋了老師的注意力、與深入了解學生的心力,因為大家看起來都沒什麼兩樣,都好好地坐在教室,只要確認這一點,「老師」的責任就盡到了,沒有人出事,就不會被究責,餬口飯吃而已,其他就不管了。學生真正的想法,心理的認知,以及他可能不知道該如何去探索、發展自己的興趣專長呢?那是他們自己的事,「老師」哪管得了那麼多。說穿了就是工廠品管而已嘛,只管產品外表是否完好,表現是否亮眼就好了,誰會去理解產品在想什麼啊?
我還以為老師應該是有方法、有智慧、有耐心的呢,看來光是耐心就被課務、班級消耗殆盡了,所以說要可以慢下來完整仔細的了解學生就是要3-5人一個班才對嘛,也應該讓學生自由選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