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做骨髓移植?」
「移植後會出現排斥嗎?」
「治療藥物好多種,有什麼差別?」
「如何知道疾病復發呢?」
多發性骨髓瘤是源自血液的癌症,因為漿細胞發生病變而造成一連串麻煩。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常會出現骨頭痠痛、疲累、貧血、感染,腎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骨髓移植(自體幹細胞移植)是多發骨髓瘤的重要治療,有助提升存活率。聽到骨髓移植,大家總有很多疑問,請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王銘崇醫師來解答。
Q、多發性骨髓瘤為何要做骨髓移植?
由於多發骨髓瘤無法完全治癒,所以治療目標是讓病人能夠疾病無惡化存活,或是長期存活,王銘崇醫師指出,進行骨髓移植能夠增加患者的存活率,所以只要是身體狀況許可的患者,都建議考慮接受骨髓移植。
Q、哪些人適合骨髓移植?
原則上會先考慮年紀,過去是訂在55歲以下,不過隨著醫學的進步,年紀也逐漸調整到65歲、70歲。王銘崇醫師解釋,「因為這是自體幹細胞移植,所以目前看起來年紀不是一個大的問題。」
接下來會評估患者是否有其他共病,例如心臟、腎臟方面的問題,另外當然也會了解患者是否有接受骨髓移植的意願。
Q、自體幹細胞移植前,需要做哪些準備?
為了提高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在移植之前,會先給予誘導治療把疾病控制下來。王銘崇醫師表示,盡量加強治療深度,較能達到骨髓移植的目標。
目前的誘導治療都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大概三個月的時間,如果治療效果達到標準,就能進行幹細胞移植。「治療效果可分成部分緩解、非常好的部分緩解、還有完全緩解,」王銘崇醫師比喻說明,「部分緩解大約六十分、非常好的部分緩解大約九十分、完全緩解算是一百分。治療效果最好能夠達到九十分以上,再去做自體幹細胞移植,比較能夠達到預期的成效。」
幹細胞移植前,需要先收集自體幹細胞儲存起來,王銘崇醫師解釋,然後給予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接著把冷凍儲存的自體幹細胞輸回到患者體內。完成骨髓移植後,仍須繼續接受鞏固治療或維持性治療。
Q、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選擇有哪些?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藥物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類固醇、單株抗體、化學治療等。王銘崇醫師說,目前誘導治療的主流是「三合一療法」,分別是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
為了加強治療深度、提高緩解率,還可以考慮將三合一療法加上單株抗體,成為「四合一療法」。王銘崇醫師說,若能提高治療成效,後續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患者的疾病無惡化存活率就可以大幅增加。
Q、使用沒有列入健保給付的藥物,對我的病情有什麼幫助?
「做骨髓移植之前,一定要先把疾病控制下來,治療深度越深越好。」王銘崇醫師說,「在一些國際指引裡面會提到,如果在誘導治療中,搭配使用第二代的免疫調節抑制劑來輔助,有助提升治療效果,讓骨髓移植的成效更好。」
究竟該如何評估自己是否需要使用自費藥物治療,目前有兩種想法,王銘崇醫師說,一種想法是優先選擇第一代藥物治療,若成效不佳,再選擇第二代藥物治療;另一種想法則是根據多發性骨髓瘤染色體的變化來判斷,如果染色體屬於比較高風險的變化,也許使用第二代藥物,治療效果會比較好。
Q、骨髓移植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因為多發性骨髓瘤的骨髓移植是做自體幹細胞移植,不會有排斥的問題。王銘崇醫師解釋,可能的併發症是在進行骨髓移植之前,需要打高劑量化學治療,而造成血球下降、黏膜損傷,不過時間不長,大約半個月後即可改善。
治療完成後,患者可能會覺得比較累,通常兩至三個月後可以恢復到正常狀態。
Q、骨髓移植完成後,是否可以回到正常生活?
其實大部分患者在骨髓移植之前做誘導性治療時,便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症狀也能得到明顯的改善。王銘崇醫師表示,骨髓移植主要目的並非改善生活品質,而是追求疾病無惡化存活。
Q、骨髓移植後,患者多久需要回診呢?
王銘崇醫師提醒,接受自體幹細胞移植後,仍需要後續的鞏固治療、維持性治療,大部分患者是一個月回診一次。
Q、接受骨髓移植後,患者存活率如何?
多發性骨髓瘤無法痊癒,治療目標是讓患者疾病無惡化存活、長期存活,王銘崇醫師解釋,在台灣多發性骨髓瘤的疾病無惡化期大概是三年半,三年半後常有復發的狀況。
至於整體存活期會更長,因為即使多發性骨髓復發,接續仍有多種藥物可供使用。「過去,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存活期大約只有2年;現在,患者的存活期大約可以達到7年以上。」王銘崇醫師分享,「隨著醫學的進步,當年我收治的第一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在持續治療下,已經存活了超過20年!」
Q、患者要怎麼知道自己復發了?
「通常患者不會知道自己復發,所以需要持續追蹤。」王銘崇醫師叮嚀,「多發性骨髓瘤的復發,可能是無症狀復發、有症狀復發,而無症狀復發的機會比較高。」
透過定期抽血、驗尿追蹤,醫師會根據各種數值來判斷是否有復發跡象。王銘崇醫師說,請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適時調整藥物,以長期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