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治療不只有口服藥,長效型單株抗體助洗腎等高風險族群遠離重症,醫師圖文解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我每周要洗腎3次,如果確診COVID-19怎麼辦?」
「長期洗腎或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要如何治療COVID-19?」
洗腎、器官移植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較高,而且較容易出現重症或死亡,雙和醫院腎臟內科主任吳美儀醫師指出,雖然已有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但是這些患者平時會使用較多藥物,在使用抗病毒藥物時,容易受到限制,治療效果也受到影響。
因為洗腎患者需要定期接受透析,所以醫院會安排隔離區域來幫確診COVID-19的病患洗腎。吳美儀醫師說,在治療方面,除了開立口服藥物之外,目前也有針劑型的單株抗體,可供共病較多、重症風險較高的患者使用。
長效型單株抗體可用於治療「具任一重症風險因子,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五天內之成人或12歲以上且體重40公斤以上」COVID-19輕症患者。採單次肌肉注射,施打之後留院觀察1個小時就可以回去。從臨床數據來看,在出現症狀後五天內給藥,能夠降低住院或死亡風險近7成(66.9%)〔1〕。若能盡早於三天內給藥,則能夠降低88%的風險,所以把握黃金時間盡早治療是關鍵。
吳美儀醫師補充,重症風險因子包括年齡65歲以上、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BMI≧30(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 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懷孕(或產後六週內)、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等。符合資格的患者,便可使用公費長效型單株抗體。
除了感染後的治療,長效型單株抗體也可用於COVID-19暴露前的預防。吳美儀醫師解釋,暴露前預防可用於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曾在一年內接受 CAR-T 治療或 B 細胞清除治療、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以及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最近一次 CD4 < 200 cells/mm3 者。
上述病患若6個月內沒有感染COVID-19且1周內與感染者無已知的接觸史,可以注射長效型單株抗體作為預防。從臨床數據來看,長效型單株抗體在接種後六個月內可降低83%感染風險〔2〕,效力與安全性已通過臨床試驗證實,證據也顯示該藥品針對台灣主流病毒株BA.5及BA.2.75具保護力。
「在長效型單株抗體通過使用後,我們就有把一年內接受過腎臟移植的患者找回來,替他們注射單株抗體。」吳美儀醫師說,「單株抗體大約有6個月的保護效果,讓患者較不會受到感染,即使遭到感染,也較不會演變成重症或死亡。」
單株抗體與疫苗有何差異?
接種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我們的免疫系統產生對抗特定病原的抗體,後續遭到感染的時候,便能發揮保護效果,屬於「主動免疫」。吳美儀醫師解釋,至於單株抗體藥物是預先製作好對抗特定病原的抗體,注入體內後,單株抗體便能夠發揮保護效果,屬於「被動免疫」。
免疫低下的病患,例如接受器官移植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人、先天性免疫不全的病人等,即便接種疫苗,免疫系統可能也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吳美儀醫師說,透過注入長效型單株抗體,患者可以獲得被動免疫,對抗入侵的病原。
單株抗體是蛋白質藥物,注射後要留意過敏反應,所以會請患者在醫院觀察1個小時再離開。吳美儀醫師說,在我們的臨床經驗中,大多數患者都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單株抗體是被動免疫,不能取代疫苗接種,且注射單株抗體後依然要做好各項防疫措施。接種COVID-19疫苗後應至少間隔兩周再接種單株抗體,若在注射單株抗體後要接種疫苗,則沒有時間間隔的限制。
貼心小提醒
面對COVID-19疫情,最重要的是勤洗手、戴口罩、接種疫苗。吳美儀醫師叮嚀,至於免疫不全、器官移植、血液腫瘤、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等,對於疫苗接種的反應較差、重症風險較高的患者,可與醫師討論,依照規定使用COVID-19長效型單株抗體,用於暴露前的預防或感染後的治療。
參考資料:
1.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res/article/PIIS2213-2600(22)00180-1/fulltext
2.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116620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68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照護線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疫苗是人類醫療史上非常重大的成就!」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呂俊毅主任表示,「因為疫苗可以讓人跳過被感染的過程,就能對特定傳染性疾病產生免疫力,減少感染引起的重症與死亡。」
他是一位50歲的男性,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倒在路邊沒有生命徵象,經過一連串的搶救之後,到了醫院的急診,經過葉克膜的置放,逐漸恢復生命徵象,一連串的檢查發現,其實有很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心臟疾病,卻時常被忽略症狀。諶大中醫師說明,若出現動作時會喘、水腫、無法躺平等,且同時有胸悶或胸痛的狀況,就需更加注意提早檢查及治療,防止突然性休克的心因性猝死出現。
「請問一起用餐會傳染B型肝炎嗎?」 「請問性行為會傳染到B型肝炎嗎?」 「容易疲勞是因為肝病嗎?」 「皮膚變黃就是肝病嗎?」 這些都是關於B型肝炎詢問度很高的問題,請許博堯醫師一一解答。
「醫師,這幾天我的耳朵會癢,結果抓一抓就有水流出來。」80歲的老爺爺指著耳朵抱怨。 「噢,這是帶狀疱疹。」醫師仔細看了病灶,慎重地說,「帶狀疱疹長在耳朵,可能會影響聽力,一定要趕快治療喔!」 使用口服抗病毒後,老爺爺的水泡仍持續增加,且出現臉歪一邊的狀況
神經內分泌瘤可於身體各處發生,但較常在消化道出現,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直腸、胰臟等處,約佔70%。例如賈伯斯的神經內分泌瘤長在胰臟,而羅馬假期中的女星奧黛麗赫本,則是因為源自闌尾的神經內分泌瘤過世。 若未及時接受治療,神經內分泌瘤將會侵犯周遭器官,也可能經由淋巴、血液循環,轉移至淋巴結或遠端器
「疫苗是人類醫療史上非常重大的成就!」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呂俊毅主任表示,「因為疫苗可以讓人跳過被感染的過程,就能對特定傳染性疾病產生免疫力,減少感染引起的重症與死亡。」
他是一位50歲的男性,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倒在路邊沒有生命徵象,經過一連串的搶救之後,到了醫院的急診,經過葉克膜的置放,逐漸恢復生命徵象,一連串的檢查發現,其實有很嚴重的冠狀動脈狹窄。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心臟疾病,卻時常被忽略症狀。諶大中醫師說明,若出現動作時會喘、水腫、無法躺平等,且同時有胸悶或胸痛的狀況,就需更加注意提早檢查及治療,防止突然性休克的心因性猝死出現。
「請問一起用餐會傳染B型肝炎嗎?」 「請問性行為會傳染到B型肝炎嗎?」 「容易疲勞是因為肝病嗎?」 「皮膚變黃就是肝病嗎?」 這些都是關於B型肝炎詢問度很高的問題,請許博堯醫師一一解答。
「醫師,這幾天我的耳朵會癢,結果抓一抓就有水流出來。」80歲的老爺爺指著耳朵抱怨。 「噢,這是帶狀疱疹。」醫師仔細看了病灶,慎重地說,「帶狀疱疹長在耳朵,可能會影響聽力,一定要趕快治療喔!」 使用口服抗病毒後,老爺爺的水泡仍持續增加,且出現臉歪一邊的狀況
神經內分泌瘤可於身體各處發生,但較常在消化道出現,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直腸、胰臟等處,約佔70%。例如賈伯斯的神經內分泌瘤長在胰臟,而羅馬假期中的女星奧黛麗赫本,則是因為源自闌尾的神經內分泌瘤過世。 若未及時接受治療,神經內分泌瘤將會侵犯周遭器官,也可能經由淋巴、血液循環,轉移至淋巴結或遠端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距離新冠疫情已經過去數年,感染症狀也漸漸流感化,不再有人對確診感到恐慌。 疫情開始數個月內,臨床試驗如火如荼進行,除了大家熟知的疫苗,其中最受矚目的研究,莫過於利用奎寧治療新冠。當時政府也投入資源確保奎寧原料充足,然而近期該論文卻遭到撤回.
Thumbnail
慢性腎臟病患者在臺灣已超過200萬,腎病的治療與管理面臨挑戰。專家會議探討腸道健康對腎臟病的影響,提出改善微生物平衡的策略,強調腸腎軸的關鍵性。研究顯示傳統腎功能檢測方法有限,新的檢測工具可提升對疾病進程的評估,並協助醫師進行精準治療。協同各種技術,未來有望實現早期診斷和更好的患者管理。
新的治療方向強調了從預防到介入的全面方法,特別關注早期識別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以降低未來ACS風險。然而,仍需要更多針對非阻塞性疾病的隨機試驗來制定完整的治療指南。
Thumbnail
診間遇到許多病人有耳悶塞感、耳鳴的症狀,經過醫院詳細的聽力檢查、聽神經檢查、鼻阻力檢查及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後,可以發現這些病患大多有耳咽管功能不全的情形。而有六成以上的耳咽管疾病則是源自過敏鼻、鼻肉肥大、鼻涕堵塞以及胃食道逆流。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你知道全球每年有超過250萬人因疫苗而免於死亡嗎?疫苗在現代醫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你可能未必知道一些有關疫苗的重要事實。本文將揭示5個你未聽過但必須知道的疫苗事實。 1. 疫苗不僅保護接種者,還能保護社區 社區免疫的力量 疫苗不僅僅是為了個人健康,還能夠保護整個社區,這就是所謂的「
Thumbnail
石孟潔醫師提醒,適當的治療可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並有效避免關節變形。圖/石孟潔醫師提供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特別是關節滑膜,導致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
Thumbnail
新冠疫情變異後迎來了新高峰 無法確定化療中施打疫苗的效果與反應 採取躲避戰術,出遊只往空曠的地方走,盡可能的居家生活   2022/5/4(三)  維持期第十週,回診打藥日 上週弟弟出院前,主治醫生特別說明了新疫情高峰的狀況 分析了施打疫苗的利與弊 (但媽媽感覺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根本不
Thumbnail
「有位5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為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接受過多次心導管支架治療,但是冠狀動脈都反覆阻塞,且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才終於決定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距離新冠疫情已經過去數年,感染症狀也漸漸流感化,不再有人對確診感到恐慌。 疫情開始數個月內,臨床試驗如火如荼進行,除了大家熟知的疫苗,其中最受矚目的研究,莫過於利用奎寧治療新冠。當時政府也投入資源確保奎寧原料充足,然而近期該論文卻遭到撤回.
Thumbnail
慢性腎臟病患者在臺灣已超過200萬,腎病的治療與管理面臨挑戰。專家會議探討腸道健康對腎臟病的影響,提出改善微生物平衡的策略,強調腸腎軸的關鍵性。研究顯示傳統腎功能檢測方法有限,新的檢測工具可提升對疾病進程的評估,並協助醫師進行精準治療。協同各種技術,未來有望實現早期診斷和更好的患者管理。
新的治療方向強調了從預防到介入的全面方法,特別關注早期識別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以降低未來ACS風險。然而,仍需要更多針對非阻塞性疾病的隨機試驗來制定完整的治療指南。
Thumbnail
診間遇到許多病人有耳悶塞感、耳鳴的症狀,經過醫院詳細的聽力檢查、聽神經檢查、鼻阻力檢查及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後,可以發現這些病患大多有耳咽管功能不全的情形。而有六成以上的耳咽管疾病則是源自過敏鼻、鼻肉肥大、鼻涕堵塞以及胃食道逆流。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你知道全球每年有超過250萬人因疫苗而免於死亡嗎?疫苗在現代醫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你可能未必知道一些有關疫苗的重要事實。本文將揭示5個你未聽過但必須知道的疫苗事實。 1. 疫苗不僅保護接種者,還能保護社區 社區免疫的力量 疫苗不僅僅是為了個人健康,還能夠保護整個社區,這就是所謂的「
Thumbnail
石孟潔醫師提醒,適當的治療可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並有效避免關節變形。圖/石孟潔醫師提供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特別是關節滑膜,導致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
Thumbnail
新冠疫情變異後迎來了新高峰 無法確定化療中施打疫苗的效果與反應 採取躲避戰術,出遊只往空曠的地方走,盡可能的居家生活   2022/5/4(三)  維持期第十週,回診打藥日 上週弟弟出院前,主治醫生特別說明了新疫情高峰的狀況 分析了施打疫苗的利與弊 (但媽媽感覺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根本不
Thumbnail
「有位50多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為重度冠狀動脈狹窄接受過多次心導管支架治療,但是冠狀動脈都反覆阻塞,且出現心臟衰竭的狀況,才終於決定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