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誰先死,殺手們列車上的生死較勁
電影動作片幾乎可以說是票房保證,雖然近年來正常人之間的廝殺常被英雄片的超能力大戰奪去風采,但隨著趣味不在或逐漸習慣這些英雄電影的套路後,一些過去動作電影的風潮又重新回來,尤其攜帶著冒險、懸疑、黑色幽默甚至跨國合作,讓整部作品不只完整,更加令人著迷。
改編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的懸疑小說,電影《子彈列車》是一部以一起子彈列車的事件,串起列車上各家殺手廝殺的群像故事。代號「瓢蟲」的殺手本來不打算接下這次子彈列車的工作,但他的經紀人卻一直勸他幹完這最後一票,很簡單只要拿走車上一個手提箱。原以為是簡單的順手牽羊工作的瓢蟲,卻沒發現列車上每個人都臥虎藏龍。
《子彈列車》是什麼電影?
從2008年漫威英雄電影《鋼鐵人》獲得大成功後,漫威宇宙電影便持續成為電影中不可或缺的票房保證,而隨著DC與早期添購兩家漫畫娛樂的產業,推出《蝙蝠俠》、《神力女超人》、《蜘蛛人》的重啟與系列等,也讓超級英雄片取代了一般動作電影成為佼佼者。
這樣一般動作片魅力就不在了嗎?其實不然,雖然不斷被人吐槽但《玩命關頭》系列仍然每年推出續作,都會粉絲買單,而今年有遊戲改編的《秘境探險》、《不可能的任務》、《捍衛任務》等,甚至是睽違多年《捍衛戰士》續作,都取得亮眼成績,可以說就算沒有超能力,只要夠刺激且有趣,觀眾依然買單。
索尼在2022年推出的夏日大片之一《子彈列車》,是改編日本暢銷小說家伊坂幸太郎的小說作品,以殺手「瓢蟲」接獲一項經紀人替他安排的代班任務,要盜取一輛日本高速行駛子彈列車上的行李箱,在不讓任何人知道的狀況出站,便可完成任務。
原本是一件在簡單不過的任務,但是殺手瓢蟲沒料想到,子彈列車上卻有著各路人馬齊聚,打算復仇的日本黑道份子、護送任務目標的英國殺手搭檔、尋仇上車的墨西哥殺手、有後台和心機很重的女學生、還有這次任務的幕後黑手,一場簡單任務,逐間走向難以控制的局面。
《子彈列車》分析與延伸:
雖然這幾年在亞洲市場上韓國影視大放異彩,尤其很有不少佳作讓歐美媒體特別關注,相比之下日本卻還是有點保守,雖然有所調整,但以日本國內市場為主導的創作與行銷風氣如需轉變,可能還需要由日本大廠踏出第一步帶動與外多樣的接觸,不是只有ACG,而是連影視娛樂產業都得向外輸出。《子彈列車》算是一個合作輸出的不錯開端。
《子彈列車》原作為小說家伊坂幸太郎的殺手系列作品第二部《瓢蟲》。與第一部《蚱蜢》和第三部《螳螂》,是同一個殺手宇宙的世界觀,但每一部分角色雖有碰面或牽連,但都可各自形成一個獨立故事。而第二部《瓢蟲》算是這系列中最具娛樂性的故事,感覺自己實在運氣很差的殺手瓢蟲,又因一次單純的任務搞到最後雞飛狗跳。
電影修改了小說很多部分,包含結局與一些角色關係甚至改動了人物和追加了一些沒有的設定,讓殺手便得多元且國際化起來,而殺手瓢蟲的惡運在原作並沒有刻意提起,而是在後續追加的前傳番外故事《因為不走運而笑出來》才加深了他不走運的設定。
電影追加了很多動作上的娛樂性與幽默,捨去了一些日本風味的幽默感,變成較為全球化的故事,不過核心在日本發生的故事不變這點,讓整部作品讓看慣了歐美風格的動作片時,多了一種不突兀的異國情調,這是電影中有意思的點,甚至將刻板的武士與黑道義氣又拿出來渲染一波。
《子彈列車》值得一看嗎?
整體而言《子彈列車》是一部有頭有尾外加有點可惜的群像劇,以故事而言因為要在短短幾個小時說完裡面許多角色的背景故事,並在這些殺手之間跳躍,就變得需要取捨,這點我覺得導演或編劇在拿捏只有要讓人覺得有趣,而忽略了一些轉換角色上的安排,那整個前期變得很混亂。
同樣又是列車、小說改編、甚至也一堆殺手和勢力互相殘殺的作品,改編《BACCANO!大騷動!》輕小說系列的動畫《永生之酒》就因為是電視動畫的緣故,有多個集數可以舖成角色故事,而讓每個角色較能讓觀眾投入。雖然在視覺上可能不如《子彈列車》絢麗,但我其實在看電影一直有個想法:「《子彈列車》如果是動畫可能會更有趣。」
在電影裡許多運鏡風格和動作設計我覺得都有和動畫元素致敬的味道,導演也指導過《死侍》、監製過《捍衛任務》,有了伊坂幸太郎原作架構出的小說背景支撐,讓《子彈列車》可以大膽在列車上發揮動作戲。雖然如此,有一點卻很弔詭,都修改這麼多小說情節了,怎麼沒把日本小說那愛說大道理的橋段給砍掉?反而保留那些莫名其妙的說教戲。
整體而言我覺得《子彈列車》是有趣的,可以看到一種和風和美式幽默的結合,形成一部很異色的動作電影,但又不過於突兀。但雖然已經改良很多日本梗,但畢竟原作是日本作品,一般習慣國際大眾動作片群眾吃不吃這套,就有待認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