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曼《死於威尼斯》:水晶的稜面切割死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名:死於威尼斯
作者:Paul Thomas Mann
譯者:錢鴻嘉、劉德中
死於威尼斯
看得很艱難,但這是一部很美的小說,覺得原文一定是如同融化於夢境般的美。已過中年的主人公是名聲卓越的文學家,憑藉著聰少智性孜孜不倦,青年苦行僧式的生活贏來了一片康莊大道如日中天的地位。他是與有榮焉的,甚至頗為自傲,知道這份榮耀將會成為冠蔭後代家族的、貴族的流芳史。他篤信力行著剛毅正直的品質,卻留連在不該置身的度假異地裡並愛上了僅有一面之緣的美少年。隨著老人一步步走向死亡,一切顫畏著的惶惑與隨之而來的豁然開朗,都消逝在藍天下被溽暑疫病覆蓋的大片蒸氣裡。或許書中鋪陳對美的嚮往是更加無所顧忌的,就好比對於老人而言,瘟疫是一個契機,一個對他敞開的金色潘朵拉夢境,這個夢境通向水晶少年的瞳眼,而那直視著的雙眸彷彿要揭開身竭力衰之人已不可言說的恥辱。但因為是美,在美之前羞恥或狼狽也好,一切是那麼純粹,神依然在場把持,因此並不存在墮落。我很喜歡書中的一段描述——老人甚至將瘟疫的風頭當成了一個籌碼,當成一個握有權力探聽虛實的沾沾自喜者。
他頭腦中浮現出威尼斯城疫癘橫行後的一片荒涼景象,他心中也燃起了一種不可捉摸的、超越自己理智的荒誕而甜蜜的希望。他在一瞬間萌起的眷戀故國之情,怎能與他的這些希望相比呢?藝術和道德觀念與一片混亂之下所得的好處相比,又算得什麼呢?他保持緘默,而且仍舊留在這兒。
故事中引述了許多希臘神話的寓意以及蘇格拉底與菲德拉斯的交談,查找後發現原來是柏拉圖寫就的一篇哲學的對話,作者在這邊更多的是汲引了其中對於美的渴望以及肉身的美如何引領我們走向靈性的美,知識作為美的對立面,它秉棄了知識那可怕的誘引,「知識是談不上什麼尊嚴的,它只是叫人通曉,理解,原諒,它沒有立場,也沒有形式。」、「它對人們所陷入的深淵寄予同情,但它本身就是深淵。」,儘管美本身也存在著自身的誘引與缺陷,然而主人公強調美才是愛神引領詩人最終踏上的歸途。
托馬斯曼用一種很巧妙的方式構築它筆下的這個世界,在看前十頁時我陷入了是否要繼續的躊躇。老人的精神品質太過自律,一切描述看似枯燥多冗,譯文的複雜度簡直讓我退卻。但靜下心看完後我完全可以理解它為何好,儘管我一定是仍舊觸不到它究竟有多好的。他花上許多篇幅描寫人的表情、肢體動作,以及環境細微變動的態樣,空間與人互相吸引而互相影響著,精神與思慮的交流構成了這個篇幅短小的世界。其靈魂完全不是內在具有爆裂啟發性的,而是透過精神與身體上的合而為一——讓自我與環境融為一體直到滿溢出來並沒入了我們的身體直到視野。我們不得不被這個順流而上的漩渦牽引其中,比起我的心,我的腳步先一步而行。
最後,儘管我已經忘了故事中美少年如何被描述的那驚人的美貌——對我來說他更多的代表著那曾經的世界第一美少年Björn Andrésen,但老人飛蛾撲火般赴死的爛漫天性與執拗精神(儘管我不得不戲謔地想起老年入花叢這一比喻)卻是映襯著少年唏噓的美中最悠長的一道火焰。這股火焰不會熄滅,他會不斷從人的慾望裡死灰復燃,挾帶著對過往的追悔與對未來的不安,再次投入火中。
特里斯坦
開頭一部分,她悠然地彈著,慢得折磨人,音節之間出現拖長的停頓,令人感到心焦。渴慕的主題,一個在深夜裡迷失的孤獨聲音,輕輕地訴說它那膽怯的疑問。接著是靜默和等待。瞧呀,回答了:同樣怯弱和孤獨的調子,只是清脆些,溫柔些。又是沉默。突然,伴隨那被抑低的美妙加強音,好像一股被禁錮的熱情,猛然振奮,狂喜地進發出來似的,愛情的主題被引了進來。它揚起來,如醉如迷地向高處掙扎,直飛上那情誼交織的頂峰,隨後又沉下去,鬆弛解散。接著,聲調深沉的大提琴鳴響起來,一面歌頌沉重、痛苦的喜悅,一面把調子引去……
感覺像是作家練筆的作品,可以從故事裡看到許多雛形與亮點交錯的痕跡。尤其喜歡彈琴的那一段描述,順著琴聲傾洩而出的交響曲帶出的悲傷心願可真美!托馬斯曼真的十分擅長描寫景色或場景與人交織融合的境象,他的筆尖宛如月光,輝映星辰底下的一切受渡眾生。
3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跳脫舒適圈,從馬來西亞到伯斯、從留學到定居。Rachel選擇到澳洲留學,鍛鍊自己要在海外發展的決心,在伯斯,經歷了生活和工作的雙重挑戰,最終成為澳洲公民。每個起心動念的原因都很單純,你能維持最重要的初衷嗎?
Thumbnail
avatar
seeyouinperth
2024-04-18
畢業後對未來茫然?3步驟直接教你怎麼跳脫社會枷鎖《黑馬思維》經營頻道這麼久,最常遇到小貓們問: 我到底要怎麼找到我的目標 要畢業了,對於未來還一片茫然怎麼辦? 畢業季就在轉角倒數了!比起其他youtuber爭相恭喜學生族群失業,我更想告訴你們,畢業之後,該怎麼找到自己人生的下一站。
Thumbnail
avatar
NeKo嗚喵
2024-03-25
方格子徵文 | 2024 托馬斯的 vocus 沙龍沙龍是我在方格子的家,或者說是「據點」,我將試圖在這篇文來描述我心中的沙龍。
Thumbnail
avatar
Thomas Tang
2024-01-19
愛德華·托馬斯(Edward Thomas)愛德華·托馬斯是美國來的■■■■■■,他在美墨戰爭初期意外地發現了有奇怪的拾荒者會以某種看似銅製的戒指在戰鬥結束後將■■強行轉化為■■■,然後收集並儲存起來,再送往某幾間特定的雜貨店中。
avatar
某甲
2024-01-06
托馬幫這隻貓取名的時候手上正巧看著“黑暗托馬”,就這樣去掉黑暗留下托馬兩個字,一隻虎斑的公貓。 印象中他來到這裡已經沒看過阿皮,只有小花和他媽媽斑比。兩位同胎的姐妹遇到好心人士收留就離開市場,剩下他懵懵懂懂的開始貓生,我和他的緣分大概維持兩年多左右。他常常想帶我去一些他的秘密基地,可是無奈我爬不上屋頂
avatar
方大頭
2023-08-28
歐洲行腳《一個人住的小日子》#80 (威尼斯夜未眠)也不知哪來的厚臉皮膽量,我竟然毛遂自薦地對她說:「我來自台灣,預計在這裡停留一小時,想練習中文的同學,可以來找我聊聊。」說完,便回到一樓中庭,找個地方坐著,偷偷喘息剛剛冒昧莽撞的舉動......
Thumbnail
avatar
王寧海
2022-08-29
歐洲行腳《一個人住的小日子》#79 (威尼斯的鴿子)義大利是這趟歐洲旅行的第二個國家,先前在法國已收了兩個口袋名單,亞維儂和CASSIS小漁港,才來威尼斯不到幾小時,就已經被迷宮般的街巷與一座座小橋,深深吸引......
Thumbnail
avatar
王寧海
2022-08-22
讀托瑪斯.曼的《魂斷威尼斯》:旅行、癡迷與死亡作者:托瑪斯‧曼 原文作者:Thomas Mann 譯者: 姬健梅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1/02/03 一.旅行的意義 上一次異地旅行的驚奇悸動是什麼時候了?上一次的陶醉迷戀於某個容顏、某道晚霞、某種香氣,又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二.無盡的痴迷 三.深淵與重生
Thumbnail
avatar
歪帽旅人的閱讀旅程
2022-06-04
威斯安德森電影《法蘭西特派週報》影評:回應這世代五大創作疑問的藝文影像副刊 《法蘭西特派週報》描述期刊創辦人已死,而最終刊的內容+訃聞,進而描繪「創作」的意義與價值,並回應這個世代對於創作的疑問:「創作需要風格嗎?創作可以不管創作者的品性與背景嗎?創作必須感性與理性兼具嗎?任何人都需要創作嗎?創作會有結束的一天嗎?」。電影本身帶點黑色幽默,卻不是強烈的諷刺,而是可愛的嘲弄。
Thumbnail
avatar
今敏木木
2021-12-15
莫大的人生嘲諷|苦攀托馬斯‧曼《魔山》《魔山》(原名:Der Zauberberg),是德國作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1865-1955)的經典名著,於1924年發表。此書是以描寫年輕人漢斯‧卡斯托普內心發展為中心的教育小說,確立托馬斯‧曼文學大師的崇高地位。
Thumbnail
avatar
仰望自己的天星
20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