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浮世繪: Marik Vos-Lundh

2022/10/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Marik Vos-Lundh 本名是Marie-Anne Ericsson,她在1923 年出生於蘇聯時代的列寧格勒,母親是俄羅斯人,父親是瑞典人。 她在 12 歲時就立志成為一名佈景設計師,並在 1930 年代成為瑞典皇家劇院 ( Royal Dramatic Theatre ) 的舞台設計師 Sven Erik Skawonius 的學徒。四年後,她向瑞典知名舞台劇女星、女導演、女編劇-地位崇高的Pauline Brunius 應徵佈景設計部門的工作,但最後卻勉為其難的接下秘書的工作,並積極磨練自己,等待綻放的一天。
Vos-Lundh的努力沒有白費,當她得知劇場、電影導演Olof Molander正在為Chekov劇作《櫻桃園》找尋一位服裝設計師,就向後者毛遂自薦,最後成功得到這份工作,開啟她與三位偉大的瑞典導演 — Olof Molander、Alf Sjöberg和 Ingmar Bergman — 的合作關係, Marik Vos-Lundh 精美的場景和服裝設計,把戲劇作品的空間美學和意象發揮到極致。 1944年,她加入瑞典皇家劇院,一待就是 40 年,一共參與了120部戲劇的佈景和服裝設計工作。
因為Ingmar Bergman,Marik Vos-Lundh才得以走出瑞典戲劇圈,為世人所知。1961年Vos-Lundh與傳奇導演Ingmar Bergman首次合作了Chekov 的(另一部)戲劇《海鷗》之後,後者便把她帶進電影圈,開啟了他們長達20年的合作關係,一生共製作了 5 部電影(若把《芬妮與亞歷山大》電視版和電影版分開計算)和多部戲劇。同年(1961年)他們合作了第一部電影《處女之泉》(Jungfrukällan),二人的理念是:服裝是演員的第二層皮膚,因為衣裝如人,所以Vos-Lundh 很講求她設計的服裝能讓演員穿得「自在舒適」。 Vos-Lundh因為Bergman的電影作品3度獲得奧斯卡提名(《處女之泉》、《哭泣與耳語》、《芬妮與亞歷山大》),並在1984 年憑藉《芬妮與亞歷山大》(1982 年)獲獎,她為該劇演員製作了 250 套服裝,為臨時演員製作了 1000 套服裝。隔年,她出版了電影拍攝回憶錄《戲劇中的服裝-芬妮與亞歷山大》[Dräkterna i Dramat – mitt år med Fanny och Alexander]。 Vos-Lundh 鍾情於哥特蘭島(Gotland),她在1980年代退休後遷居到島上,從事生態保護工作。顯然,她不把金像獎的光環看得太重,她於 1994 年在島上去世。
Marik Vos-Lundh 是一位風格簡樸的大師。她的作品是為影像服務而存在的,這種純粹的創作哲學與Ingmar Bergman志同道合,她忠實的依照他的想法行事,並把它影像化。 《哭泣與耳語》、《芬妮與亞歷山大》無疑是Bergman的電影巔峰。 Marik Vos-Lundh 絕對功不可沒-鮮明的色彩應用和大膽的內部裝修,幾乎與演員的身體、情緒融為一體,創造出絕無僅有的影像敘述方式。這就是 Marik Vos-Lundh 的風格:功能性美學,有時又帶點衝突性。她低調不居功,而這樣的緘默,使得她能全然的把自己奉獻給戲劇藝術。
涵柳
涵柳
文學系出身,思考永遠令人捉摸不定的水瓶座女子。期望用服裝的角度出發,探索埋藏在第七藝術底下的時尚敘事。經營IG專頁:vintage vibe 時尚簡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