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來了,怎麼辦?

負面情緒來了,怎麼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之所以痛苦,乃因大腦不受控制

前言

當下的力量》一書的作者托勒曾描述他自己得道的過程,二十九歲的某晩深覺痛苦不堪,幾乎無法忍受,正當此時,突然察覺到好像有兩個我,一個是痛苦不堪的我,一個是察覺到自己正處於痛苦之中的我…,而當他察覺到自己在痛苦時,好像就忘了自己的痛苦…。

之後他提出:人之所以痛苦,乃因你的大腦不受控制,一直不斷的想東想西,並且在想東想西之時,還伴隨有因為這些想法所帶來的不停歇出現的各種情緒,例如睡覺時還在想著今天無端被罵的不甘,罵你的人可能早就睡熟了,可是你還在想著,而且愈想愈不甘,愈想愈不服;又例如,睡前突然想到三天後有一個重要會議,然後呢?資料還沒準備好,剪報也做得不夠好,然後愈想愈擔心,愈擔心又愈想…;你想到:如果沒有好的表現,不知會帶來什麼後果?然後呢,愈來愈惶恐…

托勒認為應如何處理負面情緒

不停湧現的想法,以及附隨產生的情緒,正是我們痛苦之源。嗯,似乎言之有理,可是如何處理或解決呢?例如:正在惶惑不安,或者正在緊張恐懼時,怎麼辦?無意中剛好看到有人請教托勒的視頻

提問者:我經常覺得憤怒,悲觀,急燥,好像做什麼都不管用,所以會有"管它的"之類的想法,會有想放棄一切的想法;另一件事是我總覺得有些什麼事不對勁,必須做些什麼來糾正它…例如現在我的心在碰碰跳;

托勒你注意到心在碰碰跳可能與你正在公開演講有關,你注意到心跳這是好事,就讓它跳吧…總覺得有些什麼事不對勁?不是只有你有此感覺而已,而是大多數人都會這樣,不止有此感覺,而且想著要做些什麼來處理

接著托勒建議他:如果可以把不對勁的感覺—例如前述的憤怒、悲觀,急燥—稍微停一會,然後"覺察”到這個不對勁…只需一會兒,只需有覺察,然後你會發現:覺察時你的不對勁不見了,也許時間只有一剎那,但已經很好了,你可以慢慢的延長這個時間,就只是"覺察"著它…,一段時間後,這個不對勁就會自然的慢慢的消失了。

留佩萱的看法

留佩萱有一本書,書名叫《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有不對勁的情緒時,我們通常都會要求自己放下,或者往好的地方或看,往好的地方想。又或者我們會想逃避它,漠視它,隱藏它…因為我們認為這個情緒是不好的,是不應該的。可是,你之所以有這個不對勁的情緒,一定有它出現並存在的理由,它一定是為了我們好,所以不對勁的情緒本身並沒有錯,只是我們很少去探討、去追究:為什麼會有這個情緒?而從留佩萱著書的書名即可了解,較好的做法是先從"感受"這個情緒開始,然後呢?"面對"著這個情緒。當你面對著它,它被承認也被接受了,也就開啟了解決的途徑及抒發的管道了。而這兒的”感受”、"面對”等,與托勒所說的”覺察"的意思其實是相通且相同的。

我的心得—代結語

情緒,一定和想法有關,所以你要處理的其實是想法。沒有了想法,那麼這個沒有背景,沒有故事,沒有內容做幫襯的情緒;這個你似乎深陷其中的情緒,也就不復存在了。可是你要處理這個想法,就必須離開情緒本身,在旁邊冷靜的觀看著情緒…

視頻中有一心理師提到她因為前方車子擋道,結果閃燈沒用,輕按喇叭也沒用,不耐之餘,她感覺到自己的怒火漸起…,前車讓道後,怒火未消,她輕聲的對怒火說,沒關係,沒關係,我知道你來了,也感謝你來了。結果說了之後,怒火似乎就慢慢的走了。

情緒最怕堆積,一旦沈浸其中,一旦堆積起來,人就被情緒控制了,很難脫身。承認並接受它的存在,就讓情緒有了出口。它就不再是堆積起來,從而動也不動,而是開始鬆動,開始慢慢能流動了,於是:它來了,也就走了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68會員
924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人改變了120個孩子的命運,自己和全家人的命運也因這些孩子被改變了 前言 抖音上竟然出現柏劍的訊息,內容是:他為了到醫院去陪產,只能把收養的數十個孩子暫時送到寄宿學校,結果,孩子們雖然表面上更加努力的做出良好表現,但內心卻惶惶然,充滿了不安,整天提心吊膽的等待著他們的老爸—柏劍—的歸來,因為他們
前言 學生時代讀過一則故事,印象深刻。記得的劇情是:高僧沒有任何身外物,唯獨寶愛一個甕,有天甕失手落地,高僧竟然望都沒望一眼,施然而去。別人問他原因,他的回答是:「甕已破,視之何益。」 之所以記得,乃因當時覺得其修行異於常人的,高! 想起這個故事後,試著用「甕已破,視之何益。」上網蒐尋,沒想到竟然真
前言 <盆栽故事>有點意思,因此看完且寫完後,想看看還有沒有什麼比較有意思的故事,於是上網用"故事”來查找,結果出來了一個所謂的”故事結構”,點進去一看,原來故事是有結構的(我之前曾描述過類似的主題,但已是好久前了),那,能否找個什麼然後套用這個結構看看是否吻合呢?
故事 看過一個故事,印象深刻,故事是這麼說的: 老禪師最喜愛的盆栽,竟然被負責打掃的小徒弟給摔壞了,小徒弟一時嚇壞了也楞住了。旁邊的師兄之一有點幸災樂禍的說:「喔喝,這下看你怎麼辦?師父一定會很生氣的,一定會把你趕出寺院的!」小徒弟把摔壞的盆栽整理好之後,提心吊膽的去報告老禪師,並準備接受處罰。老禪
繞東華 吃完早餐,約略十點左右,小琴說要去東華大學看看…,我是在東華退休的,但從未去過東華大學(當年花師與東華合併,第二年花師師生要併入東華上課時,我就退休了)。導航顯示騎過頭了,才又轉了回來。標示極小,且學校要從小巷轉進去。直接騎車進校園,警衛也沒管,校園很大,東一座建築,西一個球場,沒有歸屬感,
前言 九月初曾再去花蓮接受震憾(因電腦出問題,因而遲至今才上傳),租車時告知隔天下午三點左右還車,結果車行說今天一點多租,明天多給你一個小時,兩點就是三百元,三點左右要加一個小時,多五十元;不知怎的,聽了不太舒服,因此就放棄了這車行(他們的規定沒錯,只是其語氣和說法令人不舒服);
一人改變了120個孩子的命運,自己和全家人的命運也因這些孩子被改變了 前言 抖音上竟然出現柏劍的訊息,內容是:他為了到醫院去陪產,只能把收養的數十個孩子暫時送到寄宿學校,結果,孩子們雖然表面上更加努力的做出良好表現,但內心卻惶惶然,充滿了不安,整天提心吊膽的等待著他們的老爸—柏劍—的歸來,因為他們
前言 學生時代讀過一則故事,印象深刻。記得的劇情是:高僧沒有任何身外物,唯獨寶愛一個甕,有天甕失手落地,高僧竟然望都沒望一眼,施然而去。別人問他原因,他的回答是:「甕已破,視之何益。」 之所以記得,乃因當時覺得其修行異於常人的,高! 想起這個故事後,試著用「甕已破,視之何益。」上網蒐尋,沒想到竟然真
前言 <盆栽故事>有點意思,因此看完且寫完後,想看看還有沒有什麼比較有意思的故事,於是上網用"故事”來查找,結果出來了一個所謂的”故事結構”,點進去一看,原來故事是有結構的(我之前曾描述過類似的主題,但已是好久前了),那,能否找個什麼然後套用這個結構看看是否吻合呢?
故事 看過一個故事,印象深刻,故事是這麼說的: 老禪師最喜愛的盆栽,竟然被負責打掃的小徒弟給摔壞了,小徒弟一時嚇壞了也楞住了。旁邊的師兄之一有點幸災樂禍的說:「喔喝,這下看你怎麼辦?師父一定會很生氣的,一定會把你趕出寺院的!」小徒弟把摔壞的盆栽整理好之後,提心吊膽的去報告老禪師,並準備接受處罰。老禪
繞東華 吃完早餐,約略十點左右,小琴說要去東華大學看看…,我是在東華退休的,但從未去過東華大學(當年花師與東華合併,第二年花師師生要併入東華上課時,我就退休了)。導航顯示騎過頭了,才又轉了回來。標示極小,且學校要從小巷轉進去。直接騎車進校園,警衛也沒管,校園很大,東一座建築,西一個球場,沒有歸屬感,
前言 九月初曾再去花蓮接受震憾(因電腦出問題,因而遲至今才上傳),租車時告知隔天下午三點左右還車,結果車行說今天一點多租,明天多給你一個小時,兩點就是三百元,三點左右要加一個小時,多五十元;不知怎的,聽了不太舒服,因此就放棄了這車行(他們的規定沒錯,只是其語氣和說法令人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