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七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利雅得,開始對沙特阿拉伯進行國事訪問,並在後續幾日出席了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峰會,以及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
此次訪問受到西方媒體廣泛關注。早在習近平出訪前,各方便頻繁預測中沙「石油人民幣」會否問世;行程進行間,諸如「中美代理戰場在中東」、「中國介入中東」等敘事更是層出不窮,彷彿中國即將發起軍事行動、入侵中東。西方媒體的種種誇張表述更多是出乎「中國威脅論」的敘事慣性,而非貼合實情的客觀分析。然除去西方媒體的誇大渲染,縱向比較中國此次訪問,其確實具有承先啟後的時代意義。第一,這是二零一六年中國「一帶一路」與沙特「二零三零願景」對接以來,習近平首次出訪沙特;第二,這是二零二一年卡塔爾外交危機落幕後,中國領導人首度與海合會六國共會;第三,這是中國首度舉行面向阿拉伯世界的多國峰會。
而在美國撤出中東時代背景下,該區正在經歷多極化的時代變局,不僅伊朗、土耳其、俄羅斯開始填補區域的軍事真空,中國亦強化了與海合會國家、阿拉伯世界的經貿往來。故與其說中沙、中海、中阿的「三環」峰會象徵「中美新冷戰」的中東號角,不如說是阿拉伯國家在謀求發展、尋求戰略自主的視野下,選擇深化對華關係的時代註腳。
首先是中沙關係,伴隨雙方的能源貿易穩居高位、「一帶一路」與「二零三零願景」對接,兩國關係迎來歷史新高峰。此次峰會後,兩國不僅簽署近五百億美元投資案,更約定每兩年輪流在兩國舉行一次元首會晤。
沙特石油輸華關鍵
由數據來看,沙特是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中國同樣是沙特最大貿易夥伴和原油客戶。以二零二一年數據為例,中國市場佔沙特原油出口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七,是該國最大原油買家,儘管二零二二年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一度取代沙特、成為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卻仍不敵沙特強勁實力,沙特於今年八月再度回升為中國最大原油進口來源。
而中沙合資的煉化項目亦正成為合作趨勢。二零一六年,中沙合資的延布煉廠正式投產,由沙特阿美與中國石化共同持股經營,截至二零二一年底,延布煉廠已累計加工原油超過一億噸;二零一九年中沙簽署總投資超過一百億美元的遼寧煉化合作項目,同樣是規劃由兩國共同持股經營,此項目雖一度在疫情衝擊下停滯,卻又在二零二二年迎來復甦曙光;此次習近平在與沙國王儲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會晤上,提及福建古雷乙烯項目,同樣是由中沙合資開發與運營。
而在「一帶一路」與「二零三零願景」對接後,中沙兩國更加積極探詢非能源場域的合作機會。例如二零一六年簽約的中國—沙特(吉贊)產業園、二零一七年簽署的中沙鈾釷資源合作諒解備忘錄、二十一項合作備忘錄,中國不僅開始向沙特推銷第四代核電,也參與沙特「智慧城市」的建設計劃。
在可見未來內,中沙的能源合作、發展戰略對接,都將不斷推進。對沙特來說,中國的能源採購、基建項目有助推動國家產業轉型,協助布局後石油時代的經濟軟著陸;對中國來說,維繫中沙關係有助鞏固自身能源安全,更能藉此取得海合會國家的整體信任,提升中海合作規模。
中海自貿協定廣受期待
細究中海關係的合作基礎,能源貿易亦是核心。在已探明的世界石油儲量中,沙特、阿聯酋、科威特位列全球十大石油生產國,卡塔爾則是世界第四大天然氣生產國。伴隨中國發展步伐增快,對能源的需求日益上升,中國與海合會的雙邊貿易也在近二十年內顯著增長。
二零零零年,中海貿易額尚不足一百億美元,卡塔爾危機爆發前的二零一六年,中海貿易額已突破一千億美元,絕大部分來自能源場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海關係可謂是中沙關係的複製與放大:中國需要鞏固能源安全,海合會國家則需要可靠客戶,以及推動國家產業轉型的資金與項目。
此次中海峰會上,習近平提及未來三年到五年的中海關係建設方向,第一項便是構建能源立體合作新格局,包括從海合會國家進口原油,擴大進口液化天然氣,加強油氣上游開發、工程服務、儲運煉化合作等,同時倡議充分利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平台,開展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
投資亦是中海互動的重要環節。以阿聯酋為例,中國資金積極進入阿聯酋的房地產與建築業,整體佔比高達中國在阿聯酋總投資的百分之四十六,許多中國企業更在阿聯酋的傑貝阿里自由區(JAFZA)成立總部,為整個半島的項目提供服務。此次中海峰會上,習近平亦強調推動雙方的投資合作,中國將同海方成立共同投資聯合會,支持雙方主權財富基金以多種方式開展合作,建立雙邊投資和經濟合作工作機制,開展本幣互換、數字貨幣合作。
而要進一步完善中海合作格局,自貿協定是各方皆有意願的制度性安排。二零零四年,中海自貿協定談判啟動,雖在二零一六年一度接近完成邊緣,卻因二零一七年卡塔爾外交危機爆發,海合會分崩離析、無法統一決策而被迫中止。如今海合會衝突落幕,中海合作也持續深化,自貿協定談判已然重啟,雖說距離實際落地仍會有一段時間,中海關係仍將穩定向前。
而在此次中阿峰會上,中方提出了支持發展、糧食安全、衛生健康、綠色創新、能源安全、文明對話、青年成才、安全穩定等「八大共同行動」,不難看出是聚焦在民生、軟實力等相關議題上。此外,習近平特別提到巴勒斯坦問題,表示巴勒斯坦人民遭遇的歷史不公不能無限期延續,國際社會應該堅定「兩國方案」信念,堅守「土地換和平」原則,促進巴勒斯坦問題早日解決。中方也將繼續向巴方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支持巴方實施民生建設項目。
而之所以在論及中阿關係時聚焦民生問題,反映了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可耕耘空間。除卻海合會六國,阿拉伯世界的工業化程度普遍低落,距離中國的產業鏈更是遙遠,中國與其餘阿拉伯國家的政經互動普遍未及中海關係。
發展是珍貴的普世價值
然而面向阿拉伯世界推進「一帶一路」,是中國的長遠目標;在巴勒斯坦、敘利亞內戰等議題上發聲,亦能展現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意願;對經歷「阿拉伯之春」震盪的各國來說,發展是其眼下珍視的普世價值。因此中國不會放棄與阿拉伯世界的合作機會。此次「三環」峰會亦可看出,新時代中阿互動模式將以中沙關係為核心,中海關係為平台,向阿拉伯世界輻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發展新選擇。
原文發表於:
亞洲週刊(2022年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