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會不自覺在生活情境中,看到自己身上帶有過去的父母習性;也有可能是,從孩子們的身上看到我們自己;更有可能為了否定不喜歡的那個部分,我們可能有著完全顛倒的顯現,如:喝酒的父母,厭惡而從不觸碰的孩子!
在這些過程中,要去接受有時從別人眼中看到或聽到:你很獨裁、鋼鐵⋯⋯,就和哪個人、和「誰」一樣時,那種抗拒和無奈,不太好受。除了原本他/她可能是我們所景仰崇拜的,發現原來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自信瓦解也突然覺得那樣的價值觀和信念,讓我們重新思考:我是誰?
有些心理學、宗教信仰、哲學的書籍,開始踏上認識生命、人、我的旅途!原來每個人的生命經歷,不管是帶來如何的影響,終究是獨一無二。對有些人來說是認同的,另一群人可能無感或是反對。就像信仰中教會、神棍⋯⋯,究竟是安撫人心和引人向善,或是一己私利?回歸初心吧!
下方是書或文章,由這些別人的經歷,剛好和自己不謀而和的相符時,我們不再孤單,也更能溫和地看待周遭的一切。
「在焦慮症的臨床案例中,不乏這樣的人固案。他們從小就珍惜的信念是:『不要浪費時間,要全力以赴。』、『只要再努力一點,就可以克服困難。』,這些信念幫助他們過五關、斬六將,在學習的過程與工作初期階段成為常勝將軍,以至於他們對這些信念深信不疑。但是隨著職位的升遷,責任的加重,這些信念讓他們疲於奔命,並且焦慮到失眠。」
「當我們開始探索核心信念的來源時,大部分的個案都指向了童年,有些是在觀察父母的言語行為的影響之下,自己告訴自己。因為履行這些信念會得到父母師長親友的表揚,於是就強化了這些信念,變得更加堅固不可動搖。也有一些個案是由於成長過程中的創傷事件所形成的。」
「小小年紀的,他就決定一定要好好努力,一點不可浪費時間,一定要成功,不但要保證自己的生活,也要保證媽媽未來的生活。結果他從不浪費時間與人交流,覺得大部分人都在浪費時間,后來果然事業成功,也結婚生子。但是,就在孩子出生之後,他開始感受到『不要浪費時間』的痛苦。生活經驗與理性思維已經讓他知道,有些人際來往並不是浪費時間,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像自己一樣辛苦,可是這個『不要浪費時間』的焦慮聲音卻綁架著他,讓他無法自由,不能接受一般人的家庭生活輕鬆,享受一下天倫之樂。」
「當團隊的成員不夠努力,不如個案那麼負責的時候,個案就陷入焦慮中了;因為事情無法按照他原先的設想推進,而進度落後或者無法如期完成,對他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是他所無法承受的。這樣的個案在自己責任的壓力,以及別人無法支持的環境下,通常都處於崩潰邊緣,需要服藥幫助穩定情緒。」
「有些人不自覺的複制了母親的模式:生氣是不好的,一定要委曲求全,盡力討好身邊的人。也有人因為看不慣母親是個『受氣包』而決定自己絕對要反其道而行,做一個強勢的人,千萬不要跟母親一樣。此外信念通常不是一個,而是多個相互交織的信念形成的。其中有些可能是可以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