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舊的起源竟然與它有關!? |資產|費用|損益

折舊的起源竟然與它有關!? |資產|費用|損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這裡是小新讀book,小弟會不定期分享會計知識、閱讀心得與投資理財相關文章,希望文章內容能夠作為一個「起點」,帶領有緣的朋友們進一步思考與閱讀,讓自己的思維更加地豐富唷!歡迎大家按下「追蹤」按鈕,就不會錯過最新的文章囉。另外喜歡觀看影片的朋友,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小新讀book,希望我們在學習的路上可以共同成長。


raw-image

我們常常聽到車子會折舊、電腦會折舊、冰箱也會折舊,折舊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就是這些資產會變舊,東西舊了,它的價值也會下降。而折舊就是以某種有規律的方法計算資產價值的減少。現在習以為常的這個觀念,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折舊的起源

在18世紀的英國,誕生了一項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歷史性發明,也就是蒸汽機,它能為其他設施提供最關鍵的動力,如此一來,人類不用再依賴人力或動物的力量,這開啟了19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

火車與鐵路不僅帶來交通上的大躍進,竟然也改變了會計的歷史軌跡。

火車與鐵路不僅帶來交通上的大躍進,竟然也改變了會計的歷史軌跡。

其中一項因為蒸汽機而產生動力的裝置就是蒸汽火車,如此強而有力的陸地運輸工具橫空出世,加上在1830年代,英國經歷了許多年的不景氣,為了刺激經濟,政府更是把資源都投入於基礎建設中,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鐵路建設,這讓後續路網能順利興建,至此,鐵路公司的運輸能力與範圍更加完善,可說是完勝了運河公司,因此順勢搶走了運河公司的客戶。

然而鐵路在興建初期也是有遭遇一些難題,鐵路建設需要多項硬體設施,譬如:要買土地、鋪鐵軌、蓋車站,造火車,雖然技術面來說沒甚麼問題,但是這些硬體需要大量的資金,單靠政府的支持是不夠的,如何去籌集並調度巨額資金就是一項關鍵問題了。

幸運的是蒸汽火車不只在陸地行進上表現出強烈的躍動感,這種躍動感也同樣浮現在投資人心中,人們基於對鐵路運輸這種新科技的期待與熱情,願意投入資金成為鐵路公司的股東,資金問題便獲得解決。

這時候不得不提起一個傢伙,名叫喬治•哈德森,他在年輕時確實憑著自己的才幹累積了許多資本,後來又踏入了政治圈,他也深刻地感受到鐵路運輸帶來的龐大商機與潛在獲利,隨著在政商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慢慢投資整合多家鐵路公司,最後成立米德蘭鐵路公司,全盛時期掌握全英國四分之一以上路線,並獲得鐵路大王的稱號。

哈德森當時的聲望如日中天,人們基於對他的信任,購買了大量鐵路公司的股票,而在民眾投資的初期,哈德森也確實沒有讓他們失望,發放了大量的股利給股東們,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當然身為大股東的他也是口袋滿滿,然而實際上卻是,哈德森利用建設新鐵路所募集來的資金,當作既有路線的股利發放給股東,這就有點龐式騙局的味道了。在鐵路投資熱潮的初期,大家都有錢拿,投資者都荷包滿滿,這樣的情景吸引了更多貪婪的人跳入,進而持續推升股價。

鐵路迷這個詞,在現代是指熱愛鐵路運輸及其相關事物的人,然而,這個詞在19世界的英國卻是指靠著投資鐵路公司股票而一夕致富的人們,由此可知,鐵路公司股票在當時被追捧的瘋狂程度。

然而仔細想想,鐵路公司在初期投入了龐大的資金,即便有一定的運費收入,又如何能有足夠盈餘來發放如此大額的股利呢?其他鐵路公司也看到了哈德森這種玩法,而且竟然還行得通,可是他們畢竟不敢做出像他這種違反常規的舉動,但又還是想吸引民眾投資,那怎麼辦呢?

於是他們心想,那是不是可以乾脆制定新的規則,讓這些費用平均化,進而讓每年的獲利也平均化,這樣就能每年穩定發放股利,如此不用像哈德森一樣用違法欺詐的手段,而能更名正言順地發放股利了。基於這樣的想法,他們便將一開始的資本支出分成數期認列費用,這就是「折舊」的雛型了。

當然要制定這樣的新規則,一定要有理由,但理由總不能直接說,因為我們要發股利來吸引人們投資。鐵路公司用的理由是

  • 火車與這些鐵路設施是可以長期使用的「資產」,因此費用以長期來計算也是相當合理的。
  • 另外這些資本支出若沒有分攤,勢必會造成某段時期的投資虧損,這會對這段時期的股東們不公平。

就這樣「折舊」在英國當時鐵路公司間的默契與共識下正式誕生並執行,這使得盈餘正式與實際收支脫離,改以帳面損益的形式出現。沒想到,鐵路公司的出現除了帶來交通上的大躍進,竟然也改變了會計的歷史軌跡。

折舊產生的影響

起初獲利計算的方式是:現金收入-現金支出=盈虧;
折舊出現後變成:收入-費用=利益(損失)。

上面其實就是從現金基礎進化到應計基礎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即便損益表上產生利益,但這些利益其實只是在紙本上計算出來的結果,這是當時在追逐利益過程下的產物。

雖然將費用歸屬到對應的期間,這樣的想法在現在看來是合理可接受的作法,但令人質疑的是,當初折舊設計的真實理由似乎是出自於發放股利與吸引投資,只是用了另一個表面上的理由來做裝飾,某種程度還是有點謊言的成分在裡面。而在決定收入與費用如何分配的過程中,難免都會有人為操作的空間,這樣的操作空間也提供了造假的機會,所以說應計基礎本身提供了造假的機會,這樣的說法應該並不為過。

我們來看看下面三種費用分配的方式分別會對利益產生哪些不同的影響。

假設一開始的資本支出是150元,這項支出的效益可長達三年,因此可以在未來三年分攤,而每年的收入是100元,除此之外先不考慮其他的費用。
只要改變折舊方式,就能輕鬆愉快改變利益。

只要改變折舊方式,就能輕鬆愉快改變利益。

  • 第一種情形是將資本支出平均分配到未來三年,因此每年認列的費用是50元,也就是150元÷3,而未來三年的利益將是收入100元-費用50元=50元。
  • 第二種情形是資本支出一開始分配較多的費用,後續年度則逐年遞減,假設第一年分配75元、第二年分配50元、第三年分配25元,如此未來三年的利益將會是25元、50元與75元。第一年的利益25元是收入100元-費用75元所得到;第二年的利益50元是收入100元-費用50元所得到;第三年的利益75元是收入100元-費用25元所得到。
  • 第三種情形則與第二種情形相反,一開始分配較少的費用,後續年度則逐年遞增,假設第一年分配25元、第二年分配50元、第三年分配75元,如此未來三年的利益將會是75元、50元與25元。

從上面的情形,我們可以知道,公司只要能提出某種看似合理的說法,便能夠改變折舊的方式,進而輕鬆愉快地改變各年度的利益數字,以符合公司自己的「利益」。

折舊的方法

聽完上面折舊產生的歷史與影響後,我們簡單介紹一些折舊的方法與學理上的內容,折舊是將資產以某種規律的方式分攤的過程,在計算折舊金額時會有一定的順序。

  • 首先是要決定折舊基礎,
  • 其次是要估計資產的服務數量,
  • 最後才是選擇折舊的方法。

折舊基礎是指可以拿來折舊的金額,它會等於成本減掉殘值殘值則是指資產達到耐用年限後,透過變賣可獲得的金額。估計資產的服務數量可以是時間、產量或服務量。譬如以時間來說,就是這項資產能用幾年,這又可以稱為耐用年限;以產量來說,就是這項機器能生產多少產品數量;以服務量來說,就譬如火車可以行駛多少里程數。最後就是選擇折舊的方法了,我們同樣用上面提過的例子來說明,資本支出也就是成本為150元,耐用年限3年,沒有殘值。

  • 首先介紹的是直線法,其每年的折舊費用會等於折舊基礎÷耐用年限,以這個例子來說,折舊基礎是成本150元減殘值0元,等於150元,再除以耐用年限3年後,即可得出每年的折舊費用是50元。將各年折舊費用以圖表方式呈現,可看出每年的折舊費用均相等,都是在縱軸的某一條直線上,所以稱為直線法。
每年的折舊費用均相等,都是在縱軸的某一條直線上,所以稱為直線法。

每年的折舊費用均相等,都是在縱軸的某一條直線上,所以稱為直線法。

  • 其次是年數合計法,其各年的折舊費用為折舊基礎×該年年初剩餘耐用年限÷各年年初剩餘耐用年限的合計數。在這個例子中,總年數是3年,所以第一年年初的剩餘耐用年限是3年,第2年年初的剩餘耐用年限是2年,第3年年初的剩餘耐用年限是1年,因此分母各年年初剩餘耐用年限的合計數就是3+2+1=6年。接著第一年的折舊費用就是折舊基礎150元×3÷6=75元;第二年折舊費用就是150元×2÷6=50元;第三年折舊費用就是150元×1÷6=25元。以圖表方式呈現可看出,一開始提列較多折舊費用,後面則提列較少,等於是將成本加速折舊,每年折舊費用呈現遞減的樣態,所以年數合計法屬於一種遞減法
年數合計法的計算。

年數合計法的計算。

年數合計法下的折舊費用呈現遞減的樣態

年數合計法下的折舊費用呈現遞減的樣態

  • 第三種是生產數量法,同樣的例子內容,額外的資訊是本項資本支出預計未來三年共可生產150個產品,第一年生產25個、第二年生產50個、第三年生產75個。生產數量法下各年的折舊費用為折舊基礎×各期生產量÷估計總生產量。因此,第一年的折舊費用為折舊基礎150元×25÷150=25元;第二年的折舊費用為折舊基礎150元×50÷150=50元;第三年的折舊費用為折舊基礎150元×75÷150=75元。在本例中,因為每年生產數量逐年遞增,所以折舊費用才會剛好呈現遞增樣態,若生產數量每年波動很大,折舊費用也就會呈現波動的型態了。
生產數量法的計算。

生產數量法的計算。

結語

雖然折舊誕生的真實原因似乎不怎麼良善,但能長期使用的資產,其費用也應該分期來計算,這樣的理由又讓人難以否定。只是這中間提供了公司可以操作的空間與機會。

在選擇折舊方法時,當然還是必須配合資產實際使用、帶來收入(也就是效益的期間)來分攤,這樣才能適當地反應各期間的損益,但實際上,對於資產實際的使用狀況,投資人往往也只能聽從公司的說法,似乎沒有太多驗證的機會,因此對於應計基礎下所產生的損益,投資人多少要保有一點戒心,至少要額外檢查一下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流動狀況,確保營業現金流扣掉維持營運所需相關資本支出後的自由現金流量是充足的,才能躲開可能黑字破產的公司,也就是明明帳上有獲利,但卻缺乏現金支付相關款項的情形。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一點幫助,請幫我點愛心與拍拍手五下(下方),並歡迎追蹤,這將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如果覺得內容不錯,也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知道,讓我們一起變得更好喔。

參考資料:《會計的世界史》 作者:田中靖浩



avatar-img
財商有點難,小新幫你變簡單
142會員
121內容數
我喜歡閱讀,也喜歡在閱讀中和自己對話。開設這個沙龍,是希望能把讀書時的一些想法、感受記錄下來。對我來說,寫下來的那一刻,才是真正消化、理解內容的開始。而這些記錄,也許有機會跟大家分享,聊聊彼此的觀點、交換閱讀的樂趣——如果剛好對你也有點幫助,那就更好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裡是小新讀book,我會不定期分享會計知識、閱讀心得和投資理財相關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一個「起點」,引領你進一步思考和閱讀,豐富你的思維和知識。歡迎大家按下「追蹤」按鈕,這樣就不會錯過我最新的文章啦!此外,如果你也喜歡看影片,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小新讀book」,讓我們可以一起在
當新合夥人加入合夥企業時,該如何進行資本調整?本文將帶你一次搞懂紅利法與商譽法的邏輯差異與商譽法的會計處理方式,並透過實例講解商譽的計算流程與分錄寫法,幫助你在學習或考試時快速掌握重點!
合夥企業要結束營運,該怎麼正確清算資產與負債?本文將帶你一步步拆解合夥清算的5大步驟,從資產變現、負債清償到剩餘資金分配,全程圖解說明,幫助你快速掌握會計處理重點!📌 趕快觀看,讓合夥清算變簡單!
這裡是小新讀book,我會不定期分享會計知識、閱讀心得和投資理財相關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一個「起點」,引領你進一步思考和閱讀,豐富你的思維和知識。歡迎大家按下「追蹤」按鈕,這樣就不會錯過我最新的文章啦!此外,如果你也喜歡看影片,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小新讀book」,讓我們可以一起在
當新合夥人加入合夥企業時,該如何進行資本調整?本文將帶你一次搞懂紅利法與商譽法的邏輯差異與商譽法的會計處理方式,並透過實例講解商譽的計算流程與分錄寫法,幫助你在學習或考試時快速掌握重點!
合夥企業要結束營運,該怎麼正確清算資產與負債?本文將帶你一步步拆解合夥清算的5大步驟,從資產變現、負債清償到剩餘資金分配,全程圖解說明,幫助你快速掌握會計處理重點!📌 趕快觀看,讓合夥清算變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