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訪談之中如何主動傾聽?

更新於 2023/01/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剛開始接觸訪談的人常常遇到的困境,那就是「訪談時越努力表現越糟糕」的情形。
無論是面對利害關係人的需求訪談,或者是研究消費者情境的用戶訪談,都很容易踩到這個陷阱,你一定覺得很奇怪,怎麼努力表現反而會搞砸工作呢?
這邊我列出幾個困境的長相:
  • 訪談時緊緊抓住訪綱問題,忽略現場
  • 訪談時很在意受訪者偏離主題或不了解你想要的重點
  • 訪談時不斷的評價受訪者的回答是否有價值
剛開始在工作上接觸訪談的朋友,經常會過度緊張,而想要追求完美,表現在行為上就是事前鉅細靡遺的推敲應該要怎麼問問題,甚至會分析出一個樹狀的問題表,將問題編織成一個大網,希望毫無遺漏的捕捉受訪者故事。
像這樣力求完美的緊張感,到了訪談現場時,我們的腦袋裡面就會不停的想著:「接下來要問些什麼?」
當你老是想著自己接下來要問些什麼,受訪者說的話就幾乎不會進入你的聽覺中,因為你光是回顧訪綱就很忙碌了,甚至會產生急促的壓迫感,希望受訪者快點結束回答,好讓你繼續下一題。
像這樣把受訪者當做回答問題的維基百科來對待,期待輸入關鍵字就能獲取所謂的「正確答案」時,一場訪談差不多就摧毀殆盡了。
其實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的注意力大約有七成會用在「主動傾聽」上。
什麼是主動式的傾聽呢?
這件事情有別於我們一般的溝通、聊天,你在聊天時通常會像是在玩桌球一樣,聊天的雙方有一個話題,你從某個角度打過來,我快步一撈打回去,雙方各有不同的角度在攻防,當話題進入某個有共鳴的節奏之後,彼此都能獲得樂趣。
但是在訪談的時候,當你進行主動式的傾聽時,你的受訪者會感覺自己是面對一個牆壁在揮拍練習,無論是用什麼角度擊球,牆壁都會穩穩的反彈回來,在這個過程中,受訪者會更深入的感受自己的姿勢、力道,然後根據這次要探討的主題,持續的調整自己。
通常我會有七成的注意力用在傾聽上,剩餘的三成才是提問。
在這三成注意力的提問上,我在確保受訪者可以更深入的發言,包括卡在腦袋中難以描述的詞彙、情境中不夠明確的脈絡、令人在意的因果關係是如何形成、當下決策過程的心智模型等等,都希望受訪者可以持續的意識到這些都是我渴望能夠聆聽的話題。
大多數的受訪者都不是受過表達訓練的專家,不擅長結構嚴謹、脈絡清晰的表達,甚至往往無法分辨事實與觀點,他所告訴你的故事可能是他第一次如此完整的討論,因此需要我們的提問來幫助他們更深入的探索自己的敘事方式。
當我們透過細膩的傾聽與提問讓受訪者進入狀況,掏心掏肺的挖出他的人生故事與你分享時,其他狀況就開始浮現了。
身為訪談者的我們,容易不小心在大量訪談的過程中,陷入麻木的狀態,尤其是對於研究主題認識越多,越容易掉以輕心,認為「這些故事我已經重複聽過了」。
尤其是訪談的時間有限,很多時候受訪者可能偏離主題、不知道你的問題重點、岔開話題聊著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想要追求效率的研究者在主持訪談時,腦袋會一直持續的評價受訪者表現。
不斷想著「這段故事有用」、「這些內容跟上一段沒什麼差別」、「時間還夠我把訪綱的問題釐清嗎?」
甚至想著,訪談太久的話之後要整理訪談記錄時很辛苦,因此開始出手干預受訪者如何敘事的方式。
「Soking 老師,我們該如何在訪談時控制受訪者不要一直離題呢?」
討論如何控制與引導受訪者是很危險的方向,好像是在預設受訪者真的就像維基百科一樣,單純的輸入就能獲得正確答案的輸出。
追求正確答案的語氣提問,你會發現受訪者也開始變得小心翼翼,或者變成只說一些非常表面的觀點。
例如,有一次我們在訪談的演練中,我聽到同學問:「你在下班回家的過程,會怎麼樣買晚餐呢?」
受訪者同學回答:「通常是搭捷運,然後順路經過常去的喜歡的餐廳,排隊買外帶晚餐。」
主訪的同學在當下就放過了受訪者,直到我們復盤討論時,我繼續追問受訪者同學:「你剛剛的意思是,你經常會在買晚餐的過程排隊嗎?」
受訪者:「沒有,我很討厭排隊,如果餐廳需要排隊我就會換一家。」
所有的人都很訝異,因為前面的訪談聽起來會以為這個受訪者同學是一個可以接受排隊的人,因此我繼續問:「可是剛剛你有提到回家路上去的餐廳,你會排隊外帶?」
受訪者:「喔~只有那間餐廳例外,我很喜歡那間。」
經過具體的提問,受訪者居然回答了一百八十度轉變的事實內容,這次的演練過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這就是追求訪談效率以及正確答案的主訪者,很容易在「表面觀點」就放過受訪者,受訪者不斷在進行快問快答,主訪者也盲目的輕鬆帶過,大家一起走馬看花的完成了訪談,卻毫無成果。
總結一下,當我們在進行訪談時,應該「主動式傾聽」,七成的注意力放在傾聽上,三成的注意力用於提問。
大部分的受訪者都不是表達專家,我們要專注的幫助受訪者好好的完整敘述。
主訪者的心態上要避免追求正確答案與控制受訪者,以免整場訪談只剩下走馬看花的表面觀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以一個資深網路產品設計師的眼光,討論網路思維、產品思維以及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我在帶實習生開始接手資訊架構的工作,相對於用戶研究的工作,資訊架構的設計規劃工作可以說是新人殺手。 我聽過剛入行的設計師困惑的跟我說:「wireframe 不就是沒上色的介面設計嗎?」 殊不知,許多剛入行設計師規劃的介面與流程被工程師刁難、被 PM 亂改、魔改了十幾個版本之後才發現沒辦法開發,原
擔任設計師這個工作一陣子之後,你會很有趣的發現,要把手上接到的工作漂亮達成,仰賴一些前置條件,而工作找上你的時候,往往不具備充分的前置條件,現實一點的情況是,這些前置條件甚至是隱藏情報,需要你自己當偵探。 但需求方也不是故意的,大多數的人都不擅長當需求方。 這就好比你吃了一輩子的夜市小吃,夜市小吃
2022年是我成為自僱者的第六年,也是開始從事 UX 教學的第三年。 前陣子有幸受邀在《設計遊牧》Podcast 上分享自己一路至今的混亂歷程,成為自僱者的第六年,我終於適應了乙方體驗設計顧問這樣子的生活方式。 乙方 Agency 的生活有很強烈起伏的淡旺季,閒暇的時候,我們家新人夥伴會困惑的問我:
我在客戶那邊進行顧問服務時,經常趁機引導客戶演練如何進行跨部門的需求溝通。 其中最關鍵的要訣,就是使用正向表述的字詞進行表達。 例如,如果你想討論某個規格要變動的提案 ✘ NG 講法:這個規格不能這樣做!因為會出現 OOXX 問題… ✔︎ 正向表述:這個規格有另外一個方向需要討論,因為我們之前發現了
自從我們發表了 UX 學習困境的研究之後,上課時更常遇到聽過講座的同學來詢問如何完成作品集專案的問題。 我可能沒辦法回答怎麼樣的作品集才能找到工作,但對於怎麼樣的 side project 是有價值的這一回事,倒是有豐富的經驗。 以網路軟體產業來說,本質上所有的專案都有這幾個特性: 1. 找到有價值
今年我們家實習生執行了一個訪談計畫,要去研究 UX 的自學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在聆聽幾場訪談後,我更明確感受到許多朋友對於 UX 領域有這麼多方法論,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學習的焦慮。 其中一個核心關鍵,也包括囫圇吞棗了這麼多理論方法之後,不知道該如何用一個作品來表達出來。 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
最近我在帶實習生開始接手資訊架構的工作,相對於用戶研究的工作,資訊架構的設計規劃工作可以說是新人殺手。 我聽過剛入行的設計師困惑的跟我說:「wireframe 不就是沒上色的介面設計嗎?」 殊不知,許多剛入行設計師規劃的介面與流程被工程師刁難、被 PM 亂改、魔改了十幾個版本之後才發現沒辦法開發,原
擔任設計師這個工作一陣子之後,你會很有趣的發現,要把手上接到的工作漂亮達成,仰賴一些前置條件,而工作找上你的時候,往往不具備充分的前置條件,現實一點的情況是,這些前置條件甚至是隱藏情報,需要你自己當偵探。 但需求方也不是故意的,大多數的人都不擅長當需求方。 這就好比你吃了一輩子的夜市小吃,夜市小吃
2022年是我成為自僱者的第六年,也是開始從事 UX 教學的第三年。 前陣子有幸受邀在《設計遊牧》Podcast 上分享自己一路至今的混亂歷程,成為自僱者的第六年,我終於適應了乙方體驗設計顧問這樣子的生活方式。 乙方 Agency 的生活有很強烈起伏的淡旺季,閒暇的時候,我們家新人夥伴會困惑的問我:
我在客戶那邊進行顧問服務時,經常趁機引導客戶演練如何進行跨部門的需求溝通。 其中最關鍵的要訣,就是使用正向表述的字詞進行表達。 例如,如果你想討論某個規格要變動的提案 ✘ NG 講法:這個規格不能這樣做!因為會出現 OOXX 問題… ✔︎ 正向表述:這個規格有另外一個方向需要討論,因為我們之前發現了
自從我們發表了 UX 學習困境的研究之後,上課時更常遇到聽過講座的同學來詢問如何完成作品集專案的問題。 我可能沒辦法回答怎麼樣的作品集才能找到工作,但對於怎麼樣的 side project 是有價值的這一回事,倒是有豐富的經驗。 以網路軟體產業來說,本質上所有的專案都有這幾個特性: 1. 找到有價值
今年我們家實習生執行了一個訪談計畫,要去研究 UX 的自學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在聆聽幾場訪談後,我更明確感受到許多朋友對於 UX 領域有這麼多方法論,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學習的焦慮。 其中一個核心關鍵,也包括囫圇吞棗了這麼多理論方法之後,不知道該如何用一個作品來表達出來。 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善意溝通 早上帶冰山溝通課程時,學習者T分享 自己過去在提問的時候曾經太「套路」、 或是會對訴說者「太追問」,最後對方就不說了。 這也是我剛開始在練習對話時犯過的錯誤 常常不覺察地把對方的議題攬到身上 或因急著想陪對方釐清,不自覺地就變得壓迫 當傾聽者過於求好心切, 反而容易讓對方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Thumbnail
當初開始學習諮商技巧時,雖然已掌握許多基本技術,但在實際兩人晤談練習中卻感到當機,不知道如何回應。本文分享了專注聆聽和回應的兩大練習方法,強調這些基本訓練對於適應多變的諮商情境至關重要。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我畢業於台大工管系,考取清大心諮所。想透過這篇文章,分享幫助我在諮商演練的過程中進步的心法。
Thumbnail
動機式晤談 概念、觀點、運用的相關理論
▍在業務領域中,建立穩固的客戶關係和提供價值至關重要。然而,有時候客戶的真正需求可能並不在他們口中所說的話語之中。這就需要業務人員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夠聽出客戶沒有說出口的語言,並深入了解問題背後的根本問題。
Thumbnail
假設有人問你「你吃飯了嗎?」「吃了」「吃什麼?」「吃便當」「買回來吃嗎?」像是這樣的對話,你應該有被逼問的感覺,那是因為你不知道對方聽了你的答案之後,在想什麼。就只有一直被問的煩躁感。 所以正確做法是要重複ㄧ遍對方答案,並適當回應想法,再提出下一個問題。 每個問題都應該建立在對前一個回答的理
Thumbnail
比如對方身上有個特點很明顯,那表示有高機率被問過很多次,如果你一開口就問了就容易被對方貼標籤「又被問這個了真煩」落入跟別人一樣的歸類,與你對話就會開始失去興致。 大家都會問的問題,要等對方話夾子開了才能問,聊到對方希望你多了解我時,就可以問這類問題。 真實的交流不是想著盡快提出問題,然後等待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善意溝通 早上帶冰山溝通課程時,學習者T分享 自己過去在提問的時候曾經太「套路」、 或是會對訴說者「太追問」,最後對方就不說了。 這也是我剛開始在練習對話時犯過的錯誤 常常不覺察地把對方的議題攬到身上 或因急著想陪對方釐清,不自覺地就變得壓迫 當傾聽者過於求好心切, 反而容易讓對方
Thumbnail
很多時候對話會停止是因為我們忽略很多細節,直接跳到結論
Thumbnail
當初開始學習諮商技巧時,雖然已掌握許多基本技術,但在實際兩人晤談練習中卻感到當機,不知道如何回應。本文分享了專注聆聽和回應的兩大練習方法,強調這些基本訓練對於適應多變的諮商情境至關重要。
很多時候在相處上出問題是因為每當溝通時心中早有一句「我知道你想說什麼」,於是就不再聽下去了。 人所呈現表達的,並不一定代表實際上想說的話,這點無論在言語、肢體或文字溝通上皆適用,只跳過過程看結論、用表面摘要意思去解讀一個人的話,會遺漏掉很多真正重要的、說不定是我們真正尋求的關鍵訊息。
我畢業於台大工管系,考取清大心諮所。想透過這篇文章,分享幫助我在諮商演練的過程中進步的心法。
Thumbnail
動機式晤談 概念、觀點、運用的相關理論
▍在業務領域中,建立穩固的客戶關係和提供價值至關重要。然而,有時候客戶的真正需求可能並不在他們口中所說的話語之中。這就需要業務人員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能夠聽出客戶沒有說出口的語言,並深入了解問題背後的根本問題。
Thumbnail
假設有人問你「你吃飯了嗎?」「吃了」「吃什麼?」「吃便當」「買回來吃嗎?」像是這樣的對話,你應該有被逼問的感覺,那是因為你不知道對方聽了你的答案之後,在想什麼。就只有一直被問的煩躁感。 所以正確做法是要重複ㄧ遍對方答案,並適當回應想法,再提出下一個問題。 每個問題都應該建立在對前一個回答的理
Thumbnail
比如對方身上有個特點很明顯,那表示有高機率被問過很多次,如果你一開口就問了就容易被對方貼標籤「又被問這個了真煩」落入跟別人一樣的歸類,與你對話就會開始失去興致。 大家都會問的問題,要等對方話夾子開了才能問,聊到對方希望你多了解我時,就可以問這類問題。 真實的交流不是想著盡快提出問題,然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