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118-0501066002
東南亞國家協會
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又稱東南亞國協或東協。
是越戰期間,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5國,為了穩定東南亞的局勢,而成立的區域性合作組織。
背景
1945年9月2日,二戰結束。
日本退出對東南亞區域的控制。
東南亞各個族群勢力,為了爭取各自主權的獨立,開始了各式各樣的武裝衝突和動盪(其中包含了前面提到的越南戰爭,本文簡稱越戰)。
東協宣言
1967年8月8日,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5國(後來的東協創始成員國)在曼谷簽署《東協宣言ASEAN Declaration》(音譯為亞細安宣言,又稱作曼谷宣言),宣布ASEAN的成立。
根據《東協宣言》的約定,東協成員將在尊重各個國家法律的前提下,追求會員國地區性的經濟及社會文化上的成長,共同促進和平與穩定。
東協成員國
.創始成員國(5個)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
.後來加入的成員國(5個)
汶萊(1984年1月8日)
越南(1995年7月28日)
寮國、緬甸(1997年7月23日)
柬埔寨(1999年4月30日)
總計10個國家,後以「東協10國」稱呼。
.候選國
東帝汶
.觀察國
巴布亞紐幾內亞
東協老成員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這5個創始成員國,加上1984年加入的汶萊,總計6個國家,被稱為「東協老成員」。
越戰與東協
越戰的主要戰場位於越南、柬埔寨、寮國、南海、泰國灣這幾個區域。
這幾個位於越戰主要戰場的國家,都「不在」東協老成員的名單之中。
東協其他合作
東協+1
東協10國與中國、韓國、日本、紐澳及印度個別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的合作。
東協+3
東協10國加上中國、韓國及日本,共計13個國家,共同簽訂的自由貿易協定,又稱東亞自由貿易協定。
CEPEA/東協+6
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for East Asia, CEPEA)是東協、中國、韓國、日本(原東協+3),再加上紐西蘭、澳洲及印度,共計16個國家,於2013年5月開始進行談判的合作。
後來在《東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架構ASEAN Framework for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通過後,被RCEP取代。
RCEP
RCEP原先的成員包含東協10國及6個FTA的成員國(就是CEPEA的東協+6)。
由於印度國內,擔心中國產品的低價傾銷會打擊國內產業貿易,後來退出了RCEP。
而除了印度以外的四個「東協10+1」成員國,共計15個國家,在2012年到2020年間,陸續簽署了RCEP的《批准書》。
終於在歷經8年的談判之後,於2022年1月1日生效。
其他
東協高峰會(ASEAN Summit)
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簡稱EAS)
多米諾骨牌理論
資料來源:《國際觀察曆》、維基百科、uMEDIA、走入亞細安、TASC-東協簡介、thenewslens、investopedia、中華民國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