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

2023/01/2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1. 熊仔《PRO》/album/2022/★★★☆
《PRO》
初聽只感覺熊仔勇於開發新風格的藝術家精神,佩服之餘並不覺得特別好,至少我個人對上一張《夢想成真》那種完整、宏大敘事加上處處偏執細節的作品更加著迷。但《PRO》確實有種讓人越聽越順耳,乃至上癮的魔力,既保有熊仔從出道至今如招牌般的滿滿文字遊戲,全面且深入探討、明確完整的作品主題概念「夢想職業化」,又可聽見許多新曲風、新唱腔的嘗試。
而若說在《夢想成真》裡頭,熊仔是藉某種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吐露心聲,那麼《PRO》無疑是更加赤裸的自我揭露。除了幾首用趣味甚至戲謔來包裝主題,因而略失鋒利(但也因而調節作品整體氣氛,給讀者個喘息空間)的曲子,從〈自信〉、〈能火〉、〈才子〉到〈鬧鈴與愛歌〉都非常血淋淋。就我來看,這其實是雙面刃的效果,不曉得為什麼,在第一時間我不會將這解讀成是勇氣的表現,而覺得被唱者率直如刀的情緒直指;但回過頭來說,《RPO》確實既表達了創作者的真實,亦展現了真實的創作者——亦即,熊仔的真實人格——而這正是嘻哈精神所謂「REAL」的極致吧。
2. Arcade Fire《WE》/album/2022/★★★★
《WE》
如果說人生還有什麼與音樂相關的待完成清單,Arcade Fire的現場可能是我的第一項。距五年前令我微微失望的《Everything Now》,《WE》又重新召回我對這個樂團的愛與期待,樂章式的曲式編排,多元豐富的聲響堆疊,尤其電子節拍的騷動鋪墊上優美的鋼琴行進,以及Win Butler與Régine Chassagne的男女聲輪唱,這些要件的巧妙搭配正是Arcade Fire的經典標記。私心偏愛〈Age of Anxiety〉和〈The Lightning〉,不過最佳享用方式果然還是整張專輯從頭聽到尾吧。
3. 《泡泡》/animation/2022/★★☆
《泡泡》
企圖用華麗的演出來掩飾平淡空洞的本質⋯⋯好啦但跑酷確實是滿好看的,大概就是動畫界的爽片的程度,完全達不到最初釋出消息時因國家隊等級的製作陣容而來的期待值⋯⋯
4. 《異鄉客》/fiction/2020/★★★
《異鄉客》
一本集結數篇奇異人異事的小說集。若抓住「流離失所」的大主軸來閱讀,確能看見在馬奎斯筆下這一狀態的多重意義:出於各異的原因,表現為各種不同的面向層次——如時間、空間的不可復歸,亦可能是個人心靈與外在世界、魔幻奇蹟與冷硬現實之間的疏離脫節——的流浪狀態,在《異鄉客》中都獲得極致的描繪,卻又可加工作為各式各樣不同主題的基底。有如〈聖女〉、〈十七個中毒的英國人〉、〈燈光似水流〉這類荒誕晦澀,卻也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一路順風,總統先生〉、〈瑪莉亞〉這類人情人性的深刻描寫,以及〈「我只是來借個電話。」〉、〈雪地上的血跡〉這類鋒利強勁的官僚體制反思。
不過,若如這個評分系統所為,將整本小說集視為一個整體,那麼由於其中也有我讀了不得其意、亦毫無共鳴的短篇(〈睡美人的飛行旅程〉、〈八月的幽靈〉⋯⋯),因此很難獲得太好的分數。
5. 《貓哲學》/nonfiction(philosophy)/2022(中譯)/★★★☆
《貓哲學》
藉著貓來談哲學,或者藉著哲學來談貓,John Gray在這本書中可說是非常悠然自在地穿梭於二者之間,使得本書內容不致過於晦澀或流於膚淺,適合喜歡貓,且對哲學有一些基本瞭解(或至少要願意認真咀嚼比較困難的段落)的讀者。相較於第二、第三章的哲學探討,第四、第五章回顧許多來自不同國家、時代,談論貓甚至以貓作為主角的作品,讓我不禁驚嘆於貓以及某種彷彿內在地存在於人貓關係的普世性,閱讀時總被喚起深深的「啊,這就是貓」的感受,養貓人們必定也會有共鳴。唯第六章的條列式(雖然這確實是論文結論的制式寫法?)我認為終究流於說教,相當可惜。
6. 《食・農》/nonfiction(social science)/2018/★★★
《食・農》
因工作緣故開始接觸食農領域而讀的書。在嚴肅的專業知識和面向大眾的可讀性之間,《食・農》依舊是偏向前者,讀起來比較冷硬一些;然而,對於真的有心深入了解台灣農業發展與食農教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說是將脈絡梳理得相當清楚,也不會太艱澀,是很適合認識這一領域的入門書。
7. 《排球少年!!》S1/animation/2014/★★★★☆
《排球少年!!》S2/animation/2015/★★★★★
《排球少年!!》S3/animation/2016/★★★★☆
《排球少年!!》S4/animation/2020/★★★☆
《排球少年!!》
在看《排球少年!!》之前,便久聞其「無超能力運動作品」的清流盛名(?),或者「不用懂排球也會覺得好看」之類。不過實際看完之後,才知曉這些標籤僅僅是用作推坑的噱頭,《排球》本身的能量遠遠超過我的期待,無疑達到我心目中熱血感人系作品的頂點。
強調友情、熱血、勝利的所謂「王道系」,多年來一直是《週刊少年Jump》的主力。然而不曉得為什麼,在我看過的(不限於Jump的)許多王道作品中,真的能點燃我血液,甚至讓我跟著大喊大叫、逼出淚水的其實並不多。比較近年的大概還是《巨人》(尤其是前中期),再往前點的話是《鋼鍊》(新版),以及我原本認定的熱血頂標《天元突破》——如果要給它下個有噱頭的標籤,我會說「不用喜歡機器人也會覺得好看」——或者《海賊》的某幾個名場面(櫻花雨、黃金鐘、道別梅莉號⋯⋯好像都是很久遠以前ㄉ事了ㄋ⋯⋯)。結論而言,YouTuber井川一說得有理,作品要燃起來,重點並不在台詞和作畫多強或者配樂要多激昂,而是在於在燃起來之前做了多少鋪陳。這裡我又想到的是《鬼滅之刃》動畫,看的當下只感覺到製作經費在燃燒:「好啦好啦,這邊確實燒了很多經費在打造熱血的感覺,我知道了,但是⋯⋯抱歉沒什麼感覺。」大概是這樣的內心獨白。若由此來說,熱血成不成功的另一個判準,大概就是觀眾在觀看當下能夠多投入在那樣的氣氛、情境,而其最高境界,大概便是令觀眾遺忘「這些都是被用各種方法營造出來」,全身心沉浸於作品中。
拉回正題,我認為《排球》之所以能夠成為熱血系頂點,同樣是因為其鋪陳非常紮實,甚至可以用樸實來形容。更進一步說,用樸實來形容《排球》,不僅僅是因為它沒有超能力,更涵蓋到作品本身的整體風格:沒有那種一瞬間的突飛猛進,而是基於毅力與努力,在不斷的試誤之中一步步地磨練一項技術;上場比賽時,經常是一球一球、一分一分的描寫,幾乎可說是到了樸拙的地步,卻同時(大部分情況)沒有落入枯燥乏味。而《排球》最厲害的,同時也是我認為能撐起其樸實風格的,大概就是其極為紮實的角色刻畫了,從個別來看,幾乎每個角色都非常鮮明,因其各自的故事而富有魅力;而從整體來看,角色之間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關係,從激烈的對立(基本信念衝突,如日向月島、及川牛島等),到極為細膩、值得玩味的對比(相似亦不同,如烏野三傻行為相似,但其實性格各異;又如日向影山外在表現差異很大,但性格核心其實滿相近),以及在這些關係中所迸發的變化與成長,滿滿都是《排球》的看點。正因為成功的角色刻畫,佔據全作九成以上的訓練和比賽過程才顯得精彩、有趣;正因為成功的角色刻畫,我們能輕易地被「吸入」作品的虛構世界裡,在與角色同樣的情境氛圍中激動、感動無比;也正因為成功的角色刻畫,我理解了人們對於作品內各種非官方CP配對的狂熱執迷(?)⋯⋯
最後談談「競爭」,我認為這是貫穿整部《排球》的核心精神。我在看《排球》時,總會想到蘇格蘭哲學家MacIntyre所提出,具倫理學意義的「競爭」觀念。簡單來說,「競爭」可分為兩種,一是我們較熟知的competition,其基本邏輯為「打倒」對手,因其視對手成功為自身成功之反面,二者不可兼容,是敵意的、零和的競爭;另一則是emulation,其基本邏輯為「以突出的表現」來「超越」對手、達到「卓越」,這一競爭涉及的情緒較不是敵對、仇視,而是同為追求卓越者的相互理解,以及在競爭過程中自然生起的尊敬、欽佩。綜觀《排球》全篇,有太多處彰顯這種「競爭」精神,同時亦點綴以許多探討「競爭」心態、極富啟發性的金句,凡是曾全心投身於任何種類競技活動的人,都能在其中感到共鳴並有所收穫。正如YouTuber孫沁岳的評論,《排球》是一部難得的「沒有反派的作品」,而一以貫之的「競爭」精神便是箇中緣由。
最後的最後,在看第四季《排球》時,總覺得整體節奏沒有前三季那麼好看。之後,在一些討論串也發現有同樣想法的人還真不少,似乎是因為換了監督的關係?總之,希望第五季可以恢復水準,事關世代因緣糾葛、精彩萬分的垃圾場之戰ㄚ⋯⋯
(是的我其實已經補完漫畫了,但因為是從第三季收尾處開始補,就不便在此以全作角度評論⋯⋯好啦其實是懶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會員
    31內容數
    文化雜食不怕吃壞肚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