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令圖 之 正月十五 上元即景

十二月令圖 之 正月十五 上元即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十二月令圖中的正月,以十五號上元節,今稱元宵節的逛花燈為主題。這幅明亮、色彩鮮明的十二月令圖──上元即景,畫的可不是白天景色,而是夜色! 可是,該如何證明是夜晚活動?僅憑張掛的花燈推知嗎?

答案是:右下角的水中月!

畫中的主要植物是處處盛開梅花 (十一月是松柏、十二月松竹梅)

人物的主要活動是賞花燈 (不妨數數看畫中有幾種不同的花燈)

畫面三分之二是宮廷內苑,三分之一是市井活動。

特色趣味是左邊的盒子燈。

根據故宮文物月刊第47期,吳文彬先生寫道:

早年北平較大商號,毎逢元宵佳節,在門前搭起高架子,每當見到高架就知道,將要燃放「盒子燈」了。放「盒子燈」之前照例先放一掛長長的鞭炮,藉鞭炮響起,以便招徠參觀人羣,「盒子燈」每層變幻不同,一層放完又掉下一層來,此時觀衆鼓掌喝彩。

北平製作「盒子燈」最著名的一家是位於琉璃廠的九龍齋,如何製作,據齊如山先生在《風俗叢談》中稱:

盒子的構造,徑約七八尺,高尺餘,把所有火彩都叠好,平擺在盒內,用火藥線都各紮好,中分五層,多者六層,第一層爲八個紗燈,其餘一層一種玩意。廣東多用字,每層四字,都是吉祥話,或年節應用之語,如:「春王正月」、「百事如意」、「萬象更新」,「國恩家慶」,「人壽年豐」,等字樣,這種都是用鐵絲彎成圈,中間用鐵絲彎成字,鐵絲上塗以樟腦等物,見火即燃,亦頗美觀。北平則字少景緻多,例如:葡萄架,葉則用紙或絹製成,葡萄則用樟腦丸製成,燃放時都成爲火球,一架幾十串葡萄,形式顏色極爲美觀。寶塔一座約七八尺,中間燈火輝煌,且有敲鐘之聲,乃中間懸一銅鈸,鈸上周圍有一圏泥彈,都用火藥線繋好,火線燃到彈即落下,擊鈸作響,亦極有趣。總之每次施放,都是四五層,每層都用火藥線控制,絕對不用人來幫忙,一層下來,一切火彩工作完畢,則第二層又下來,一直到完畢,一絲不亂。」

從這段文字,看慣了現在的科技煙火的我們,必須很費力地想像舊時靠火藥引線的煙花樣貌。

在畫中的盒子燈還未施放前,高架下方有兒童在煞有介事地表演著。

此話特別有趣的是畫面上方的民居民巷,高掛彩燈的燈杆、從屋裡探頭向外看熱鬧的女子、提著燈籠走春遊逛拜晚年的人們、還有人用竹竿舉著八角形的「花盒」準備燃放。左上角的圓拱橋上,許多人在「走橋」,據說正月十五的晚上,不過橋者不長壽。

走橋的習俗有許多說法,年輕的未婚女子往往只有在元宵節這天才會上街遊逛,因此會特別裝扮一番,緩步走過一座又一座的橋,吸引男子目光。

已婚的女子走橋是為了求子,過橋時要去摸橋上的暗釘,因為“釘”同“丁”,求生個小男丁。

一般的婦女走橋是為了“走百病”,例如在蘇州山塘一帶,流傳有走三橋的諺語:“元宵夜走三橋,上橋走走,萬病無有;小孩走三橋,聰明伶俐讀書好;小伙走三橋,事業興旺步步高;姑娘走三橋,青春亮麗更苗條;老人走三橋,鶴髮童顏永不老。”

成語「火樹銀花」正是形容上元夜的燈光燦爛、輝煌的樣子。

唐朝蘇味道作《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南宋詞人辛棄疾作《青玉案》,描述的也就是南宋年間的上月即景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也是聚焦上元節這一天。

正月十五鬧元宵

張燈結彩樂逍遙

這個週末就是元宵節

不妨出門走走喔~

avatar-img
一瞬花時
11會員
79內容數
在台北生活、在京都學習,池坊花道引立教授、裏千家茶道,愛花又愛茶,茶道不只為飲一杯茶或看茶人點茶,要賞書畫、讀禪語、看花、品茶具、吃和菓子、還要觀心.要學會做茶主人也要懂作客之道.在寂靜緩慢的步調中,體會清 靜 和 寂之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瞬花時 的其他內容
西洋的耶誕節即將到來,白色聖誕美如畫,每個人都知道下雪可以堆雪人,可是中國古代的孩子們呢? 不可能堆有紅蘿蔔鼻子的西洋雪人吧?從《十二月令圖》的十二月圖裡,我們發現,有別於想像的雪人,中國孩子堆的是具型模仿而更顯困難的『雪獅』喔。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人氣作品、清朝宮廷懸掛畫《十二月令圖》,顧名思義共有十二幅描繪每個月歲時活動的長軸作品。
西洋的耶誕節即將到來,白色聖誕美如畫,每個人都知道下雪可以堆雪人,可是中國古代的孩子們呢? 不可能堆有紅蘿蔔鼻子的西洋雪人吧?從《十二月令圖》的十二月圖裡,我們發現,有別於想像的雪人,中國孩子堆的是具型模仿而更顯困難的『雪獅』喔。
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人氣作品、清朝宮廷懸掛畫《十二月令圖》,顧名思義共有十二幅描繪每個月歲時活動的長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