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原文書名:Think Again: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
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譯者: 簡秀如
出版:皇冠文化(平安文化書,2022/07/04出版)
書籍分類:歐美作品>自我成長
喜愛指數:★★★★
【購書連結】
(1)博客來:
https://reurl.cc/o0dKkj(2)Readmoo讀墨電子書:
https://moo.im/a/intzBC【閱讀心得】
一般探討思考邏輯相關的書籍,多半以「逆向思考」或「另類思考」為論述主題,讓讀者體驗不同的思考邏輯會帶來何種讓人驚奇的結果。也因此,當我初次見到《逆思維》這個書名,便直覺反應這大概又是一本闡述逆向思考的書籍。然而,翻閱書頁後立刻推翻我的預設,所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全不適用。此時我猛然驚覺,早在捧起書本的那一刻,我就已不自覺地墜入書中所提到的「認知惰性」。何以這麼說呢?當「逆思維」三個字映入眼簾時,「逆」這個字直覺地連結到「逆向」這個詞彙,於是僅有三個字的中文書名瞬間被錯誤解讀為「逆向思維」,全然被舊觀點支配,而自己卻毫不自知。
那麼《逆思維》這本書究竟是在探討何種議題呢?這時不妨讓我們「重新思考」——答案瞬間呼之欲出,原來長期被我們忽略遺忘的思考能力就是「重新思考」!《逆思維》作者亞當.格蘭特教授在書中即表明,「重新思考」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我們卻總是將它丟棄在角落毫不理會,其原因在於我們下意識的害怕改變與挑戰。無論最後是否會因為經過重新思考而改變選擇或答案,當我們選擇啟動「重新思考」模式時,正是一種改變與挑戰。這恰巧與我們面對人事物時,習慣以第一直覺或既定認知產生反應的慣性做法互相牴觸,因此無論是思維或情緒層面,自然難以接受這樣的選擇。
閱讀《逆思維》確實有一種迎接新挑戰的感覺,因為書中所闡述的「重新思考(Think Again)」觀點並非作者自創的新招,而是原本已存在於思考能力之中的一環。只是我們自幼接觸的教育模式從未帶領我們認識「重新思考」,導致我們對這種行為模式感到陌生而害怕。作者熟知一般人面對改變與挑戰後產生的「未知結果」總是抱持恐懼的態度,於是耐心地舉出一則又一則貼近生活的小故事,以深入淺出且輕鬆幽默的文字,引導讀者認識「重新思考」的價值與重要性。漸漸地,原本被既定常識所束縛的固化思維開始變得柔軟靈活。隨著書中提出的種種疑問,讀者可以一邊閱讀一邊動腦思考,同時藉由本書提供的「Think Again」方法,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思考,打破現有的思維僵局,尋找出隱藏於某處的全新可能性。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逆思維》一書中從未強行將自己的觀點灌輸讀者,反而鼓勵讀者勇於開發自己的獨特想法,跳脫既定常識和慣性思維的舒適圈,重新檢視這個世界的主流認知。
結束這趟意義深遠且收穫豐碩的閱讀旅程後,此時再回頭思索何以中文書名取為「逆思維」,而非直接沿用原文書名「Think Again」的直譯「重新思考」或「再想一次」?這個思索過程其實就是一種「重新思考」的基礎練習。原來《逆思維》自中文書名的定調,就已引導讀者體驗「重新思考」。所謂的「逆」,其實是「違逆」我們習以為常的「順思維」模式,不要無意識的從眾,將大眾的觀點與認知直接套用在自己的思想上,卻忘了每個人都具備可以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逆思維》這個書名更是蘊含了本書的核心概念——「在動盪不安的世界裡,更重要的或許是另一組認知技能:再思考及反學習的能力。」
因此,我們無須推翻既有的認知,只要做到不再毫無保留地照單全收,並自發性的產生質疑、反覆思考,從中發掘被忽略的一些可能性。倘若群體裡有一百個人,就能產生一百種思維,縱使某些人的觀點獲得多數人的認同與支持,也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想法直接「從善如流」,而是應該活用「Think Again」方法,去思考自己的觀點是否有改進的可能性,以及思考那些受歡迎的主張何以能獲得大眾的青睞?其中是否也有更加完善的空間?執行「重新思考」的本身即是一種進步與再次學習的展現。讓我們活用《逆思維》所述的實用技巧,保持開放的頭腦與心態,進行獨一無二的思考,繼而開創小至個人、大至社會的無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