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民間出現了一本史上最燒腦的讀物——《易經》,之所以「令人頭大」,是因爲它探討了陰陽。
陰陽五行是個玄乎又神祕的玩意兒,幾千年來沒少影響我們的生活。
健康論陰陽,取名看五行,
出門翻皇曆,結婚看八字。
所以,面對如此玄妙的知識,我們絕對不能就此放過,而更重要的是:
「陰陽五行」,聽起來就很刺激、很費腦細胞,是不是?別緊張,今天我們開扒的難道相當於——
我們主要講的是,春秋戰國之前,陰陽五行發展。簡單來說,春秋戰國之前,陰陽五行大致經歷了這三個階段:
接下來,我們來一個個看:
一、陰陽五行是怎麼來的?
1.陰陽是怎麼來的?
古人學會種地後,經常要幹一件事兒:觀日。
據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人觀察,太陽照過來後,情況大致是這樣:
人們把向陽的一面稱爲陽,背陽的一面稱爲陰。
於是就有了陰和陽這兩個概念。
2.五行是怎麼來的?
很久以前,地球上有一個六百歲的老人,他和家人開心地生活在一起。一天,一個神祕男子找上門來,讓他造船。
於是,老人和家人叮叮咚咚好多年,終於建成一艘巨大的遊艇,還在裏面塞了雞鴨貓狗和各種野生動物。
突然有一天,山崩地裂,全世界的水都冒出來,禍害花花草草、各種生命。這時候,主角光環突然出現,老人和他的家人,藏在遊艇中安然無恙。
這個老人就是諾亞,而神祕男子就是上帝。
這就是諾亞方舟的故事。
人類自打進入農業社會,就沒少被洪水折磨。
原因很簡單,河畔土地肥沃,種啥長啥,而且澆水方便,所以當時大家都住在河畔。
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就對應地誕生在恆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和黃河流域。
但悲慘的是,老天要你三更哭,絕不等你到五更。有時候大家還在做夢,洪水一來,連人帶莊稼一波全帶走。
所以,世界上就出現很多跟洪水相關的故事,比如西方諾亞方舟的故事,以及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
雖然說洪水堪比猛獸,可人類也不能對着它乾瞪眼,於是開始觀察洪水,盤算着能不能戰勝它。
先是有人發現,洪水嘩啦啦流下來,攜帶了大量泥土。
再加上當時的人類擅長親近自然,他們通過觀察,發現了些神奇的事情。
花草樹木要活着就離不開水。
金屬也都藏在土地裏面。
一場大火能夠瞬間帶走一片森林。
這裏的金,有人說是山川,也有人說是指上古時期用來挖井的金屬器具。
總之,大家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這五樣東西——
所以,大家認爲,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由這五種元素組成的。
關於五行的來源,學術界衆說紛紜,但是這個說法是相對來說可信度最高的。
所以一開始,陰陽和五行是自然界客觀存的事物和現象。
後來大家把它們昇華後,就產生了陰陽&五行思想。
二、陰陽五行思想剛出道
1.陰陽思想的誕生
話說在商周時期,民間出現了一本史上最燒腦的讀物——
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易經》。
首先,《易經》的作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羣人,據說《易經》是由商周時期的巫官、史官和卜官共同寫就的,他們不僅總結了前人留下的占卜資料,還融入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經驗。
到戰國時期,有人給這本書做了個解釋版,這個版本就叫《易傳》。
後來,大家把《易經》跟《易傳》合在一起,並稱《周易》。
言歸正傳,《易經》又是怎麼解釋陰陽的呢?相信大家應該見過下面這張圖。
下面,我們就來講解一下這張圖的內容……
呵呵!想得美!
古人認爲,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相反的兩種性質,比如:有大就有小,有長就有短。
所以上面圖中的「—」和「--」表示事物的對立關係。
後來,在《易傳》中,有人把「--」稱爲陰,把「—」稱爲陽,這時候「陰」和「陽」就不是「背陽」和「向陽」兩種概念了,而是表示事物相反的兩個面。
雖然《易傳》是第一本提出陰陽觀念的書,但關於這一思想的闡述,早在《易經》中就出現了。
有了陰陽觀念後,大家在生活中發現陰和陽能互相轉化,比如黑的能變白,白的能變黑。
總之,萬事萬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既然事物在不停地變,那萬一好事變壞事呢?
這時候就要能量爆棚,掌握人生方向盤,扭轉乾坤,讓壞事變好事。
2.五行思想的產生
商周時期有個人叫箕子,他是商紂王的叔叔。商朝被周武王滅了後,他就進山裏去修煉。
可周武王是個熱愛學習的好寶寶,他翻山越嶺鑽進了小樹林,找到了箕子,向他討教治國之道。
於是,箕子掏出一本治世祕方給了周武王。
所謂九疇,其實就是九條原則。
溫馨提示:也有人說《洪範九疇》並不是箕子寫的,而是夏禹提出的。
九疇第一條原則是:初一曰五行(此處省略你認識但看不懂的百來字)……
這裏的五行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自然萬物是由五行組成的,而且這五種元素之間是有聯繫的。
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箕子是第一個明確闡述出五行關係的人,所以他被稱爲五行始祖。
世界能正常運轉,就要靠這種聯繫。
這種聯繫不能被破壞,一旦被破壞,就會導致世界「大翻車」。
所以說要想不翻車,就不能破壞五行的聯繫。
可問題來了,好好的五行,怎麼就被破壞了呢?
你看商紂王,這貨不僅殺人如麻,還活挖人心、泡狐狸精,這都是人乾的事兒嗎?
商紂王不幹人事兒,五行間的聯繫就被破壞了,老天就派周武王把他送給了閻王。
這就是商朝滅亡的原因。
至此之後,大家就開始用五行解釋王朝興衰。
當然,這種說法有點玄乎,還有點神祕,好比現在所說的「因果報應」,但古人內心還真就是這麼想的。
另外,通過商紂王的故事,我們也得提醒在座的廣大男士:有事沒事別泡狐狸精,有本事就去泡蛇精啊!
發展到這裏,五行和陰陽呢,就從客觀存在的東西和現象變成了一種思想,用來指導大家的行爲,算是真正實現了——
思想的種子一旦埋下,鐵定一發而不可收拾,到了周朝末期,陰陽五行思想開始流行起來……
三、陰陽五行思想大流行
1.陰陽思想大流行
話說在周幽王時期,世界上發生了一次大地震,當時的人對地理知識的瞭解不多,都被嚇慘了,於是開啓了一場全民討論:好好的地,怎麼說震就震了?
這時候,一個叫伯陽父的文化人跳了出來,說:
翻譯過來就是說,大地上有兩種氣——陰氣和陽氣,這兩種氣本來在正常運行。
但是突然有一天,這兩種氣受刺激瘋了,開始亂竄。於是,大地憤怒了,然後就發生了地震。
解釋完了地震的起因,伯陽父回頭一看,這時候的周王朝慘兮兮的,眼見得就要倒臺了,那這又是爲什麼呢?一定是因爲這次地震引起的。
伯陽父認爲,這次地震引發了山體崩塌,然後河流的源頭被堵塞。沒了水,老百姓就沒法正常生活,周王朝也自然就越來越慘兮兮,老百姓也每天哭唧唧。
這個故事告訴大家,要對自己好一點,自己背不了的鍋,就讓老天去背吧!
2.五行思想大流行
周王朝坐擁天下七百多年後,氣數殆盡,越混越慘,一個王朝倒下,千萬個馬後炮思想家站起來。
其中有個人叫史伯,他是周朝末期的文官。
他就開始琢磨:好好的周朝,咋說不行就不行了呢?這哥們兒的思緒飛過人山人海,飛入山川河流,突然間茅塞頓開:
這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一起組成的,
但是——
如果這個世界只由土或是隻由水組成,那麼這個世界能好嗎?
自然世界是這樣,按照同樣的道理,周王朝之所以玩完,也是因爲統治者沒有聽取大臣的意見,搞「一言堂」。
所以,一個國家要想活得久,統治者就要聽取大臣們的意見,也就是史伯所說的——
「和」是指多種元素,也就是多種聲音;「同」是指單一元素,也就是一種聲音。
這就是孔子哲學思想中,君子和而不同的來源。
總之,在史伯看來,不管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只有多種元素在一起相互作用,才能不斷發展。這就好比——
3.陰陽五行和民心向背
時間嘀嗒一聲,來到了亂哄哄的春秋戰國時期。
當時,魯國國君正在一門心思玩鬥雞,結果一個不小心引發了內亂,被自己的家臣季氏給端了,還慘兮兮地死在了異鄉。
這事兒發生後,舉國震驚。當時晉國有個文官叫史墨,他會一點占卜之術,算是半個神棍。於是有人就去向他討教:
史墨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世界是由陰陽五行構成的,所有事物都有陰陽兩面,所以世界變幻無常。
既然這樣,那風水輪流轉,魯公被踹,季氏上位,純屬常規操作。
可問題在於,堂堂魯公爲何說踹就被踹了呢?這是因爲魯公坐莊時存在感一般,反而季氏做的很多事兒贏得了民心。
大家扶穩坐好,我們來簡單作個總結。
陰陽五行從一開始的客觀存在,逐漸被人們賦予了更多能量,不僅用於解釋王朝的興衰,還用於指導君王的行爲。
而民心向背的問題,也成了諸子百家乃至之後歷朝歷代的熱門議題。
所以,這就決定了中國哲學偏向和立足於解決現實問題的特質。
本篇選自《半小時漫畫中國哲學史》,翻開本書,分清中國哲學的三大流派,理清中國哲學的來龍去脈!
請點擊下方書籍卡片,繼續閱讀全本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