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AMAZON分類銷售NO.1,被列入哈佛大學跨學院必讀書單TOP10,並被美國超過3000所大學列為指定閱讀課程,但書很厚而且有蠻多部份偏向哲學與純理論,真正的知識點並不多,最精華部份可參考本文。
Thank you for arguing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為「Thank you for arguing」,雖然「argue」的中文翻譯多半是「爭論」,但為什麼我們要感謝對方與我們進行爭論呢?原因在於若對方不願與我們交流,就完全無法達成共識,但若對方願意與我們辯論,我們就還有機會透過說服對方達成目標,因此心態上若能感謝每一位願意與我們一同尋求共識解決問題的人,就能避免針鋒相對的情形。
贏不是重點,說服與達成目的才是重點
一般我們聽到辯論,都會認為是要透過高超的言語技術說贏對方。但其實這誤解了語言溝通的真正目的「贏不是重點,說服與達成目的才是重點」。書中舉了一個極為生動的例子。引發我們對此進一步的思考,兒子真的贏了嗎?是誰得到真正想要的?事實上,藉由同意兒子的論點,父親成功讓兒子幫他拿來牙膏,且兩人都深信自己是贏家。
爸爸怒吼。「牙膏是誰用完的?」,而兒子回答「這不是重點吧,老爸?重點是,我們該如何防止同樣的事再次發生。」,爸爸回覆「你說得對,你贏了。那可不可以請你去幫我拿條牙膏?」。「當然。」兒子走去拿牙膏,一副很開心自己在爭論中贏了父親的樣子。
「必看」 : 說服的三個時態
所有說服都涉及三點:責備(Blame, 誰錯了, 過去式)、價值觀(Values, 什麼是對, 現在式)、選擇(Choice, 該怎麼做, 未來式)。要解決問題,避免過度爭論,應該多用未來式。簡單地說,誰錯了已經過去了,什麼是對也只是空泛討論,聚焦在未來式更能凝聚共識,真正有效率的爭論,必須著眼未來,也就是爭論中必須包含選擇與決定。不要讓一場論辯淪落為不必要的價值觀之爭。
我們渴望透過辯論達成目標,促進與他人達成協議。然而,若無法擺脫非此即彼的對錯、好壞之分,我們將永遠無法實現這個目標。因此,我們需要採用一種技巧,跳過評斷對與錯、好與壞的辯論,將焦點集中在「何者最有利」的「未來式」。
舉例來說,當我負責的系統發生問題,導致影響其他人的工作效率。當我接到抱怨電話時,通常會先聆聽對方一分鐘的抱怨,接著向他道歉,表達對其工作受到影響的歉意。如果對方還想再繼續罵,我就會告訴他:「如果罵我可以讓系統恢復正常,你就繼續罵吧。否則,你讓我去修理系統,你才能夠早一點恢復正常使用。」通常對方會稍微舒緩一下情緒,認識到繼續罵也無益處,於是爭論的重點就不會聚焦在為什麼我的系統會發生問題,而是他能幫我什麼才能更快修好系統。
從「過去」與「現在」 的「誰」有「做錯什麼」,轉換成「未來式」那麼接下來「我們該做些什麼」。
當報告時遇到質疑該怎麼辦
當某人對你的意見表達質疑時,用「好,我們現在來修改」的方式。接著,將重點放在意見的修改上,就好像大家已經接受了你的意見,只是對部份細節上的討論。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手法。基於修改的討論,而非全盤的否定,同時能夠維持報告的目的性與和諧的氣氛。附帶一提,我特別推薦當場把記事本打開,當著對方的面修改提案內容,一方面表達對對方意見的尊重,另一方面,既然是我在打字,我就能夠維持提案的主體性,會議完就把修改過後的版本當做會議結論寄出,也避免後續再有爭議,效率也高。
在爭論中要如何有效的讓步
在面對具有侵略性的討論時,有時很難一味地堅持自己的立場而不讓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仔細思考,找到那些不影響大局而可以讓步的地方。在「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這本書中,作者指出每個人對有價值的事物都有不同的定義。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尋找對方真正在意,且是自己可以較容易退讓的部分,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共識。 (買菜時如果自己堅持要殺價,老闆就會送蔥,但殺價就不行)底下是書中提到的例子,表面上讓步,其實沒有,假裝同意對方,實際上轉移焦點在討論自己想討論的事情。
上司:當然。我懂。嗯,這個點子不錯。等我們討論到預算時再來討論。 我:但那要等九個月後──
亞里斯多德的說服鐵三角
好的「人格」讓人不由自主想跟隨;正確的「邏輯」讓人的大腦覺得你正確無誤;善用「情感」則可以抓住人們的心。
人格 : 用 Credit (信譽),這會是大家相信自己的理由,以此為基底,後續的對話才有意義。
情感 : 透過同理性,讓對方知道討論的這個題目,對他的重要性,因此我們需要建立連結,一同面對。
邏輯 : 讓對方知道我們的做法或計畫是合理,可執行的。
以上是引述書中的看法,而底下是我在簡報提案時會用的技巧,其實蠻類似的
- 自我介紹(人格) : 我是誰,做過什麼專案,因此你可以信任我的提案
- 行銷為角度(情感) : 這個題目對你的重要性是什麼,為什麼你應該花五分鐘聽我報告,目前的產品有什麼問題,而我的提案特點是什麼,也將會為你帶來什麼好處。 (務必追求簡單,用3~5分鐘的故事來包裝)
- 技術為角度(邏輯) : 有什麼數據能夠支撐我的提案,產品的細部規格與時程等等。 (這一部份,並非是重點,但卻是大部份工程師喜歡著重的部份)
我特別喜歡的簡報書「Pitch Anything」,他裡面提出的重要觀念,人的大腦是偷懶的,如果遇到沒有興趣的事,又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才能理解時,預設都會想要逃避。因此簡報應該是並以行銷為角度,多將主詞放在「你」 ( ex :對你會有什麼幫助)。在對方認同了這個題目,才有邏輯討論的必要性,主詞為「我」 (ex : 我如何做,時程是什麼)。一個簡單的觀念但對我影響非常的大,也希望分享給您。
我是一名科技業的小主管,喜歡看書,特別是邏輯思考與管理領導團隊的領域。推薦您
- 邏輯思考 : 邏輯思考法讓你直擊問題的本質 (系列文)
- 管理方法 : 如何找到優秀工程師的心得(之後會有系列文)
- 讀書方法 : 大人學習法與我用Notion做卡片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