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學生解釋〈赤壁賦〉中的「變與不變」?這是我目前想到最簡單的解釋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赤壁賦〉是高中國文的經典課文,其中第五段蘇子闡述「變與不變」的道理堪稱核心古文15篇裡面最難解釋的一個段落,實習的時候有老師這麼跟我說:
「教甄試教抽到〈赤壁賦〉就可以準備回家了。」
「因為100個老師的心目中有100個〈赤壁賦〉。」
我自己在念高中的時候,讀到〈赤壁賦〉中所謂的「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也是無法理解,課本和老師的解讀大半都是「表象會不斷地變化,但事物的本質不會。」前面一句很好理解,因為我們所在的世界的確隨時都在發生改變,但後半句所謂「事物的本質」到底指得是什麼呢?
直到自己成為了國文老師,為了備課,前前後後讀了〈赤壁賦〉大概有上百遍,依然感到困惑。其實學生也不見得會對這個問題窮追不捨,不理解〈赤壁賦〉對人生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我既然要教這一課,就想弄懂文中的內涵,並且試圖轉換成高中生也能理解的語言,不像當年的我只能默默將疑惑放在心中。
〈赤壁賦〉的第五段原文如下: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這段話的大意為:
前半段以水月比喻變與不變的道理,江水日夜都在流逝,但本體從未消減;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變化,但本體也從未消減。所以以表象來看,事物隨時都在變化;但以本體來看的話,事物的本質是不變的。
後半段則和你說,雖然天地萬物皆不是我們能夠主宰的,但我們還是能夠欣賞造物主所創早的自然風景,像是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

解釋不變之前,先討論「變」是什麼。


在討論不變之前,我想先和學生討論「變」,於是我問他們:
「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些是變化的?」
這是個非常開放性的問題,因為我們所處的世界的確隨時都在發生改變,包含我們自身的形體、情感等等。
接著我又問他們:
「你認為變化本身是好是壞?」
大部分的學生皆認為變化本身不見得是壞的,因為如果沒有變化,那我們也不可能有所進步或成長。甚至有位學生回答說「變化本身沒有好壞,好壞取決於我們怎麼看待。」可以發現,與其說我們怕「變化」,不如說我們怕「變得更糟」,我們害怕事情不在我們的掌控之內,失去我們所不想失去的。
而這也是洞簫客所感嘆的「寄蜉蝣於天地,渺蒼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換個角度思考〈赤壁賦〉裡的「不變」

如果要從這個世界裡面尋找不變的事物,幾乎可以說是徒勞無功。就連水與月的比喻都無法成立,誰能保證千年之後的江水不會乾枯,上億年之後的月球不會消失呢?拉長時間來看的話,這個世界並不存在永恆,更遑論人世間的事情?
可以說,唯一不變的事,就是會不斷的變化。
而我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去想什麼是不變的,而是去想:
蘇子為什麼要在這裡說明「變與不變」的道理?
以上下文的脈絡來看,蘇子在這一段落應該是要回應友人洞簫客的煩惱(有一說法為洞簫客其實就是蘇東坡自己的化身),試著去寬慰他才對吧?結果他莫名其妙地扯了一堆高深莫測的道理是為了什麼?有這樣安慰人的嗎?
我認為其實沒有必要從這篇文章去深究到底什麼是「不變的」,因為蘇東坡在這裡也並沒有要多解釋的意思,他想表達的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轉念」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當你試著用一種更高的視野俯瞰自己的生命的時候,會發現得失不過常事,變化本身是再平凡也不過的事情。
當我們能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中的擁有或失去之後,才有辦法淡然處之。
而第五段的後半段,談得是「轉念」的更高層次,那便是「放下執著」。天地萬物本來就不是我們所能主宰的,若能放下一定要擁有什麼,或是掌控什麼的心,以欣賞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反而能夠活得更加輕鬆愉快。當你用雙手握緊沙子的時候,沙子反而會從指間流逝。
就像林夕自己對歌詞〈富士山下〉的解讀:
其實,你喜歡一個人,就像喜歡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麼方法可以移動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過去。愛情也如此,逛過就已經足夠。
我們沒辦法擁有「江上之清風」和「山間之明月」,但我們仍舊能夠欣賞它們的美好。

放下其實並不消極,更不容易。

變化是人生的常態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明白,「轉念」也是老生常談了,但卻很難做到。
當你很努力地追求喜歡的人,卻被發好人卡,還能雲淡風輕地說:「我只要在遠處欣賞他就好了。」嗎?盡全力準備的考試或比賽結果不如人意,還可以很瀟灑地說我不在乎成果嗎?面對摯愛的離去,真的可以那麼容易就看淡生死嗎?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就連蘇東坡自己本身也很難做到如此豁達,關於他的心路歷程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蘇東坡絕非天生豁達!黃州詞三首帶你看見他的迷茫與挫敗〉
但即使有再多的事與願違,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啊!所以,放下其實並不消極,更不容易,那代表著無論處於何種境地,你都在想方設法讓自己開心地活下去。這是我在人類微小的生命中所看見的偉大,脆弱中隱然有股韌性之美,令人動容。
〈赤壁賦〉所要談的無非就是「轉念」,先換個角度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無常,再放下執念,欣賞生活中的美好,這是我目前想到有關〈赤壁賦〉最簡單的解釋。道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但我想,值得用一生去體會和實踐。
avatar-img
207會員
138內容數
在人生這場旅途中,尋找令自己快樂的生活方式,分享「喜聞樂見』的事,散播歡樂傳播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huakui-avatar-img
2024/03/28
希文樂見先生/小姐,您好:  敝公司華逵文教,主要為出版升大學之相關書籍;與儒林數位文理短期補習班為關係企業。  我方的合作著者想使用您的文章,作為考題出題運用。希望您能同意授權該篇文章予敝公司使用。  若您有合作之意願,或是有其他相關問題,請來信或來電與我方聯繫。  麻煩了,謝謝您。  祝 一切順心     華逵文教 編輯 陳小姐(分機515)敬上--華逵文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開封街一段20號4樓電話:(02) 2381-1102傳真:(02) 2370-7199信箱:huakui@chi-edu.com.tw
姍月-avatar-img
2023/04/09
從蘇氏的時代來說,具有一種永恆本體觀是完全合理的。不論是道家的道體,佛家的般若智,或儒家的「存有」但「是否活動」的「理」都是永恆的!轉念的意思是從這角度或從別的角度看也行。但重點在,所謂的轉來轉去,要具有思維位階的提升,不然你吹你的調,我唱我的歌,那是無濟於事的!蘇子究竟站在什麼樣的高度說服洞蕭客,是很重要的關鍵。
希文樂見-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4/09
姍月 這是從形上學的角度來說,我上課的時候也有提到,不過講起來對有些學生來說會有點過於抽象。感謝分享!(自然組的同學倒是常常會說「唯有科學是永恆的」哈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我,但我自己的小孩離上大學還有五六年時間,加上他們有很大的機率會在阿姆斯特丹或是烏特列支上大學,基本上應該會住家裡通勤,所以我沒有認真找過相關資訊。 昨天粉絲見面會有個之後要來打工渡假的同學問我租房的問題,我就快速的找了一下相關訊息,很開心我有找資料,因為我發現我的小孩未來也很
在研究指導過程中,結合 AI 工具可以大幅提升效率,並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研究方法,建立自主學習能力。以下是具體操作流程與策略: ▋第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導向的文獻閱讀 在新實習生開始時,給他們一篇相關文獻並要求完成以下任務: 1. 確認研究問題:文章在解決什麼問題?這些問題與他們的興
Thumbnail
學習的發生過程其實涉及了人類的認知結構和記憶機制。沒有了解這些原理,教學可能事倍功半。以下是學習如何發生的核心概念,並從「認知負荷理論」的角度,解釋如何有效幫助記憶轉換成長期知識。 ▌學習的基本原理 學習的目的是將新知識轉變成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我雖然已經沒有更新臉書粉絲頁,但我還是資深鄉民,所以還是會看臉書。看來看去,發現很多臉書真的都在販賣職涯跟金錢焦慮,好像不走科技業,不賺大錢,人生不會開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分享給即將來或考慮在日本念大學、研究所的朋友們,如何克服外國人在租房上的困難。 介紹了使用生協找房的優勢,以及過去經驗分享和一些注意事項。
Thumbnail
如果范仲淹穿越百年來到當代,心情糾結的他會做什麼選擇呢?現代社會不再只以功成名就、財富權力視為成功的唯一標準,他經歷了無數風雨和繁華後,他會繼續追求事業成就的巔峰,還是回到有愛人的小鎮呢? **聆聽、按讚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mK-bp5wjQ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公子認為什麼是永恆的?」空空道長問。 「虛無。」付一劍答。 「錯,是愛。」 付一劍此時腦中出現當日於武當的這段對話,聽完空空的回答,腦中浮現何問因和花于湘二人。 同時正惡鬥於七人。 「我們從小千方百計擺脫像動物般的衝動,到了現在,卻戮力追尋像動物的時刻。」 想起曾對甄少亭說的這句…「親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艣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一尊還酹江月。 背景 此闋詞作於蘇軾貶謫黃
蚩姸同舟月自照 萬民苦海任沉浮 盼得貴人來相助 盛衰興廢民取邦 不往即來心不驚 不落分別是真言 蚩姸同舟月自照,是在描述所看到的現象。 就看到的現象而言,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好的人事物,跟壞的人事物,是同時存在的。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總是可以看清楚,那些是好的,而是那些是壞的。不用糾結於現在一時的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文探討AI筆記工具的優缺點、選擇建議及未來趨勢,比較NotebookLM、OneNote+Copilot、Notion AI、Obsidian+GPT插件和Palantir Foundry等工具,並強調安全注意事項及個人需求評估的重要性。
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我,但我自己的小孩離上大學還有五六年時間,加上他們有很大的機率會在阿姆斯特丹或是烏特列支上大學,基本上應該會住家裡通勤,所以我沒有認真找過相關資訊。 昨天粉絲見面會有個之後要來打工渡假的同學問我租房的問題,我就快速的找了一下相關訊息,很開心我有找資料,因為我發現我的小孩未來也很
在研究指導過程中,結合 AI 工具可以大幅提升效率,並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研究方法,建立自主學習能力。以下是具體操作流程與策略: ▋第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導向的文獻閱讀 在新實習生開始時,給他們一篇相關文獻並要求完成以下任務: 1. 確認研究問題:文章在解決什麼問題?這些問題與他們的興
Thumbnail
學習的發生過程其實涉及了人類的認知結構和記憶機制。沒有了解這些原理,教學可能事倍功半。以下是學習如何發生的核心概念,並從「認知負荷理論」的角度,解釋如何有效幫助記憶轉換成長期知識。 ▌學習的基本原理 學習的目的是將新知識轉變成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我雖然已經沒有更新臉書粉絲頁,但我還是資深鄉民,所以還是會看臉書。看來看去,發現很多臉書真的都在販賣職涯跟金錢焦慮,好像不走科技業,不賺大錢,人生不會開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分享給即將來或考慮在日本念大學、研究所的朋友們,如何克服外國人在租房上的困難。 介紹了使用生協找房的優勢,以及過去經驗分享和一些注意事項。
Thumbnail
如果范仲淹穿越百年來到當代,心情糾結的他會做什麼選擇呢?現代社會不再只以功成名就、財富權力視為成功的唯一標準,他經歷了無數風雨和繁華後,他會繼續追求事業成就的巔峰,還是回到有愛人的小鎮呢? **聆聽、按讚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mK-bp5wjQ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公子認為什麼是永恆的?」空空道長問。 「虛無。」付一劍答。 「錯,是愛。」 付一劍此時腦中出現當日於武當的這段對話,聽完空空的回答,腦中浮現何問因和花于湘二人。 同時正惡鬥於七人。 「我們從小千方百計擺脫像動物般的衝動,到了現在,卻戮力追尋像動物的時刻。」 想起曾對甄少亭說的這句…「親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艣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一尊還酹江月。 背景 此闋詞作於蘇軾貶謫黃
蚩姸同舟月自照 萬民苦海任沉浮 盼得貴人來相助 盛衰興廢民取邦 不往即來心不驚 不落分別是真言 蚩姸同舟月自照,是在描述所看到的現象。 就看到的現象而言,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好的人事物,跟壞的人事物,是同時存在的。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總是可以看清楚,那些是好的,而是那些是壞的。不用糾結於現在一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