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際遇中,在遇到苦難時會覺得好苦好苦,但往往等到多年後再回頭望時,才會發現那時候的苦,其實帶給了我們很多的寶物」
綜合好多不知道哪裡看到的雞湯書,而轉化成白話文的NANA濕婦
真的很抱歉,這一篇不小心就從這麼雞湯的內容開始了,因為NANA濕婦深深覺得,隈研吾在他人生的這失落的十年當中,完完全全就是在印證這句話。現在他的作品雖然非常多產,但其中有許多的靈感與素材,都來自於那十年之中的各種限制呢。如果說上次我們提到的檮原町帶領著他與木頭相遇、登米市的能舞台教會他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創意,那麼這一次我們要提到的「栃木三部曲」,則是他首次與石材、和紙的邂逅,也是他開始手握著木頭,勇於挑戰既有法規的開端。這次開始,我們就來看看他在2000年前後,在栃木縣的三個精彩作品吧。
1.栃木三部曲之一:那須歴史探訪館
「那須歷史探訪館」顧名思義,裡頭當然是用來展示栃木縣那須町過去的歷史相關事務的空間,為了讓建築物本體與周遭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隈研吾將周遭的圍牆全以玻璃替代,就連建築物的四周與屋頂,也都以玻璃打造。然而,在去除視覺上的阻礙之餘,還是必須考量室內的展示品與光線,因此這一棟建築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用來調整室內光線用的可移動式窗簾。
隈研吾當初跟當地左官(砌土壁的職人)提到,他想要在這裡打造一種「具有透明感的土壁」...大概就是像「たたみいわし(畳鰯)/一種網狀薄片的小魚乾食品」那樣吧!於是,當地的職人便真的依照這個描述,採用土壁中會運用的茅草,加上網狀的鋁板,研發出了「藁(音同搞)左官」,這種可移動式的網狀遮光簾。
たたたみいわし(畳鰯),一種網狀薄片的小魚乾食品/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其實如果單純只是要遮光的效果,隈研吾大可直接到窗簾行依照自己想要的遮光係數、面積大小,加以訂製即可,但他選擇與當地的土壁職人共同研發,主要還是希望當地的傳統技藝可以因此而被傳承下來,而當地的建材也可以因此被活用。因此,除了「藁左官」遮光簾之外,館內的地面也採用了那須町芦野地區產的芦野石(安山岩的一種);木材採用當地產的八溝杉;甚至還大膽地在隔間牆與天花板上,使用了當地的烏山和紙來做為建材。在決定使用和紙作為隔間的時候,隈研吾也經歷過許多質疑,包括像是和紙容易被小朋友戳破、不耐摩擦所以使用壽命短...等等,但即便如此,他也是盡其所能思考可能的折衷方式,像是在手工和紙的後面貼上比較堅固的人工瓦楞紙之類的提案,無論如何,他就是想要那穿過和紙後的、專屬於東方的柔和光線。
從這裡開始,我們已經可以看見隈研吾開始嘗試在建築中,大量使用各種鋼筋混凝土以外的自然素材,自此之後,除了木材以外,石頭、玻璃與和紙都是他在後來的建築設計中很常出場的好夥伴呢。
2.栃木三部曲之二:石之美術館
石之美術館的委託案,來自於當地產售芦野石(對,就是剛剛我們在那須歴史探訪館中也有用到的那種安山岩)的石材廠商。這間小小石材廠的老闆白井伸雄先生,應該是上天派來啟發隈研吾的神秘人物,因為一且起源於他莫名衝動地,買下一座當地的舊米倉(原本為農協所有,石井先生會買下它,純粹只是因為這個米倉就是由芦野石所推砌而成的),然後又靈光乍現地想把這裏改建為一間芦野石的美術館,然後又不小心找上了隈研吾。而隈研吾僅依照業主所提供的不多的預算,單純地想說「大概就是改造倉庫的內部就可以了吧!」,然後就一個不小心接下了這個讓他與石材相遇的案子。
從「敬而遠之」到「試試看吧」
在此之前,其實隈研吾一直對「石頭」這個素材不太感興趣,除了由石頭所疊砌而成的建築多給人厚重的感覺之外,也往往因為石造建築的採光不佳,而給人濕冷、硬梆梆的感受。因此,在現代的建築中,「石頭」通常僅被運用在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外牆或內裝上,當人們想要炫耀自己的財力與權威的時候,只要把石頭切成兩公分厚,然後當成裝飾品貼到牆面上就可以了。正因為人類只能看到表象,而不具備看穿兩公分石塊內的眼力,更別說是要講究石材的施工法了,這種把人當成傻瓜的建材,隈研吾可說是絲毫都不感興趣,更不會想把它運用在建築上(摘取自《自然的建築》一書/2014年)。恩...不過,上述的這些,都是在他與石之美術館相遇之前的想法了。
在他接下石之美術館案子之前,實際造訪了一趟這座舊米倉,當時雖然被石造倉庫內部的空間所吸引,也被外部的空間所打動,但最後真的讓他下定決心接下這個案子的關鍵,反而是石材廠老闆白井先生的一席話。白井先生跟他說,雖然我的預算不多,但我這裏有用不完的芦野石,還有很厲害的工匠師傅可以免費諮詢,任何的東西都請委託我們的工匠做,即使是再麻煩的事也無妨!還有還有,我沒有完工的時間壓力,你可以慢慢搞沒關係的。以上這些條件,完全是隈研吾在過去的案子裏沒有遇過的,像是可以直接跟工匠對話、沒有時間壓力等等,這些都是在東京的案子裏根本不可能出現的條件。於是他心想,或許正是因為在這個悠閒的地方(那須町芦野地區),才有可能變出甚麼也說不定。
石材工匠簡直就是小叮噹啊~
就這樣,眼前迫於預算的限制,而無法採用玻璃等一般的建材,一回頭又看見業主可以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石材(芦野石)與專家(工匠諮詢),隈研吾便開始思考如何全部使用「石材」來打造出這座「石之美術館」。過程中,石材廠裏的工匠果真如同老闆白井先生所述,他們就像小叮噹(好啦,要說多拉A夢才顯得我很年輕)一樣,可以把隈研吾腦中天馬行空的畫面變成實體,像是美術館中的「石格子(長條狀石塊排列而砌成的石牆)」與「透明石壁」,都是結合了隈研吾的發想與工匠的技術而成的創意。以「透明石壁」為例,他們嘗試將一整面石牆中抽掉1/3的石塊,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讓光線從開孔處撒入,風也同時可以穿牆而入,保持室內的通風。
石之美術館中的「石格子」,是這裡首創的石材工法/照片來源:石之美術館官網
這樣的設計,除了讓室內有充足的採光之外,也可以同步減少空調設備的成本。此外,如果有些不得不把孔洞封閉起來的地方,則是直接採用工廠裏廢棄的大理石塊,靠工匠的技術將其削成0.6公分的薄片,以取代玻璃鑲嵌在孔洞中。透過大理石薄片撒入室內的光線,就像穿透過日本紙拉門的和紙一樣,讓室內光線更加柔和,其實這樣的手法,以前在古羅馬時代的澡堂上,隈研吾對於他可以在這個隱身於日本鄉間的小美術館中重現這樣的設計,可說是感到非常的愉悅(爽)。
把不利的條件轉化為優勢
就這樣,隈研吾就以這種有點半義工心態、半挑戰的心態,與白井先生與石材工匠們一起不斷地發想與創新,總算在預算內(五千萬日幣),前前後後總共花了四年(以一個小型的私人美術館來說,四年是很長的一段時間了),才終於完成這座石之美術館,而美術館也已獲得「義大利國際石材建築大賞」來回報他。自此之後,這段既痛苦又痛快的經驗,也常常被他拿來告誡那些喜歡抱怨客戶的員工們,面對限制的時候,如果只是一昧地將問題歸咎於別人,最終將會一事無成;但若可以將既有的限制下,拼命地思考該如何將不利的條件轉化為優勢的時候,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這一次,我們介紹了栃木三部曲中的兩個作品,原本也想將第三個作品「那珂川町馬頭広重美術館」也一起放進來,但由於這個作品是隈研吾最常在演講中提到的經典之作,也有許多細節想要跟大家分享,所以我們就留待下一次再來細說嘍。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