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由於被東非大裂谷穿過,形成許多此地特有的地景,相應的生態系也因運而生,其中一種類型即為「東非大裂谷湖泊」(Rift Valley Lakes),由於張裂環境導致的陷落,低窪處因而能儲集水體,形成湖泊,整個系列的湖泊清單可參
見此。
今天要介紹的納庫魯湖(Lake Nakuru),非常有名,主要是因為該湖區有大量美麗的紅鸛(Flamingo,或稱火鶴)棲息於此,鼎盛時期棲息數量可達兩百萬隻,是很壯觀的場面。
可以供給這麼多鳥類在此生活,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納庫魯湖為一個鹼性湖,這樣的環境使某些種類的藻類如藍綠藻,以及浮游生物得以繁盛生成,而火鶴們就以其為食。
這種鹼性的湖泊有時也會被稱之為蘇打湖
(Soda lake),通常pH 值在 9 到 12 之間,具有濃度較高的碳酸鹽(通常是碳酸鈉)。於此同時,許多蘇打湖含有高濃度的氯化鈉,意即高 pH 值和鹽度常同時發生。雖然這樣看起來很不適合生命生長,但蘇打湖通常是生產力很高的生態系。
要形成蘇打湖通常有兩件事情需要發生:
- 需要一個合適的地形與氣候,地形能限制水從湖中流出,氣候使蒸發量能抵銷流入量,這樣一來能將湖水的化學成分濃度控制在一定的範圍。
- 地質條件要相對缺乏可溶性鎂或鈣,這樣可以避免可溶性鎂或鈣與碳酸根結合,形成石灰質的沉澱,讓水體回歸到中性或為偏鹼的性質。
納庫魯在馬賽語中意為“塵土飛揚的地方”,肯亞於1961 年在納庫魯和納庫魯湖周圍地區建立了納庫魯湖國家公園,1990年代則被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國際濕地保育公約)列入保護名單。而從2000以來不明原因的水位異常上升導致的水質變化,抑制了藍綠藻的生長,間接導致火鶴數量的減少。除此之外,人類活動的影響也使湖水的性質不斷地變化,使生物多樣性連帶受到干擾,至今仍有許多關於納庫魯湖的水體化學成分分析研究工作在進行中,例如:
- "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in Lake Nakuru, Kenya: a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by Jackson Raini。此篇文章通過對Lake Nakuru的監測,希望提供實際證據,評估人為活動所引起的有害變化的性質和程度。由於湖泊的優養化,藻類大量繁殖,使日間溶解氧濃度上升。藻類分解後,溶解氧濃度下降,形成了厭氧的環境。而由於湖泊的緩衝能力,唯一保持相當恆定的水質參數是pH值。Lake Nakuru的水體具有中度到高度污染的風險,需要進一步的環境保護和管理。
- "Status and Causes of Deterioration of Wetlands in the Eastern Riftvalley, Case Study of Lake Nakuru - Kenya" by Avni, Rajesh D,此研究以問卷調查、現場測量、和實驗室分析以及實地觀察作為研究途徑,認為由於過度開發、過度放牧、水體污染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該地區的濕地生態系統面臨著日益嚴重的退化。
我在2015年造訪的時候,當地導遊也有提到優養化以及人類活動影響的困境,岸邊可見水體的顏色,由於大量藻類生長,呈現非常濃重的咖啡色。周邊死掉生物的骨頭則因為水質的鹼性而被保存的很好。
納庫魯湖周邊除了火鶴,也有許多其他的野生生物共同生活,由於是溼地,氤氳的空氣跟其他地方的非洲曠野有著很不一樣的氛圍,霧氣蒸蒸的林間小路盡頭,偶爾出現優雅矗立的長頸鹿,那樣的場景非常夢幻,就像是遇到了尊貴的聖獸般,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