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式的教育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陣子跟大學部學生導聚的時候,聊到一個為什麼要有通識教育的問題,忘記問題從哪裡來的,但是有一派意見是這樣:
我們的時間這麼珍貴,為什麼不能直接進入專業訓練就好?喜歡寫程式的就去寫程式,喜歡算數學的就去算數學,這樣可以有效的運用我們的時間,大家才能成為一個專業的人呀!
這個問題ㄧ語道出台灣教育和美國教育的不同,在美國,大部分的學生是用不分系的方式入學的,然後唸完ㄧ年後,再來根據興趣選項,來真正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有些非常專攻的專業,甚至要先去唸預備班(例如醫科預備班),在預備班表現夠傑出才能去唸真正的醫學系。
可是台灣就不一樣了,台灣的學生們很早就要立定志向,國中就要決定要唸升學高中還是職業高中,如果選擇升學,高中才唸ㄧ年,就要決定組別(社會組或是自然組),然後高三還沒唸完,就要想像自己的未來職業,然後選擇校選系。算起來,台灣的孩子們在14歲就要訂定自己的志向,更有趣的是:因為十二年國教的評分方式,大部分的孩子要在12歲(人生只開始14%,在此我們用平均壽命年齡74來計算)就開始決定自己未來未來86%的人生。
如果繼續拆解這個數字,通常一個孩子的身體要等到七歲換牙後才算長好,然後大腦『熟成』可能又要花兩三年,所以十歲後的孩子才能覺知所學事物的理由。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孩子有自覺後,過了兩年(佔生命的2.7%),就要替自己生命畫下藍圖,決定一輩子要往哪裡走,這個壓力有多大呀?!
因為壓力太大了,所以大部分的父母會捨不得孩子受苦,也因此他們會替孩子去規劃,省了孩子的壓力,也跟孩子說:「爸媽是為你好,你聽我的總不會錯」然後大部分的孩子因此就走在父母替他們規劃的人生道路上,他們過著一個不是自己選擇的人生,因為自己不能選擇人生,沒辦法使用選擇權,所以當他們當父母後,會去替孩子選擇,有趣的是:那可能也是他們這輩子第一次做攸關生命藍圖的重大選擇。
在台灣,教育對於普羅大眾的印象是甚麼?教育可能是個安全網/安全帽,當我們受越多教育,理論上我們應該有越多的學問,能好好的看清/覺察目前的社會狀態,然後從中找出一條最安全的道路,受教育能避免我們遭受到不可逆的災害,正如安全帽可以保護我們,即使不小心跌倒,也不會讓腦袋受傷。不同材質的安全帽也有不同的保護系數,所以有能力的家長,會想辦法去追求那些保護系數高的安全帽,有些甚至會選擇是否有漂亮花紋,最後還會去看是不是限量版,因為越稀少就會越珍貴(即使過了某個安全系數後,價格和安全已經沒辦法成正比趨勢)。
如果說國民教育代表安全帽的話,在國民教育之後,有更多的教育(例如: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等等等),就是其他有關於安全的裝備,有些安全帽很厲害,有根天線伸到外面,可以即時查覺外界狀況,有些防護衣也很厲害,即使全身在火中水中翻滾,也能確保人毫髮無傷,還有ㄧ些更厲害的防護衣,可以避免伊波拉病毒的攻擊,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大家就快樂的一起去買那些好東西,讓我們身上有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安全裝備。這樣有些人可以到外太空、有些人能在火災現場跑步、有些人能穿越伊波拉病毒!
滿街都穿了防護衣,每一個防護衣都能針對某一種特定問題有很強的防護能力,問那些針對程式有專精的人,他們可以告訴你該用哪些最精簡的結構寫出最美、最有效率的程式碼,大家都會超滿意自己身上的這一套防護衣,還會有人說:我這套防護衣的出產地,生產很多諾貝爾獎的!所以這代表我也是諾貝爾獎同級的人才(雖然我沒有得到產地認證的金質獎章)
由於大部分人只花了2.7%的生命時間去決定要挑哪一種防護衣,時間短到讓人忘記去想這樣的防護衣是不是合身?是不是適性?但是因為習慣使然,加防護設備似乎是趨勢,所以很多人就會一直加、一直加、一直加、一直加、一直加........一直到自己幾乎看不到外面的路。
自己看不到外面的路就算了,至少還是有視力,至少還可以看到教室的黑板,所以我們有很多長者、師者、為政者,他們就穿著擋住大部分感官的防護衣,坐在教室裡上課、坐在會議室裡開會,然後口述教授那些還沒有如此裝備的學子們,如何行走山谷間的鋼索。
好刺激呀!
所以通識教育、多元經驗能如何改善這些問題嗎?可以!因為每個學科防護衣的開口不太一樣,有些開口、有些開耳、有些開鼻、有些開手,多觸碰一點,就能保有更多的感官,如此ㄧ來,即使我們的未來是山谷間的鋼索,我們至少可以避免在風大、雨大的時候走鋼索。
ProfYC
ProfYC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