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影評:《海角七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非影評:《海角七號》

我問過許多人,回答都一樣:《海角七號》演完後沒有人起身,要等到工作人員明示暗示的趕人,觀眾才不甘願的挪動他們尊貴的屁股。

這種Camera以外電影院內活生生的回味,不斷訴說著《海角七號》是打動人心的好電影!

一般電影評論,不外乎先描述電影劇情,然後藉著劇情來提示作者或導演想表達的概念,或表達手法。當然,也有許多人覺得應該補充劇中的錯誤或不足,而進行歷史考據,或歷史觀教育。然而,還有一些多數是陷入工作太深的人,乍看之下好像在評論電影,卻難逃脫「蘇小妹指點蘇東坡」的毛病,其實只重複述說自己日常在講的--如左派、女性主義、環境主義等人,看什麼電影都必定與殖民、剝削、工業怪獸等固定的概念掛勾。這樣的影評,不是影評,它只是歹到機會寫出另一篇社會動員的宣傳品而已。

錢鍾書不是說「人生是一部大書」嗎?他也只夠格「寫在人生邊上」。

以我不甚多的看電影經驗而言,一部好的電影就是,心中雖湧出難以勝數的感動,無法一一點名,到最後,乾脆放在心底不講了。義大利電影多半是這樣,而《海角七號》對我,也是。它的分分秒秒,隨處可說,以致於,我,無話可說。

給朋友《海角七號》的意見很簡單:沒看的,立刻去看!自己去看,如此而已。

這次因《海角七號》才驚覺魏德聖原來是拍攝《賽德克.巴萊》(試拍片)的導演--那個也想用原住民角度描述「霧社事件」的窮導演。短短試拍片的品質,與先前類似的影片迥然不同。這部《賽德克.巴萊》若能籌資完成,亦必然成大器。

現在的《海角七號》已經從被忽視,到口耳相傳,進而成為一種「公民運動」。台灣,看起來散散的像盤砂,但流動而四散的意志,在某一時點上會突然聚集,而發揮出驚人而可敬的力量。這與導演在片中所呈現的一種台灣高手處處,可以說是不謀而合的。

在《海角七號》中,一個被台北所看不起,認為無法組成搖滾樂團的偏遠小恆春,最後居然不但能夠組成樂團,還與外國巨星同台演奏,同時還以各自熟悉的音樂工具(月琴、口風琴等)模擬而奏出「正統樂器」的樂章〈野玫瑰〉。

這就是導演想表達的台灣獨特現象:台灣高手處處,只是不被主流觀點所承認而已(這樣看來,如許介鱗的文章,正好落入導演所正批判的偏狹視野。可以說,魏德聖的影片早就回答了許介鱗的質疑,反而是許介鱗一無所知。)

這樣充滿原初型態能量又生氣盎然的,正是台灣社會最可貴卻也最被文化中樞詆毀之處。台灣人充滿無窮盡的可能性,也不被固定框架所羈絆。但因為還像青少年一樣處於原初階段,因此,很容易被有意(或無意)的忽略,而失去機會,或者,更糟,無法成功的「轉大人」。

不被承認,並不表示不存在,只是不登所謂的「大雅」而已。但同樣的,台灣原初的能量,也需要精雕與細琢,否則也無法推動新社會的巨輪。

大家都想講魏德聖與李安(或反過來)。李安出道較早,也拍出不少好片,不過,正像絕大多數的導演一樣,李安只有一種風格--「情」。他在電影中訴說各式各樣的「情」,是個小品導演(綠巨人例外)。僅以《海角七號》來看,魏德聖電影可供我們發掘的線軸很多,這些線軸得以編織成一張水平的網,鋪蓋在土地上。然而,魏德聖的影片至今還在台灣的空間中巡弋,還沒有機會嘗試國際舞台。相對的,李安(獲得好萊塢電影工業的資助)已嘗試幾次開拍跨文化(或說西洋文化)的影片。總之,持平的說,李安大概如此了,而魏德聖能否衝過這文化關卡,尚未可知。

對一部份台灣人而言,片中(過多的)日文是無法忍受的,尤其是透過「人-人」的情書而暗示著「地-地」或「族-族」的依戀情緒,更是勃然大怒。然而,撇開政治不談,這就是好電影必備的「隱喻」要素,也是好電影不可或缺呈現與主流文化論述相異的「批判」要素。

 

影評集錦:
海角七號之師生戀 ■陳凱劭
海角七號之終戰引揚 ■陳凱劭
淡淡的愛情、滿滿的在地抵抗 ■豆腐魚聽自言自語
海角七號之「高砂丸」探究篇 ■Fabg
海角七號觀後之我見 ■旅的火車頭
「殘酷的海角七號,鄉民不解的野玫瑰」 ■陳豐偉(ROACH)海角七號:咆哮野玫瑰 080513 ■藍藍的movie blog
不同的愛情 海角七號vs.色戒 ■江文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非影評】《邪厄恩典》:一個能套用於任何國家的外籍移工議題探討且批判力道十足的恐怖驚悚文本《邪厄恩典》正如近幾年來喬登皮爾導演系列的《逃出絕命鎮》及《我們》、寫下香港影史恐怖片新篇章的《七月返歸》等片般,都是以恐怖驚悚類型結合社會批判諷刺的作品。或許是不甘於成為純粹追求感官刺激、驚嚇觀眾的典型恐怖片,因此有著企圖深掘人們恐懼根源的野心。
    Thumbnail
    avatar
    蘇東
    2024-05-29
    【非影評】《藍色恐懼:4K數位修復版》:我們與Idol的距離已故日本動畫大師今敏的長片處女作《藍色恐懼》以 4K 數位修復版的姿態重返台灣院線,於是事隔四年後的我又有機會在大銀幕重溫一遍。
    Thumbnail
    avatar
    蘇東
    2024-05-26
    【非影評】不僅是一封獻給動作電影、特技人的情書,《特技玩家》更是一部純到不行的愛情浪漫電影要說到最驚喜的,莫過於《特技玩家》這部動作電影之餘,竟意外地還是一部純到不行的愛情浪漫電影?!
    Thumbnail
    avatar
    蘇東
    2024-04-24
    【非影評】《太空孤航》:令人稍嫌失望的亞當山德勒轉型之作《太空孤航》在同類型的作品中也許稱不上有什麼新意及特別出色,而作為亞當山德勒的再度轉型之作亦讓人稍嫌失望。但即便如此,它仍是一部套著科幻外皮卻是探討人生、家庭、情感主題而言之有物的文藝小品電影。
    Thumbnail
    avatar
    蘇東
    2024-04-24
    【非影評】《填詞L》:光是同時見證兩位香港新生代中最具潛力女性電影人的「全面進化」,我便已心滿意足《填詞L》(前名:填詞撚)光是可以同時見證兩位近年香港新生代中最具潛力(私心認為)女性電影人的「全面進化」,我便已心滿意足了。
    Thumbnail
    avatar
    蘇東
    2024-04-02
    釀影評|《非戀人絮語》:關係沒有公式,幸福不是答卷幸福了,然後呢?更何況連自己是否真的幸福,都難以理直氣壯。《非戀人絮語》如演示,像善誘,讓我們打開內心深處那道藏於背後的心門,走進黑暗,直面恐懼,探問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不為標準,也不再為別人。
    Thumbnail
    avatar
    彭紹宇
    2022-08-12
    非影評#5:: 聖女的謊言—聖慾聖女有可能說謊嗎?神蹟是不是純粹巧合?神真的存在嗎?
    Thumbnail
    avatar
    破日記|白雪管
    2021-11-04
    【雜談】《屍戰朝鮮:雅信傳》非影評的隨性觀後感 今早看了影評〈好的結局如何解救一部電影〉,更覺驚訝,怎完全與自己感想相反。雖然這也是很正常,畢竟對方是專業影評人,我只是沒事追劇的阿嫂,純看熱鬧、看全智賢,但追了兩季《屍戰朝鮮》,總有些意見想要分享。 每個人對電影、小說的審美觀全然不同,而審美觀一旦養成便難以撼動,故也無對錯、高尚之分;像有人喜看
    Thumbnail
    avatar
    瑪西
    2021-07-25
    非影評#4:: 誒我想沒有人不愛忍者題材吧 一 獸兵衛忍風帖誒我想沒有人不愛忍者題材吧。 突然掉進古早動畫電影坑,從日本影史五十部動畫電影翻片單,看到一部叫做「獸兵衛忍風帖」1993年的忍者電影。
    Thumbnail
    avatar
    破日記|白雪管
    2021-07-02
    非影評#3::《悲傷的貝拉朵娜》一部將近四十年前的超現實情慾動畫《悲傷的貝拉朵娜》 但主角不叫貝拉朵娜,叫貞德,被燒死的那個魔女/聖女貞德。 美麗的貞德幸福美滿地嫁給了貧困的農夫,卻因為繳不出稅金而被領主奪走了初夜。貞德在一次次的崩潰之際,遇見了想和她交易的惡魔。貞德說肉體什麼的就給你吧,而我的靈魂只屬於我的丈夫。
    Thumbnail
    avatar
    破日記|白雪管
    2021-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