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一七六:「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付費限定

一七六:「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旋覆代赭石湯方

旋覆花3、代赭石1、人參2、甘草2、生薑三片、大棗12枚、半夏3

注意:漢制劑量八兩等於現今的六錢,一錢等於3.75公克。上方方劑內容的劑量單位為「錢」。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切、代赭石一兩、大棗十二枚劈、甘草三兩炙、半夏半斤洗。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傷寒感冒用了汗法、吐法、下法,「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表證雖然去掉了,但是津液也傷到了,心下指胃的地方脹滿不舒服,而且伴隨著胃酸返逆到食道,病人常常感到反胃噁心、胃裡面有痰卻吐不出來,用旋覆代赭石湯來治療。

同樣都是有噁心,為何用了半夏還要用旋覆花呢?因為半夏主要用在水飲造成的嘔逆,而旋覆花著重在胃裡面有痰飲造成的嘔逆,可以軟堅化結,就是軟化痰的硬塊,加上代赭石可以降逆止噫,胃中的痰濕就可以被往下推送從大便出來,不會與食糜混合,造成消化過慢,消化液不停的往胃輸送,太滿了就會往上逆流出來灼傷食道或是噴門括約肌。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95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張仲景的中醫經方世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鮪魚肚的中醫經方世界
57會員
518內容數
經方,中醫行醫濟世的寶典,被歷代名醫尊為救世經典之方,傷寒與金匱是漢朝張仲景集大成之作。但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導致這千年偉大的醫學知識,被世人所淡忘。倪海夏先生,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方家,窮盡畢生精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古代的智慧解密。而今師已仙逝,雖無法再見其風華典範,但傳承中醫的精神,卻永遠深留筆者內心,不斷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傷寒」,傷寒邪入厥陰,裡寒很盛,「噦而腹滿」,不停的在打嗝,體內寒濕很盛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前指的是小便,後指的是大便,厥陰證患者最怕大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會造成腹水,大便不通肝臟的毒素就無法排出,前者可以用五苓散利尿,後者可以在處方中加入大黃幫助排便,基本上這種狀況都是能治
「傷寒」,傷寒邪入厥陰,「大吐大下之,極虛」,大字代表程度嚴重,人都虛掉了,裡虛寒掉了,虛熱會上浮到頭面,「以其人外氣怫郁」,虛熱上浮,人看起來憂憤,臉色微紅,而手腳冰冷,這是陽脫的現象,「發其汗」,醫者不察,以為有身熱表證而發其汗,「復極汗出者」,流汗流很多,裡陽盡失,陽都被發散掉了,現在身體裡面
「嘔而發熱者」,嘔是少陽的主證,發熱代表病邪退到表,所以處在半表半裡的地方,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曹穎府曰:肝臟陰虛,則膽胃上逆,因有嘔而發熱之證。這是因為太陽水氣不能作汗,因成濕痰留積上膈,致少陽膽火鬱而不達,則上泛為嘔,寒濕在皮毛之裡,正氣與之相抗,是生表熱,此證必先形寒或兼頭痛,若發有定侯
「傷寒」,傷寒邪入厥陰,裡寒很盛,「噦而腹滿」,不停的在打嗝,體內寒濕很盛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前指的是小便,後指的是大便,厥陰證患者最怕大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會造成腹水,大便不通肝臟的毒素就無法排出,前者可以用五苓散利尿,後者可以在處方中加入大黃幫助排便,基本上這種狀況都是能治
「傷寒」,傷寒邪入厥陰,「大吐大下之,極虛」,大字代表程度嚴重,人都虛掉了,裡虛寒掉了,虛熱會上浮到頭面,「以其人外氣怫郁」,虛熱上浮,人看起來憂憤,臉色微紅,而手腳冰冷,這是陽脫的現象,「發其汗」,醫者不察,以為有身熱表證而發其汗,「復極汗出者」,流汗流很多,裡陽盡失,陽都被發散掉了,現在身體裡面
「嘔而發熱者」,嘔是少陽的主證,發熱代表病邪退到表,所以處在半表半裡的地方,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曹穎府曰:肝臟陰虛,則膽胃上逆,因有嘔而發熱之證。這是因為太陽水氣不能作汗,因成濕痰留積上膈,致少陽膽火鬱而不達,則上泛為嘔,寒濕在皮毛之裡,正氣與之相抗,是生表熱,此證必先形寒或兼頭痛,若發有定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