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鼠(花枝鼠)常見的捲毛基因介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背景


眾所皆知,

目前台灣已知的大鼠毛種類(Hair Type)有三類,


分別是:

1.標準毛(Standard)俗稱直毛,

2.單捲毛(Single rex),

3.雙捲毛(Double rex)。

直毛大鼠

直毛大鼠

單捲毛大鼠

單捲毛大鼠

單捲毛大鼠毛髮近照

單捲毛大鼠毛髮近照

雙捲毛大鼠

雙捲毛大鼠

雙捲毛大鼠毛髮近照

雙捲毛大鼠毛髮近照

這三者當中,


其中雙捲毛作為最容易被誤認為裸鼠,亦或看起來有皮膚病的大鼠類別,

身上的毛常常都是不整齊、東缺一塊、西缺一塊的。


捲毛基因其實有蠻多種類,有些種類已經消失,

而有些則延續到了現在,

目前國內主流的的捲毛基因經由本人交叉比對各式各樣的文獻資料,

推測有極高的可能性是2010年由KURAMOTO等人所定序的基因,

位置在大鼠的第7號染色體,一個被稱為Krt71的基因,

而krt其實是角蛋白(Keratin)的縮寫,

從名字上就可以推敲,他是跟角蛋白相關的基因。


該基因一般被認為是顯性基因(Dominant),

帶有一份該基因的大鼠被稱為單捲毛大鼠,

而帶有兩份該基因的大鼠則稱為雙捲毛大鼠。


捲毛老鼠的脫毛原因與外觀觀察到的結果


大鼠的毛髮有兩種分類法,

第一種為二分法,

分成Guard hair與Overcoat;

另外一種則是四分法,

分成Monotrichs、Awl、Anchenes、Zigzags,

太細的部份有機會再介紹。


Krt71具體對大鼠毛的影響有以下幾項,

1.使得大鼠的毛囊型態變得不完整

2.不規則的毛髮直徑

3.毛髮呈現波浪狀

4.zigzages毛髮變得更細

5.Anchenes毛髮畸形


不完整的毛髮與毛囊型態代表的是毛髮無法好好維持在毛囊處,

且毛髮畸形或大小不一也會影響毛髮的易脫落程度。

造成的結果就是只要稍有外力就會使得毛髮脫落,

而這個外力就包含老鼠理毛,

所以捲毛老鼠掉毛除了換毛與本身就容易掉毛外,

其實也有部分原因是大鼠本身或同伴間理毛所造成。


在過去的研究還發現捲毛大鼠於4週齡左右,

身上的毛髮會迅速脫落,

脫落的毛髮主要集中在前額與肩膀部位,並往身體其他部位延伸,

而每個脫毛的部位也會馬上有新毛替補,

過程中,大鼠身上的毛髮會有長有短,

從外觀上觀察到的結果就是明顯禿毛,

這樣的脫毛過程,約在開始脫毛後36天可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發現,

比起僅帶有一份基因的大鼠而言,

帶有兩份基因的大鼠影響更為劇烈,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毛掉光光,

像裸鼠,但細看卻還是不斷有毛髮長出,

另外該基因對雌性大鼠的影響可能比雄性大鼠還大一些。


後記


很多基因其實在不同物種之間是互通的,

但機制與位置可能稍有不同,

這個Krt71基因就是一個例子,

他在人身上也有,

而他在人身上其實會造成遺傳性的疾病,

叫做Hypotrichosis 13,

具體而言,

就是會使人的髮量明顯變少(禿頭),

還會導致全身性脫毛,目前並無治療方式。

研究其他物種的基因可能當下沒什麼用,

不過這類基礎研究,我認為仍有存在的必要,

當下可能沒辦法馬上有益處,

但未來可能有機會讓人類受益,

甚至是從動物身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an Lin Wu的沙龍
4會員
8內容數
從個人的觀點與文獻資料整理飼養管理、環境布置、墊料選擇、飼料選擇、常見疾病、基因介紹、動物行為、基本飼養知識......等,希望能編纂成冊,讓大家能更好了解大鼠(花枝鼠)的相關知識。
Yan Lin W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01
大鼠主要依靠的感官有三種,分別是嗅覺、觸覺、聽覺,繼上次介紹完大鼠嗅覺後, 接著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大鼠的觸覺。
Thumbnail
2023/06/01
大鼠主要依靠的感官有三種,分別是嗅覺、觸覺、聽覺,繼上次介紹完大鼠嗅覺後, 接著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大鼠的觸覺。
Thumbnail
2023/05/19
大鼠原為生活在地下的齧齒類, 多於夜晚與黃昏期間活動,是不折不扣的夜行性動物。 他們主要利用嗅覺、觸覺、聽覺、視覺來探索環境, 其中嗅覺、觸覺、聽覺比起視覺,更是大鼠所依賴的感官。 那本次要跟大家介紹的主題是- 大鼠的嗅覺以及最常被大鼠嗅覺使用的尿液標記。
Thumbnail
2023/05/19
大鼠原為生活在地下的齧齒類, 多於夜晚與黃昏期間活動,是不折不扣的夜行性動物。 他們主要利用嗅覺、觸覺、聽覺、視覺來探索環境, 其中嗅覺、觸覺、聽覺比起視覺,更是大鼠所依賴的感官。 那本次要跟大家介紹的主題是- 大鼠的嗅覺以及最常被大鼠嗅覺使用的尿液標記。
Thumbnail
2023/05/15
前言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玉米梗的優點, 1.成分天然 2.過敏原少 3.對環境友善 4.過篩後無塵 5.價格較親民 大家可能很震驚, 咦?玉米梗優點那麼多,而且是常見的大鼠墊料, 怎麼會說老鼠不喜歡呢? 這邊的不喜歡, 指的是當給老鼠選擇權時,牠們會從眾多選項中選擇最喜歡的選項, 沒被選到的則可能是
Thumbnail
2023/05/15
前言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玉米梗的優點, 1.成分天然 2.過敏原少 3.對環境友善 4.過篩後無塵 5.價格較親民 大家可能很震驚, 咦?玉米梗優點那麼多,而且是常見的大鼠墊料, 怎麼會說老鼠不喜歡呢? 這邊的不喜歡, 指的是當給老鼠選擇權時,牠們會從眾多選項中選擇最喜歡的選項, 沒被選到的則可能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就診日期:111.06.14 鼠名:瓦干達 就診原因: 瓦干達是六月初被民眾在桃園路邊拾獲的三線鼠,上身及腹部呈明現脫毛的狀態。中途 06/10 接手後,於 06/14 前往剛果動物醫院就診。
Thumbnail
就診日期:111.06.14 鼠名:瓦干達 就診原因: 瓦干達是六月初被民眾在桃園路邊拾獲的三線鼠,上身及腹部呈明現脫毛的狀態。中途 06/10 接手後,於 06/14 前往剛果動物醫院就診。
Thumbnail
大鼠主要依靠的感官有三種,分別是嗅覺、觸覺、聽覺,繼上次介紹完大鼠嗅覺後, 接著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大鼠的觸覺。
Thumbnail
大鼠主要依靠的感官有三種,分別是嗅覺、觸覺、聽覺,繼上次介紹完大鼠嗅覺後, 接著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大鼠的觸覺。
Thumbnail
大鼠(花枝鼠)為國內逐漸興起的特寵,雖然是常見的實驗動物,但在出了實驗室後,大家對於這種動物並不是很了解,極大部分的資料也都是論文、教科書形式,科普向的資訊較少,因此本次想跟大家聊聊大鼠常見的疾病,首先就從呼吸道疾病開始。 內文全部出自於文獻與教科書,會從背景介紹開始、介紹常見的兩大類呼吸道疾病、臨
Thumbnail
大鼠(花枝鼠)為國內逐漸興起的特寵,雖然是常見的實驗動物,但在出了實驗室後,大家對於這種動物並不是很了解,極大部分的資料也都是論文、教科書形式,科普向的資訊較少,因此本次想跟大家聊聊大鼠常見的疾病,首先就從呼吸道疾病開始。 內文全部出自於文獻與教科書,會從背景介紹開始、介紹常見的兩大類呼吸道疾病、臨
Thumbnail
就診日期:112.02.11 鼠名:梅、蘭、竹、菊、櫻 就診原因: 鼠鼠整批帶回來均有軟便,且櫻下體有小傷,因此就醫進行檢查。 經檢查後,糞檢皆不正常,而依體態(都二十幾公克)皆推測一個半月大左右,基本觸診沒發現有懷孕的,醫師建議目前再觀察看看。
Thumbnail
就診日期:112.02.11 鼠名:梅、蘭、竹、菊、櫻 就診原因: 鼠鼠整批帶回來均有軟便,且櫻下體有小傷,因此就醫進行檢查。 經檢查後,糞檢皆不正常,而依體態(都二十幾公克)皆推測一個半月大左右,基本觸診沒發現有懷孕的,醫師建議目前再觀察看看。
Thumbnail
景天科多肉品種當中錦晃星,免耳朵和熊童子比較受歡迎。事關它們都是皮實好養的品種,天生就容易上色,而且表面有細小的絨毛,觸摸下很有手感,十分可愛有趣。但當遇到病害時, 也要有相應的救治方法。
Thumbnail
景天科多肉品種當中錦晃星,免耳朵和熊童子比較受歡迎。事關它們都是皮實好養的品種,天生就容易上色,而且表面有細小的絨毛,觸摸下很有手感,十分可愛有趣。但當遇到病害時, 也要有相應的救治方法。
Thumbnail
就診日期:110.10.09 鼠名:靈芝 就診原因:已到中途家近半年,故進行健康檢查。 就診結果:檢查後,外觀、觸診、聽診皆無問題。 糞檢有看到一隻鞭毛蟲,醫生推斷有可能因家中其他鼠有寄生蟲病史,故間接接觸有的。 建議吃益生菌保養,再觀察之後有沒有臨床症狀 ( 軟便)及體重變化。 鼠名:奶茶湯圓
Thumbnail
就診日期:110.10.09 鼠名:靈芝 就診原因:已到中途家近半年,故進行健康檢查。 就診結果:檢查後,外觀、觸診、聽診皆無問題。 糞檢有看到一隻鞭毛蟲,醫生推斷有可能因家中其他鼠有寄生蟲病史,故間接接觸有的。 建議吃益生菌保養,再觀察之後有沒有臨床症狀 ( 軟便)及體重變化。 鼠名:奶茶湯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