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眾所皆知,
目前台灣已知的大鼠毛種類(Hair Type)有三類,
分別是:
1.標準毛(Standard)俗稱直毛,
2.單捲毛(Single rex),
3.雙捲毛(Double rex)。
這三者當中,
其中雙捲毛作為最容易被誤認為裸鼠,亦或看起來有皮膚病的大鼠類別,
身上的毛常常都是不整齊、東缺一塊、西缺一塊的。
捲毛基因其實有蠻多種類,有些種類已經消失,
而有些則延續到了現在,
目前國內主流的的捲毛基因經由本人交叉比對各式各樣的文獻資料,
推測有極高的可能性是2010年由KURAMOTO等人所定序的基因,
位置在大鼠的第7號染色體,一個被稱為Krt71的基因,
而krt其實是角蛋白(Keratin)的縮寫,
從名字上就可以推敲,他是跟角蛋白相關的基因。
該基因一般被認為是顯性基因(Dominant),
帶有一份該基因的大鼠被稱為單捲毛大鼠,
而帶有兩份該基因的大鼠則稱為雙捲毛大鼠。
捲毛老鼠的脫毛原因與外觀觀察到的結果
大鼠的毛髮有兩種分類法,
第一種為二分法,
分成Guard hair與Overcoat;
另外一種則是四分法,
分成Monotrichs、Awl、Anchenes、Zigzags,
太細的部份有機會再介紹。
Krt71具體對大鼠毛的影響有以下幾項,
1.使得大鼠的毛囊型態變得不完整
2.不規則的毛髮直徑
3.毛髮呈現波浪狀
4.zigzages毛髮變得更細
5.Anchenes毛髮畸形
不完整的毛髮與毛囊型態代表的是毛髮無法好好維持在毛囊處,
且毛髮畸形或大小不一也會影響毛髮的易脫落程度。
造成的結果就是只要稍有外力就會使得毛髮脫落,
而這個外力就包含老鼠理毛,
所以捲毛老鼠掉毛除了換毛與本身就容易掉毛外,
其實也有部分原因是大鼠本身或同伴間理毛所造成。
在過去的研究還發現捲毛大鼠於4週齡左右,
身上的毛髮會迅速脫落,
脫落的毛髮主要集中在前額與肩膀部位,並往身體其他部位延伸,
而每個脫毛的部位也會馬上有新毛替補,
過程中,大鼠身上的毛髮會有長有短,
從外觀上觀察到的結果就是明顯禿毛,
這樣的脫毛過程,約在開始脫毛後36天可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發現,
比起僅帶有一份基因的大鼠而言,
帶有兩份基因的大鼠影響更為劇烈,表現出來的結果就是毛掉光光,
像裸鼠,但細看卻還是不斷有毛髮長出,
另外該基因對雌性大鼠的影響可能比雄性大鼠還大一些。
後記
很多基因其實在不同物種之間是互通的,
但機制與位置可能稍有不同,
這個Krt71基因就是一個例子,
他在人身上也有,
而他在人身上其實會造成遺傳性的疾病,
叫做Hypotrichosis 13,
具體而言,
就是會使人的髮量明顯變少(禿頭),
還會導致全身性脫毛,目前並無治療方式。
研究其他物種的基因可能當下沒什麼用,
不過這類基礎研究,我認為仍有存在的必要,
當下可能沒辦法馬上有益處,
但未來可能有機會讓人類受益,
甚至是從動物身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