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陳的"平衡整復":他自己的體驗+客人的回饋(22/22)_回顧到府服務ㄧ個家庭的調理過程+結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大家好,我是吳照麟,67歲的法定老人,也是大家"全人平衡+科技養生=全衡養生"路上的好友。
老陳有一位幾年前,才中年過世表弟的妻子,她一身兼顧四種身份:ㄧ.中年喪偶守寡的妻子+二.養育二子的單親媽媽+三.為其自己母親的長女+四.已逝丈夫母親的媳婦;在今112年的母親節臉書上,分享:
"現在每週假日我和弟媳,陪著母親到婆家,去做民俗調理,因為我婆婆已經96歲了,婆婆的"侄子=表哥"精通民俗調理且有證照,每週假日都會去幫我婆婆做身體調理,也教外傭學習,如何幫我婆婆按摩身體的穴道,已經持續四年多;我婆婆從無法站起走路,到現在已經可以在家裡行走自如,且測出來的內臟健康年齡才62歲,真的是不可思議;表哥是公益性的付出,回報我婆婆在他們小時候非常照顧他們家。
我母親從第一次去我婆婆家做物理治療爬樓梯,爬了三階就說走不動,現在已經去做五次的過程,目前已經可以很順利的爬上2樓,臉不紅氣不喘,也不再說她腿軟爬不動;到了我婆婆家,兩位失智的老人一直在找話題聊天,也啟動了她們的社交活動,有時候聽到她們聊天雞同鴨講,但是也是聊得很開心。
表哥告訴我們他希望不但要調理好我婆婆,讓她沒有病痛到終老,也希望調理好我今年83歲的母親,再教導我和弟媳回到家,如何幫母親按摩身體穴道,讓母親的身體好轉一直到終老,不要有病痛折磨。
就像我父親和我公公都是因為中風臥床七年以上,不管是對父親和公公,也對家屬都是一種折磨,希望能產生更好的效應,我每天供佛求菩薩,不求我母親長壽,但求我母親不受病苦的折磨,一直到終老,祈願諸佛菩薩的加持,也祝福我母親,母親節快樂喔!"
結語:
老陳從每週照護調理一位親戚長輩開始,已經持續快五年,沒料到讓長輩的家,成為可以祝福更多老人健康的地方;也讓長輩的中年媳婦+她的弟媳可以一起接受調理+體驗學習:"平衡整復+科學脈診"的技術,一起照護老陳這位長輩的親家母。
同時發現:一家人需要照護陪伴,家中被照護者的長輩時,對老陳來說,需要同步調理恢復中壯年照護者的健康;如此,二代之間,才能同行健康快樂+陪伴越行越遠喔! 反之,老陳絕對不希望二代之一方,因為健康衰退,造成拉下另一方的健康;然後,可能陸續發生照護無力感的負面循環;所以,正面循環的發展,甚至,應該可以避免一些家庭的人倫悲劇喔!
人生是否很有意思:讓平時是長輩+外傭的類獨居環境,也可以成為祝福另一個老人家庭成員的地方呢!
注:"感謝您的閱覽,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請幫我點紅愛心+回應(尤其,如果你有任何健康恢復的問題),讓這篇文章,能幫助到更多朋友,同時,也歡迎追蹤我,一起走上"全衡養生"之路喔!謝謝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人體很奇妙!具有隨時受傷(含生理+心理的傷害)+隨時神奇的自我修復功能。舉例,自一天勞累+一夜好眠後,就恢復精神了;到眼中風,經過脈診儀測+自我調理=也是幾天就全部恢復。我希望能夠收集個人體驗自癒的案例,以方便整理+分享,得以幫助更多人;尤其,那些類獨居老人或弱勢族群的人,可消除病痛不適+降低醫療開銷+有效恢復健康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在全天緊湊的調理服務過程中,老陳40餘歲的嫡傳弟子邱Sir,在經過"手把手"一年左右,每週一天在工作室的"跟學跟用"以後,突然提出一個問題:如何確保調理主客雙方的分工合作,以提升調理成功率?“。老陳回應”“需要經過幾次調理雙方找出健康問題的原因+主方研提改善措施+客方落實改善回饋;如此,期待提高
老劉是老陳大學畢業的前後期,期別超過15年的學弟,今年50歲上下,在竹科半導體科技公司擔任研發高管,在一次同學會的晚宴上恰巧比鄰而坐,聊到老劉住新竹+母親住桃園,都需要調理身體+科技養生=期待脫離病痛+守護健健。經過二次調理,發現老劉的脈像開始離開壓力發炎型+找到左腋下的經絡+穴道堵塞處,希望透過脈
最近,老陳發現到府服務的優點,就是讓客人全家,分擔老陳的移動來回"交通+人事"費用,同時,讓調理服務期間的人工時費用,也可以發揮調理的最大效益,含調理人數+症狀緩解數等;只是,相對的,有時老陳在喝水+休息的時間也可能縮水。同時,發現症狀緩解在身體歸位的幾個循環後,讓身體進入新常態,應該可以跟疼痛說再
在老陳平整服務超過的一萬人次裡面,曾經發現五對夫妻來過1~5次後,就暫停的客人,非常值得回顧反省,作為今後的改善,以提高服務的品質+擴大服務的範圍;畢竟,最近的台灣,已經發現老人化+少子化嚴重+中壯人負擔嚴重:顧老又顧小的現象;因為每個客人對調理前後改善的感覺不同+身體的處境+對應作法也不同;導致,
上週,老陳ㄧ位國中顧姓同學,搭著三年疫情解封的良機,自美西返台作身體檢查+探望親友,不經意在一起的午餐時間,脈診顧同學時,有幾次左手量測不到;於是,老陳邀請他來續作"平衡整復+科學脈診";發現“壓力發炎型”脈像的人,一般有過敏或皮膚的問題,而其真正的原因竟可能是寒氣入侵或衣服穿不夠,反之,如果保暖的
老陳昨天,看到天下雜誌集團:Fifty Plus,50+的網路文章: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3070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才發現一些個人的原生家庭+性格會重大影響健康,例如老王+老顧二個三代同堂
最近在全天緊湊的調理服務過程中,老陳40餘歲的嫡傳弟子邱Sir,在經過"手把手"一年左右,每週一天在工作室的"跟學跟用"以後,突然提出一個問題:如何確保調理主客雙方的分工合作,以提升調理成功率?“。老陳回應”“需要經過幾次調理雙方找出健康問題的原因+主方研提改善措施+客方落實改善回饋;如此,期待提高
老劉是老陳大學畢業的前後期,期別超過15年的學弟,今年50歲上下,在竹科半導體科技公司擔任研發高管,在一次同學會的晚宴上恰巧比鄰而坐,聊到老劉住新竹+母親住桃園,都需要調理身體+科技養生=期待脫離病痛+守護健健。經過二次調理,發現老劉的脈像開始離開壓力發炎型+找到左腋下的經絡+穴道堵塞處,希望透過脈
最近,老陳發現到府服務的優點,就是讓客人全家,分擔老陳的移動來回"交通+人事"費用,同時,讓調理服務期間的人工時費用,也可以發揮調理的最大效益,含調理人數+症狀緩解數等;只是,相對的,有時老陳在喝水+休息的時間也可能縮水。同時,發現症狀緩解在身體歸位的幾個循環後,讓身體進入新常態,應該可以跟疼痛說再
在老陳平整服務超過的一萬人次裡面,曾經發現五對夫妻來過1~5次後,就暫停的客人,非常值得回顧反省,作為今後的改善,以提高服務的品質+擴大服務的範圍;畢竟,最近的台灣,已經發現老人化+少子化嚴重+中壯人負擔嚴重:顧老又顧小的現象;因為每個客人對調理前後改善的感覺不同+身體的處境+對應作法也不同;導致,
上週,老陳ㄧ位國中顧姓同學,搭著三年疫情解封的良機,自美西返台作身體檢查+探望親友,不經意在一起的午餐時間,脈診顧同學時,有幾次左手量測不到;於是,老陳邀請他來續作"平衡整復+科學脈診";發現“壓力發炎型”脈像的人,一般有過敏或皮膚的問題,而其真正的原因竟可能是寒氣入侵或衣服穿不夠,反之,如果保暖的
老陳昨天,看到天下雜誌集團:Fifty Plus,50+的網路文章: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3070utm_source=line&utm_medium=social&utm才發現一些個人的原生家庭+性格會重大影響健康,例如老王+老顧二個三代同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外婆故事:九十歲的外婆中風後的復健過程和數學能力展現。外婆的堅強和智慧令人感動,也讓人深受鼓舞。
Thumbnail
昨晚,媽媽打來說外婆得了小中風,人在醫院住院觀察,希望周末我能提早回家。 可是怎麼會? 外婆大概是我見過最健康的老年人之一,不僅皮膚淨白透亮、聲音相當宏亮、非常注重養身之道、飲食也相當乾淨。 所以怎麼會?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Thumbnail
公公仙逝後,和婆婆同住已一段時間。婆婆突然身體不適,住院期間引發了作者對婆婆的內疚感和成長。母親分享了她照顧外婆的經歷,讓作者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最後,作者透過照顧婆婆找到家人之間的連結和情感。 婆婆的疾病引發作者對心結的反省成長,思考家人之間的連結。
Thumbnail
「姊,媽在家昏倒了,你能抽空回家一趟嗎?」 佩珊一接到電話,馬上請假衝回新竹老家,到家後看到母親坐在沙發上,雖然臉色有些蒼白,但看起來已無大礙,才鬆了一口氣,連忙問起怎麼一回事? 原來,佩珊的父親幾年前檢查出癌症,雖然發現得還算早,經手術後已切除病灶,但因年紀大了,住個院回來元氣大傷。
Thumbnail
如果自己這一生過得還可以,工作穩定,身體健康,經濟也過得去,孩子長大各自發展,先生對家庭有責任感,一生不長不短,擁有這麼多,過得這麼舒適,如果對人群沒有一點付出,算不算愧對老天爺對我們的疼惜。 有一位老媽媽,住在北台灣濱海鄉鎮,五十歲那年從公家機關退休,從此投入公益二十五年。老媽媽每天開車為獨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Thumbnail
自從媽媽去年九月中風後,我們就知道會需要漫長的復健之路,當時討論著在中部和我一起住還是會南部她的主場生活,在南部一定需要一位外傭陪伴,不然我們很難放心,可是她仍執意不想請人照顧她,所以先來台中復健,等身體好一點之後就不用麻煩我們了! 在我家待了一個多月,復健至少十二次,針灸六次,目前仍舊需要輔具協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外婆故事:九十歲的外婆中風後的復健過程和數學能力展現。外婆的堅強和智慧令人感動,也讓人深受鼓舞。
Thumbnail
昨晚,媽媽打來說外婆得了小中風,人在醫院住院觀察,希望周末我能提早回家。 可是怎麼會? 外婆大概是我見過最健康的老年人之一,不僅皮膚淨白透亮、聲音相當宏亮、非常注重養身之道、飲食也相當乾淨。 所以怎麼會?
Thumbnail
喜歡旅遊的同時,照顧長輩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照顧86歲失能的老母親的女兒,帶著老母親走遍臺灣各地及離島的故事。通過這些經歷激發了作者的創作力,並且找到新的情感出口和潛能。故事裡充滿著對親情的感動和對旅行充滿期待的情感。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Thumbnail
公公仙逝後,和婆婆同住已一段時間。婆婆突然身體不適,住院期間引發了作者對婆婆的內疚感和成長。母親分享了她照顧外婆的經歷,讓作者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最後,作者透過照顧婆婆找到家人之間的連結和情感。 婆婆的疾病引發作者對心結的反省成長,思考家人之間的連結。
Thumbnail
「姊,媽在家昏倒了,你能抽空回家一趟嗎?」 佩珊一接到電話,馬上請假衝回新竹老家,到家後看到母親坐在沙發上,雖然臉色有些蒼白,但看起來已無大礙,才鬆了一口氣,連忙問起怎麼一回事? 原來,佩珊的父親幾年前檢查出癌症,雖然發現得還算早,經手術後已切除病灶,但因年紀大了,住個院回來元氣大傷。
Thumbnail
如果自己這一生過得還可以,工作穩定,身體健康,經濟也過得去,孩子長大各自發展,先生對家庭有責任感,一生不長不短,擁有這麼多,過得這麼舒適,如果對人群沒有一點付出,算不算愧對老天爺對我們的疼惜。 有一位老媽媽,住在北台灣濱海鄉鎮,五十歲那年從公家機關退休,從此投入公益二十五年。老媽媽每天開車為獨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Thumbnail
自從媽媽去年九月中風後,我們就知道會需要漫長的復健之路,當時討論著在中部和我一起住還是會南部她的主場生活,在南部一定需要一位外傭陪伴,不然我們很難放心,可是她仍執意不想請人照顧她,所以先來台中復健,等身體好一點之後就不用麻煩我們了! 在我家待了一個多月,復健至少十二次,針灸六次,目前仍舊需要輔具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