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生活指南|有一種移動,是在生活裡感受──專訪莊竣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收錄於實體刊物《移動生活指南》,作為全書第二單元「移動新態度」。
透過三位受訪者,三種移動方式,挖掘關於移動能創造的可能。

從彰化到埔里讀書四年。隨興的出走是日常,是探索,是生活,是旅行。只要一臺機車,一片無限延伸的道路,就是專屬於他自己的移動時空。
喜歡騎著野狼 125 四處探索的莊竣臣。 / 攝影:林玥彤

穿越山間雜草,在落葉、窄道與爬升緩降間遊走,是莊竣臣熟悉的日常。跟著他一起坐上機車,從暨南大學後山騎出學校,又騎進另一座山,沒有路牌指引,他卻能記得每一條路通往哪裡,還不忘回頭提醒要注意地面上的落葉。到達幾個能看見風景的高點時,他會停下車,像導覽員一樣分享著他的私房觀察。

他一直是那樣的人。

靜靜的,像是活在自己的時區裡一樣,有時或許是時差沒調過來,常引來身邊的人又急又氣的大小聲,他也總是靦腆的笑著,只是接受。

竣臣的纖細,與他對文字的敏銳是相通的。他是能感知的人,也是能寫的人,路途與生活中感受到的吉光片羽,都點滴落在他的文字裡。

他書寫,他生活,他感受當下。

當「不需要理由」成為一種可能

生長於鄰近臺中的彰化市,搭火車快則十多分鐘的路程,讓不少彰化學子都到臺中讀書,竣臣也不例外。升高中的那年,他開始到臺中補習,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獲得了一點餘韻。或許是靈魂裡本就住著無法安於穩定的因子,自由行動的空間,恰好成為釋放的機會,移動的範圍,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臺中。

而這一切,都來自於他有一顆能感受的心

親近自然,喜歡探索生活中事物的莊竣臣。 / 攝影:林玥彤

在臺中的舊市場尋找小吃,在市區的街道上漫無目的亂晃,對竣臣來說,一棟特別的屋宇,幾隻窩在草叢的貓,甚至繁葉鬱綠的樹木,都能是讓他駐足的風景。所有意外的微小發現,都牽引著他在這條路上繼續探索下去。

大學來到南投埔里,有了機車,他的活動範圍自然不會只侷限在小小的山城中。問起他在南投第一個去的地方是哪裡?「日月潭!搬完宿舍隔天就去了。」他幾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在和緩中帶著微微的情緒波動,儘管什麼都沒說,卻好像能從他的神情中,讀出他寄放在這些記憶中的專屬情感。

那些記憶,建構在三年多來悄然生成的習慣上。「平時我很喜歡瀏覽Google map的街景,存下有趣的地點,再找時間親身前往,也許是學校後山的小路,又或是遙遠山區中的部落。」每週留下至少一天的探險機會,是他跟自己的約定。也有些時候,他就僅僅只是跟著突如其來的情緒出發。

「放下所有的理性,將自己交給隨意的心志,雖然充滿不確定,但越是隨興,路途越是驚喜。」

珍貴,但不私藏

不論探險的次數再怎麼多,每一次的出發,都仍會在他腦海裡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象。

起初,他全然相信自己的記憶,僅僅只用感官保存沿路上的遇見。後來,隨著經驗越來越多,他才開始感受到記憶有時候會融化,「並非消失,而是像冰淇淋,交融成無法定義的味道,依然香濃,但這種混亂有時總令人焦躁。」於是,他開始透過拍照、儲存Google map座標,紀錄下這些路途上的片段,「讓自己能循著軌跡回到過去。」

大大小小的經驗堆疊,在他的生命裡建立一座專屬資料庫,每一個檔案夾,都裝載著無可取代的獨家記憶。

「大坪頂的風景很不錯。」「我很喜歡人和那裡的原住民部落,很簡單純粹。」「學校後山有一個很像廢棄的私人莊園。」談及熟悉路線和景點,他整個人都亮了起來,興奮地介紹著,還一面呢喃:「這種事情一定要分享的啊!」

在彰化、在臺中、在南投,他都有自己的私房路線,是經由無數次的探索,騎遍大大小小的路而來的。有時,他會在天未亮的清晨出發,騎著自己開發的路線繞一圈彰化,在熟悉的店買份早餐回去;有時則僅是在短短四小時的空堂時間,隨著興致騎上武嶺,再回到教室上課;也有很多時候,僅僅只是在學校後山,他就能發現別人不曾遇過的風景。

在南投埔里暨大校園裡的莊竣臣。 / 攝影:林玥彤

打開手機,他的地圖裡存有很多地標,有些是景觀臺,有些是山間的小宮廟,也有些是山中部落。一個個景點、一條條串連而起的道路,在他人看來或許無聊,卻全是他散落在各地的遇見,收藏著他一段段記憶。這些珍藏,他也從未吝嗇於分享給別人,反倒期待將這些美好傳遞出去。

看著他專注回想與訴說的樣子,好像也能跟著這些分享,置身於他一次次的移動過程裡,看見那片不斷延伸的風景和道路。

專屬自我的山林歷險

最喜歡的一次經驗,源於一個因煩惱而輾轉難眠的夜晚。在心緒紊亂的凌晨五點獨自醒來,便乾脆趁著天色微亮,坐上機車,一路騎到霧社,再沿著投83大安路往南,前往從未去過的武界部落。

進入深山,手機很快地在路途中徹底失去訊號,但沿路霧社水庫的風景覆蓋了內心的不安,「淡青的湖水飄著像絲綢的薄霧」,他這麼形容著,將近三十公里的路程,他隨著興致走走停停,除了感受山間溫度和溪流聲音,也騎進路過的原住民部落探索,把居民的溫柔都留在心中。

不過,出發的前幾日接連陰雨,路上充滿積水。靠近武界部落的幾個隧道裡,積水高至小腿的三分之一,混雜著泥沙,讓騎乘的難度越加增高。一路經過松林部落後,還遇上了道路施工改道,而必須騎上旁邊河床軟爛的沙洲,他小心地駕駛著,輪胎還不時打滑,「這大概是我騎車以來最特別的經驗了吧!」他說,「幸好順利通過了。」從他微微激動的神情裡,好像還能感受得到當時的驚險。

抵達武界以後,他放下機車,徒步穿越秘境,探訪拉拉米司、摩摩納爾兩個瀑布。

步行的緩慢速度讓感官全然打開,感受著因步行而產生的疲勞,也感受著涉水的涼意,「把自己全心全意地交給大山大河,任山間的風安撫微疼的靈魂。」

回程的路上,他享受著身與心的舒暢,才發覺一開始帶出門的煩惱,在未察覺的路途中,都已悄然消逝。

保有敬畏的心,才能走得更遠

儘管無意挑戰危險,騎車上路,永遠沒有百分之百的安全。回憶起第一次摔車的經驗,是大一那年,在日月潭玄光碼頭的大彎道上,「當天共發生四件事情,冥冥中每一件都像是警告,難以解釋。」

攝影:林玥彤

早上,朋友和他交換機車騎乘,卻在途中突然熄火,是過去從未發生過的情況。中午,在一條大直路上迴轉,差點被突然衝出的車撞上,「真的只差一點」,他補充,儘管逃過一劫,也受了不小的驚嚇。

晚上,載著朋友準備夜遊日月潭,還未正式出發,朋友的包包就在路上意外掉落,恰好被路過的車輾過,物品全遭壓毀。一整天的三件意外累積,已讓他感覺不太對勁,卻仍「鐵齒」前往日月潭。

「結果當天寒流來襲,半夜氣溫驟降,保暖衣物不夠,手抖到簡直無法騎車。」冷冽的氣溫下,身體逐漸不受控制,在經過玄光碼頭的大彎道時不慎摔車,當下感受到的並不是疼痛,而是寒冷和止不住的發抖。幸虧速度不快,沒有嚴重受傷。

「那次之後,我也比較相信看不見的事物,並保有一份敬畏的心意。」

既是過程,也是目的

「由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總可以在過程中尋回那些悄無聲息消失的事物。」

談起出發的目的,不禁好奇拉著他一次次坐上機車坐墊的,是遠方的美景,還是完成收藏地標的成就?這些或許都是,也都不是,因為比起目的,他更享受騎車的過程。大多時候,他喜歡獨自出發,跟隨著感受,以自己的速度和節奏前進,享受移動過程營造出的特殊時空。

「我總覺得蜿蜒的山路像首抑揚頓挫的詩,而沿途的風景是韻腳,補油門時排氣管間斷吞吐,彷若呢喃著文字,或許只有機車與山路明白彼此之間的對話,而我只是失語的凝視,不忍打擾。」若真要說有什麼目的,或許那片移動過程感受到的一切,就是他出發的理由。

攝影:林玥彤

會不會喜歡上的,其實是騎乘時的速度感?「不是的。」他並不否認速度感能帶來感官刺激,但在第一次的摔車經驗後,他也開始懂得敬畏速度。

前年,陪著他的夥伴從新款的機車換成老爸的野狼125,速度雖比不上新款機車,卻享有自由變換檔位、轉速的樂趣。「自從探索完大埔里大多有編號的山路後,我想深入學校附近沒有鋪裝、甚至地圖上搜尋不到的產業道路。這些道路都無法快速通行,只能以低檔位慢慢攀上,除了滿地的落葉須避免打滑,還要克服一旁山崖帶來的心裡壓力。但攻克完來到大路的分叉口,那種豁然開朗的歡喜和成就感,絕不亞於騎快車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感。」

旅行與生活交織而成的

當出發的次數多到無法計算,堆疊而成的探險經驗,好像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問起他如何定義這些移動,是一趟趟的旅行,還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想了許久,才緩緩理出自己對兩者的定義─旅行是有目的地、經過規畫的;而這些無法預期的出走,更像是生活的零碎。「不過,」他隨即補充:

「隨著探索的地域增廣、里程增加,我發現兩者之間的分野是曖昧的,旅行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說走就走的隨意卻在生活中才能擁有。」

其實,這樣的區分對竣臣來說並不重要,「旅行也沒有什麼制式的定義,有時換一條路回家,或在不曾停留的一隅駐足,不都是一種對於身外世界的重新感知嗎?」透過這些移動增廣生命經驗,又或者只是在過程中純粹地放鬆心靈,就已是這些出發最珍貴的意義了。

攝影、後製:林玥彤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說走就走」成為一種不分世代被高聲疾呼的口號,有時代表著青春的熱血瘋狂,有時表達著某種受到讚揚的態度。但竣臣從未這樣介紹過自己,他只是安安靜靜地,在他的生活中,純粹地喜歡著這樣隨心所欲的探索。

《移動生活指南》讀後回饋表單|點此填寫
本文收錄於《移動生活指南》,作者林玥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3會員
21內容數
努力不要忘記想要書寫的理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寫字的路上 的其他內容
高耀威,每月往返臺東與臺南,個性開放,擁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不受拘束,保持好奇,樂於嘗試,享受移動。 2019年初,高耀威在臺東長濱開了一間名為「書粥」的書店。在那之前,他已在臺南正興街「玩」了九年,到臺東開店的嘗試,並沒有讓他就此偋棄臺南的一切,而是開啟了兩地移居的新生活。每個月自駕往返臺
七年多來,帶著氣球手藝,曾在澳洲與臺灣街頭駐留,走過無數商演、教學與布置活動。移動是工作必須反覆經歷的過程,不好不壞,只需接納。 剛結束前一場活動,趕場而來的吳宛芝,一手拿著一大袋的表演配備,另一手提著高過腰間、體積龐大的氣球綿羊,快步走入百貨五樓的兒童會員區,安置好物品,隨即又不見人影。再次出現,
包含受訓,胡吉永在長榮航空工作已滿三年。移動對她來說,是在機上的工作狀態,是帶領她抵達不同的遠方的媒介,也更像是自然而然存在於生活的一部分。 搭上客運,從新竹到桃園,是空服員胡吉永開啟一趟飛行工作的必經路程。在全然寧靜的通勤路途上,她習慣放空,讓自己歸零,像是蓄積能量,準備面對接下來的工作。 提早抵
Amo,高雄人,曾在臺北生活,以「校園逛逛」粉絲專頁分享地方觀察。從移動回望生活,不僅照見自己的性格和狀態,也釐清自己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需求。 走出去,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翻開圖畫本,鮮豔的色彩,細膩的手繪筆觸勾勒出一間間小學輪廓,這是Amo的獨家旅行筆記。 這些紀錄,都從一趟探訪朋友的小旅行開始。 曾
偷偷告訴你,其實我並不特別喜歡移動。 但也不討厭啦。好吧,暈車還有人擠人的時候有點煩,我承認。可是不管喜不喜歡,我們都無法否認:它確確實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和日常裡。 你一定多少都有一些,穿梭在車陣中,或行走在流動人群裡的記憶。每天上學的路,下班的路,接送孩子的路,又或者因為任何原因,從一地遠赴另一
高耀威,每月往返臺東與臺南,個性開放,擁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不受拘束,保持好奇,樂於嘗試,享受移動。 2019年初,高耀威在臺東長濱開了一間名為「書粥」的書店。在那之前,他已在臺南正興街「玩」了九年,到臺東開店的嘗試,並沒有讓他就此偋棄臺南的一切,而是開啟了兩地移居的新生活。每個月自駕往返臺
七年多來,帶著氣球手藝,曾在澳洲與臺灣街頭駐留,走過無數商演、教學與布置活動。移動是工作必須反覆經歷的過程,不好不壞,只需接納。 剛結束前一場活動,趕場而來的吳宛芝,一手拿著一大袋的表演配備,另一手提著高過腰間、體積龐大的氣球綿羊,快步走入百貨五樓的兒童會員區,安置好物品,隨即又不見人影。再次出現,
包含受訓,胡吉永在長榮航空工作已滿三年。移動對她來說,是在機上的工作狀態,是帶領她抵達不同的遠方的媒介,也更像是自然而然存在於生活的一部分。 搭上客運,從新竹到桃園,是空服員胡吉永開啟一趟飛行工作的必經路程。在全然寧靜的通勤路途上,她習慣放空,讓自己歸零,像是蓄積能量,準備面對接下來的工作。 提早抵
Amo,高雄人,曾在臺北生活,以「校園逛逛」粉絲專頁分享地方觀察。從移動回望生活,不僅照見自己的性格和狀態,也釐清自己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需求。 走出去,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翻開圖畫本,鮮豔的色彩,細膩的手繪筆觸勾勒出一間間小學輪廓,這是Amo的獨家旅行筆記。 這些紀錄,都從一趟探訪朋友的小旅行開始。 曾
偷偷告訴你,其實我並不特別喜歡移動。 但也不討厭啦。好吧,暈車還有人擠人的時候有點煩,我承認。可是不管喜不喜歡,我們都無法否認:它確確實實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和日常裡。 你一定多少都有一些,穿梭在車陣中,或行走在流動人群裡的記憶。每天上學的路,下班的路,接送孩子的路,又或者因為任何原因,從一地遠赴另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走在夢想的路上】在分享謝哲青透過旅行中的體驗與成長,分享了對於夢想、人生的感悟和反思。書中充滿了對於未知的探索及對於生活的深度思考。
Thumbnail
140公里的旅程 大學時期,暑假時曾 懶得寄摩托車,選擇自己從台南騎回彰化,大部分路線都騎 台17縣,途經沿海的鄉鎮,很明顯的感受到城鄉沒落的模樣。 但我卻又愛上那荒涼的氛圍,長時間在公路上馳騁的自由,後來上癮了,每個寒暑假都會騎車回家、和回學校,就這樣從第一次迷路加上手機導航導到沒電.....
學生時期,當時我就讀苗栗造橋某間大學,住宿在外校的租房。 身為來外縣到這就讀的我,每天真的都覺得這邊好山好水好無聊,晚上閒閒沒事都會騎到頭份或竹南市區尋找宵夜美食,畢竟本人我有吃宵夜的陋習。 學校正逢暑假期間,整個大校區就是一座死城,暗摸摸的,伸手可以看不到五指的程度,我沒有回家而是在這選擇工作
Thumbnail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青鳥書店中山店。上次是開車上來的,這次則是從火車站,慢慢地走上山來當作散步。一方面可以運動,一方面也可以欣賞沿途的風景。 從火車站走到青鳥書店,從登山的小巷子走上山,沿途會經過許多小巷弄。這些巷弄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住家。雖然沒有經過特別的整理,但也別有一番風味。其實山並不高,走個1
Thumbnail
在一次家庭聚餐酒足飯飽之際,我的鄰居 S 提起他在台灣的童年過往,談到他爸爸每年夏天都要騎摩托車帶著他,父子兩人環島流浪一個月,帶著極為簡單的衣物(就是多帶一套衣物換洗),風吹日曬雨淋呼嘯在環島的馬路上(完全是字面上的意思,非形容詞),暢快地不得了。 我問他:「這樣的旅程需要做什麼準備? 」「準備
Thumbnail
比起賽車時的緊湊、上下班通勤時的忙碌與一成不變的生活,對照生活在台灣的角色群,當懶蟲自己四處移動也是在四處取景。 獻給大家我在漫畫創作中途取得一些可以搭配劇情的照片,希望這些美景或生活景象能讓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放緩腳步、心情愉快。
Thumbnail
我開始遠距工作的時間是 2021 年 10 月,機緣巧合當時也是我接觸衝浪的起點。這就是為什麼後來的遊牧日子總離不開海邊。 故事要從台北說起。 身為彰化人的我,自上大學開始在台北待了快十年:大學四年、工作六年。 對我而言,待十年的變化就是從一開始很興奮的探索它的一切,到後來在台北最大的娛樂是「
Thumbnail
遠望回家的路是那麼的遙遠,眺目看遠山,禁不住又想起令人思念的陽明山,那人生的起伏真是讓人難以掌握,總是時間一到,又有新的轉變,只是捨不得離開伙食團啊!未來如何呢?無語問蒼天!這一天的假期,那也不能去,只是獨自走在台中街道,看到人來人往多自由,何時才能像他們一樣呢?   來到台中車站,猶記得初次到
我是從五下轉來西門國小的,其實有很多同學很熱情的提問題,但是因為我是轉學生所以我很多地方都不懂所以老師介紹了一位同學說:如果有不懂的事情可以問,這位同學正式莊詠涵,後來我提出許多問題,他都非常有耐心的和我講解,在我不知不覺的時侯就和他聊起來了聊得過程中,我發現我和他的興趣還蠻像的都很喜歡畫畫、看書也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走在夢想的路上】在分享謝哲青透過旅行中的體驗與成長,分享了對於夢想、人生的感悟和反思。書中充滿了對於未知的探索及對於生活的深度思考。
Thumbnail
140公里的旅程 大學時期,暑假時曾 懶得寄摩托車,選擇自己從台南騎回彰化,大部分路線都騎 台17縣,途經沿海的鄉鎮,很明顯的感受到城鄉沒落的模樣。 但我卻又愛上那荒涼的氛圍,長時間在公路上馳騁的自由,後來上癮了,每個寒暑假都會騎車回家、和回學校,就這樣從第一次迷路加上手機導航導到沒電.....
學生時期,當時我就讀苗栗造橋某間大學,住宿在外校的租房。 身為來外縣到這就讀的我,每天真的都覺得這邊好山好水好無聊,晚上閒閒沒事都會騎到頭份或竹南市區尋找宵夜美食,畢竟本人我有吃宵夜的陋習。 學校正逢暑假期間,整個大校區就是一座死城,暗摸摸的,伸手可以看不到五指的程度,我沒有回家而是在這選擇工作
Thumbnail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青鳥書店中山店。上次是開車上來的,這次則是從火車站,慢慢地走上山來當作散步。一方面可以運動,一方面也可以欣賞沿途的風景。 從火車站走到青鳥書店,從登山的小巷子走上山,沿途會經過許多小巷弄。這些巷弄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住家。雖然沒有經過特別的整理,但也別有一番風味。其實山並不高,走個1
Thumbnail
在一次家庭聚餐酒足飯飽之際,我的鄰居 S 提起他在台灣的童年過往,談到他爸爸每年夏天都要騎摩托車帶著他,父子兩人環島流浪一個月,帶著極為簡單的衣物(就是多帶一套衣物換洗),風吹日曬雨淋呼嘯在環島的馬路上(完全是字面上的意思,非形容詞),暢快地不得了。 我問他:「這樣的旅程需要做什麼準備? 」「準備
Thumbnail
比起賽車時的緊湊、上下班通勤時的忙碌與一成不變的生活,對照生活在台灣的角色群,當懶蟲自己四處移動也是在四處取景。 獻給大家我在漫畫創作中途取得一些可以搭配劇情的照片,希望這些美景或生活景象能讓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放緩腳步、心情愉快。
Thumbnail
我開始遠距工作的時間是 2021 年 10 月,機緣巧合當時也是我接觸衝浪的起點。這就是為什麼後來的遊牧日子總離不開海邊。 故事要從台北說起。 身為彰化人的我,自上大學開始在台北待了快十年:大學四年、工作六年。 對我而言,待十年的變化就是從一開始很興奮的探索它的一切,到後來在台北最大的娛樂是「
Thumbnail
遠望回家的路是那麼的遙遠,眺目看遠山,禁不住又想起令人思念的陽明山,那人生的起伏真是讓人難以掌握,總是時間一到,又有新的轉變,只是捨不得離開伙食團啊!未來如何呢?無語問蒼天!這一天的假期,那也不能去,只是獨自走在台中街道,看到人來人往多自由,何時才能像他們一樣呢?   來到台中車站,猶記得初次到
我是從五下轉來西門國小的,其實有很多同學很熱情的提問題,但是因為我是轉學生所以我很多地方都不懂所以老師介紹了一位同學說:如果有不懂的事情可以問,這位同學正式莊詠涵,後來我提出許多問題,他都非常有耐心的和我講解,在我不知不覺的時侯就和他聊起來了聊得過程中,我發現我和他的興趣還蠻像的都很喜歡畫畫、看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