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生活指南|拾遺:一些未完的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移動生活指南》是一本關注生活的獨立刊物,於2023年6月完成紙本出刊。
本文為全刊後記,在讀完之後,與你聊聊關於這期刊物企劃,那些我沒能說完的細語。

我沒騙你,我其實真的不是個喜歡移動的人。

作為一個性格保守,享受穩定,甚至對旅行沒有嚮往的無聊女子,我既沒有吉永和阿弱喜歡挑戰的性格,也不像耀威能不斷為生活畫下句號,捨去負擔。訪談撰稿的過程裡,反覆從受訪者身上照見我所缺乏的那一塊,卻也因此為我打開了另一種,在我匱乏的生命經驗裡,不曾有過的生活想像。

這些收穫,都是原先沒能預期到的。

刊物製作後期,因為實習的關係,我竟開啟了每週通勤臺北埔里的生活,三個多小時的客運,每週兩趟。窮學生在臺北苦無落腳地,所幸朋友收留,代價是近一小時的通勤路程,每日往返大同、淡水兩地。

很意外的,不小心從一個不太移動的人,成為一個在生活裡擺盪的人。

那些日子,我在尖峰時段的擁擠捷運,和早晨夜晚的晃蕩客運上,游移在流動的人群和車陣中。有時候,靈魂會抽離,像是旁觀者,靜靜地看著那個身處在繁忙世界裡奔走晃蕩的自己。那是一種近似真空的狀態,有時我會沉浸在裡頭,全然放空;也有時候,我會想起走進這本刊物的七位受訪者。

儘管我和他們是那樣地截然不同。

訪談是流動的,不論事先瞭解多少人物背景,預設他們適合談論的主題面向,他們永遠都還是會帶著我,走向意料之外的地方。對保守性格的我而言,這過程既有點痛苦,卻又充滿驚喜(痛並快樂,大抵是做內容最迷人的地方了)。

有趣的是,他們相異的生命經驗,兜兜轉轉,總會在意外之處串連起來。比如吉永和阿弱都因為移動看得更多,照見自己的渺小;比如耀威和Manman都懷抱著開放的變動性格,四海為家,不被地域牽制;比如宛芝和Amo都因為移動接觸到過往經驗不會碰到的東西,提供原有生命新的刺激;又比如竣臣和耀威都享受移動創造出的特殊時空,近似我的真空感受。

移動究竟為何物?我們究竟該如何定義移動?我沒有標準解答,但我好像在這趟旅程當中,從七位受訪者和自己交疊的生活經驗裡,緩緩獲得了一些什麼。

那究竟是什麼?我大概永遠說不清楚。它既細微、難以言喻,又專屬於個人。但我知道,我不必說,你也會有你的答案。

/

作為一本獨立小刊物,很清楚自己永遠還有太多缺乏,太多沒能觸及的層面。移動可以談的東西很多,也可以很少,不敢說這是一本實質上的指南,我知道自己永遠沒有資格評斷任何人對移動的想法,更不能「指引」你該要如何看待這件事。我能做的,僅僅只是挖掘不同人的生活狀態與想法,並將它們如實呈現出來而已。

因為這樣,更謝謝你願意打開這本刊物,讀到了這裡。

若在這裡面有任何一個段落,一句話,一張照片,能給你一點點不一樣的火花和想法,我想,那就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移動生活指南》讀後回饋表單|點此填寫

本文收錄於《移動生活指南》,作者林玥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3會員
21內容數
努力不要忘記想要書寫的理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寫字的路上 的其他內容
Manman,香港人,中學曾休學遠赴雲南旅行,意外來臺,在埔里讀書邁入第五年。香港,臺灣,在她心裡各有意義,各有眷戀,僅止於此,沒有牽絆。 逃學少女的旅行 十四歲開始到麥當勞打工,十九歲搬出來自己住,或許是骨子裡存有的一股叛逆,在外獨立生活的那一年,她常常不去上學。「可能是還有點叛逆吧,雖然老師有打
一場環島旅行,從22歲走到23歲,她用緩慢的徒步,感受路程中發生的一切跌宕起伏,沿途溫暖的碰撞,都是她透過移動創造的獨特經歷。 2020年10月,從嘉義出發北上,剛從大學畢業的阿弱踏上了徒步環島的旅程。擔心只有徒步太無聊,她策畫了「二二計畫」─沿路訪問路人二十二歲的生命故事。帶上這個想法,阿弱用徒步
從彰化到埔里讀書四年。隨興的出走是日常,是探索,是生活,是旅行。只要一臺機車,一片無限延伸的道路,就是專屬於他自己的移動時空。 穿越山間雜草,在落葉、窄道與爬升緩降間遊走,是莊竣臣熟悉的日常。跟著他一起坐上機車,從暨南大學後山騎出學校,又騎進另一座山,沒有路牌指引,他卻能記得每一條路通往哪裡,還不忘
高耀威,每月往返臺東與臺南,個性開放,擁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不受拘束,保持好奇,樂於嘗試,享受移動。 2019年初,高耀威在臺東長濱開了一間名為「書粥」的書店。在那之前,他已在臺南正興街「玩」了九年,到臺東開店的嘗試,並沒有讓他就此偋棄臺南的一切,而是開啟了兩地移居的新生活。每個月自駕往返臺
七年多來,帶著氣球手藝,曾在澳洲與臺灣街頭駐留,走過無數商演、教學與布置活動。移動是工作必須反覆經歷的過程,不好不壞,只需接納。 剛結束前一場活動,趕場而來的吳宛芝,一手拿著一大袋的表演配備,另一手提著高過腰間、體積龐大的氣球綿羊,快步走入百貨五樓的兒童會員區,安置好物品,隨即又不見人影。再次出現,
包含受訓,胡吉永在長榮航空工作已滿三年。移動對她來說,是在機上的工作狀態,是帶領她抵達不同的遠方的媒介,也更像是自然而然存在於生活的一部分。 搭上客運,從新竹到桃園,是空服員胡吉永開啟一趟飛行工作的必經路程。在全然寧靜的通勤路途上,她習慣放空,讓自己歸零,像是蓄積能量,準備面對接下來的工作。 提早抵
Manman,香港人,中學曾休學遠赴雲南旅行,意外來臺,在埔里讀書邁入第五年。香港,臺灣,在她心裡各有意義,各有眷戀,僅止於此,沒有牽絆。 逃學少女的旅行 十四歲開始到麥當勞打工,十九歲搬出來自己住,或許是骨子裡存有的一股叛逆,在外獨立生活的那一年,她常常不去上學。「可能是還有點叛逆吧,雖然老師有打
一場環島旅行,從22歲走到23歲,她用緩慢的徒步,感受路程中發生的一切跌宕起伏,沿途溫暖的碰撞,都是她透過移動創造的獨特經歷。 2020年10月,從嘉義出發北上,剛從大學畢業的阿弱踏上了徒步環島的旅程。擔心只有徒步太無聊,她策畫了「二二計畫」─沿路訪問路人二十二歲的生命故事。帶上這個想法,阿弱用徒步
從彰化到埔里讀書四年。隨興的出走是日常,是探索,是生活,是旅行。只要一臺機車,一片無限延伸的道路,就是專屬於他自己的移動時空。 穿越山間雜草,在落葉、窄道與爬升緩降間遊走,是莊竣臣熟悉的日常。跟著他一起坐上機車,從暨南大學後山騎出學校,又騎進另一座山,沒有路牌指引,他卻能記得每一條路通往哪裡,還不忘
高耀威,每月往返臺東與臺南,個性開放,擁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不受拘束,保持好奇,樂於嘗試,享受移動。 2019年初,高耀威在臺東長濱開了一間名為「書粥」的書店。在那之前,他已在臺南正興街「玩」了九年,到臺東開店的嘗試,並沒有讓他就此偋棄臺南的一切,而是開啟了兩地移居的新生活。每個月自駕往返臺
七年多來,帶著氣球手藝,曾在澳洲與臺灣街頭駐留,走過無數商演、教學與布置活動。移動是工作必須反覆經歷的過程,不好不壞,只需接納。 剛結束前一場活動,趕場而來的吳宛芝,一手拿著一大袋的表演配備,另一手提著高過腰間、體積龐大的氣球綿羊,快步走入百貨五樓的兒童會員區,安置好物品,隨即又不見人影。再次出現,
包含受訓,胡吉永在長榮航空工作已滿三年。移動對她來說,是在機上的工作狀態,是帶領她抵達不同的遠方的媒介,也更像是自然而然存在於生活的一部分。 搭上客運,從新竹到桃園,是空服員胡吉永開啟一趟飛行工作的必經路程。在全然寧靜的通勤路途上,她習慣放空,讓自己歸零,像是蓄積能量,準備面對接下來的工作。 提早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練習自己去旅行聽起來好像是一件事,但其實裡面可以拆分出好多東西喔~ 好啦,我想這是獨旅的最後一篇文章了,這趟旅程老實說到現在我都沒什麼實感,彷彿從來沒去過?就像去的人不是我一樣。 想自己去旅行有很多出發點、想出發的原因,但當我到東京後發覺一切都與我的想像不同,一個人吃飯不難、一個人逛街不難、獨自
Thumbnail
「旅行,是後天混血的過程。」 這是我很喜歡的作家李欣頻曾說過的話。 旅行,對我來說,並不是走馬看花或者忙著跑景點的「活動」。 旅行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同的生活型態,除了能讓我長出與世界連結的觸角,也是一個探索自我的過程。 旅行讓你挖掘更多自己 當把自己丟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彷彿「我」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有人問我,我是一個喜歡一個人旅行的人嗎? 我說是的,但那時我還回答不出為什麼喜歡一個人旅行。直到有一次在日本搭著搖搖晃晃的電車,在那個當下,周圍沒有人說中文,車廂內沒有跑馬燈,我必須自己聽車內的日語廣播,才知道當下到了哪一站。那時,我忽然明白了,我愛的是一個人旅行的清醒感。 自由,是一種清醒
Thumbnail
旅行對我而言,是把自己置放到另一個不屬於現實生活的空間,用力打開感官去體驗未知帶給我的各式饗宴。 我向來不對旅行抱有特定的期待,也很少做太多的計畫,為的只是讓自己在出發的時候保持思緒的澄澈,以一種不帶偏見的姿態去親身感受。 也因為向來以平常心去面對旅行這件事,所以我很少在旅行中感到失
Thumbnail
我不時渴望出走,即使每次和陌生人交談前,仍有些膽怯和戒備;翻山越嶺前,仍會擔心體力不支;浸泡大海和溪流時,仍會害怕暗流滑石。我深知我是個如此膽小,卻又對一切充滿好奇的人,為了滿足不安跳動的靈魂,還是輕啟家門,勇敢前行吧!
Thumbnail
以前的人常說一個人的驛馬星重就喜歡四處亂跑尋奇,沒有一刻靜下來 。雖然我的驛馬星不重,但是好奇心重,心不能安份,一有機會就想往外跑,看看別人在做什麼。長大之後,做了文字工作者,經常缺題材,所以旅行是很大的養份,四處觀察異國風情,題材就會俯拾即是。疫情之後暫停旅行,本以為江郎才盡,正好相反。 我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練習自己去旅行聽起來好像是一件事,但其實裡面可以拆分出好多東西喔~ 好啦,我想這是獨旅的最後一篇文章了,這趟旅程老實說到現在我都沒什麼實感,彷彿從來沒去過?就像去的人不是我一樣。 想自己去旅行有很多出發點、想出發的原因,但當我到東京後發覺一切都與我的想像不同,一個人吃飯不難、一個人逛街不難、獨自
Thumbnail
「旅行,是後天混血的過程。」 這是我很喜歡的作家李欣頻曾說過的話。 旅行,對我來說,並不是走馬看花或者忙著跑景點的「活動」。 旅行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同的生活型態,除了能讓我長出與世界連結的觸角,也是一個探索自我的過程。 旅行讓你挖掘更多自己 當把自己丟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彷彿「我」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Thumbnail
有人問我,我是一個喜歡一個人旅行的人嗎? 我說是的,但那時我還回答不出為什麼喜歡一個人旅行。直到有一次在日本搭著搖搖晃晃的電車,在那個當下,周圍沒有人說中文,車廂內沒有跑馬燈,我必須自己聽車內的日語廣播,才知道當下到了哪一站。那時,我忽然明白了,我愛的是一個人旅行的清醒感。 自由,是一種清醒
Thumbnail
旅行對我而言,是把自己置放到另一個不屬於現實生活的空間,用力打開感官去體驗未知帶給我的各式饗宴。 我向來不對旅行抱有特定的期待,也很少做太多的計畫,為的只是讓自己在出發的時候保持思緒的澄澈,以一種不帶偏見的姿態去親身感受。 也因為向來以平常心去面對旅行這件事,所以我很少在旅行中感到失
Thumbnail
我不時渴望出走,即使每次和陌生人交談前,仍有些膽怯和戒備;翻山越嶺前,仍會擔心體力不支;浸泡大海和溪流時,仍會害怕暗流滑石。我深知我是個如此膽小,卻又對一切充滿好奇的人,為了滿足不安跳動的靈魂,還是輕啟家門,勇敢前行吧!
Thumbnail
以前的人常說一個人的驛馬星重就喜歡四處亂跑尋奇,沒有一刻靜下來 。雖然我的驛馬星不重,但是好奇心重,心不能安份,一有機會就想往外跑,看看別人在做什麼。長大之後,做了文字工作者,經常缺題材,所以旅行是很大的養份,四處觀察異國風情,題材就會俯拾即是。疫情之後暫停旅行,本以為江郎才盡,正好相反。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