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生活指南》是一本關注生活的獨立刊物,於2023年6月完成紙本出刊。
本文為全刊後記,在讀完之後,與你聊聊關於這期刊物企劃,那些我沒能說完的細語。
我沒騙你,我其實真的不是個喜歡移動的人。
作為一個性格保守,享受穩定,甚至對旅行沒有嚮往的無聊女子,我既沒有吉永和阿弱喜歡挑戰的性格,也不像耀威能不斷為生活畫下句號,捨去負擔。訪談撰稿的過程裡,反覆從受訪者身上照見我所缺乏的那一塊,卻也因此為我打開了另一種,在我匱乏的生命經驗裡,不曾有過的生活想像。
這些收穫,都是原先沒能預期到的。
刊物製作後期,因為實習的關係,我竟開啟了每週通勤臺北埔里的生活,三個多小時的客運,每週兩趟。窮學生在臺北苦無落腳地,所幸朋友收留,代價是近一小時的通勤路程,每日往返大同、淡水兩地。
那些日子,我在尖峰時段的擁擠捷運,和早晨夜晚的晃蕩客運上,游移在流動的人群和車陣中。有時候,靈魂會抽離,像是旁觀者,靜靜地看著那個身處在繁忙世界裡奔走晃蕩的自己。那是一種近似真空的狀態,有時我會沉浸在裡頭,全然放空;也有時候,我會想起走進這本刊物的七位受訪者。
儘管我和他們是那樣地截然不同。
訪談是流動的,不論事先瞭解多少人物背景,預設他們適合談論的主題面向,他們永遠都還是會帶著我,走向意料之外的地方。對保守性格的我而言,這過程既有點痛苦,卻又充滿驚喜(痛並快樂,大抵是做內容最迷人的地方了)。
有趣的是,他們相異的生命經驗,兜兜轉轉,總會在意外之處串連起來。比如吉永和阿弱都因為移動看得更多,照見自己的渺小;比如耀威和Manman都懷抱著開放的變動性格,四海為家,不被地域牽制;比如宛芝和Amo都因為移動接觸到過往經驗不會碰到的東西,提供原有生命新的刺激;又比如竣臣和耀威都享受移動創造出的特殊時空,近似我的真空感受。
那究竟是什麼?我大概永遠說不清楚。它既細微、難以言喻,又專屬於個人。但我知道,我不必說,你也會有你的答案。
/
作為一本獨立小刊物,很清楚自己永遠還有太多缺乏,太多沒能觸及的層面。移動可以談的東西很多,也可以很少,不敢說這是一本實質上的指南,我知道自己永遠沒有資格評斷任何人對移動的想法,更不能「指引」你該要如何看待這件事。我能做的,僅僅只是挖掘不同人的生活狀態與想法,並將它們如實呈現出來而已。
因為這樣,更謝謝你願意打開這本刊物,讀到了這裡。
若在這裡面有任何一個段落,一句話,一張照片,能給你一點點不一樣的火花和想法,我想,那就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