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生活指南|沒有地方認同,也沒關係──專訪Manman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文收錄於實體刊物《移動生活指南》,作為全書末章,最後一篇專訪。
在移動之後,透過Manman的生命經歷,重新思考:人可以如何梳理對地方的情感連結?

Manman,香港人,中學曾休學遠赴雲南旅行,意外來臺,在埔里讀書邁入第五年。香港,臺灣,在她心裡各有意義,各有眷戀,僅止於此,沒有牽絆。
旅途中留下的拍立得。 / 圖片提供:Manman

逃學少女的旅行

十四歲開始到麥當勞打工,十九歲搬出來自己住,或許是骨子裡存有的一股叛逆,在外獨立生活的那一年,她常常不去上學。「可能是還有點叛逆吧,雖然老師有打電話,但我就不想去,好累哦。」

那年,她中學五年級,想一個人休學去旅行。

沒有戲劇化的原因,不是想當然耳的青春期煩惱─課業壓力、感情受挫,或是和同儕師長處不好─,而是一種,難以形容的身心壓力。「我不想要只做那種,每天上學、放學,去工作的事情。」

那個躁動不安的少女,在理所當然的規律生活中卡住了,她很清楚,自己需要離開。

外人看來或許無法理解,也或許看起來沒什麼,現在回顧,她自己也說:「可能心智也還沒成熟吧。」但是對當時的她而言,身體和心靈都在原有的生活裡達到了臨界值,極需按下暫停鍵。

決定了,就沒有人攔得住她。父母雖然勸她先完成學業,卻還是替她買了火車票,終歸仍有著一份柔軟,承載著細膩的關愛,面對這些,她知道自己很幸運,一直在心裡懷抱著感謝。

休學,存錢準備旅費,啟程。

獨自出發去旅行的Manman。 / 圖片提供:Manman

出發那天,恰好是離家在外住滿一年的日子。一個月的旅行,帶上旅費,坐上火車,她只有想好大致的路線─從香港出發,經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最後抵達西藏。沒有訂任何住宿床位,也沒有預設每一站停留的時間,純粹地享受過程。

當時的她沒想到,她會在麗江的青年旅館遇上一隻大狗狗,就此駐足,最後一直沒能進入西藏。青旅的旁邊有一間咖啡廳,想出去旅行的老闆,恰好在找人來幫忙顧店,曾考過咖啡師證照的她一眼就被看上,就此開啟了後續的緣分。

一個月過得很快,旅費耗盡,總要回到香港。她沒忘記麗江那間有著大狗狗的青旅,也沒忘記咖啡廳老闆的換宿邀約。

「在香港,有點像是『生存』的感覺,我想深度休息,待在另一個地方『生活』看看。」

於是她退租在香港的房子,再一次遠赴麗江。這次,她待上一整年,藉由打工換宿,真正在另一地生活。

逃學少女的第一趟旅行,沿途有著太多遇見,在漫長的火車上,在各個城鎮裡,美好的記憶散落在各地,一直收藏在她心裡。而第二趟閒適的換宿生活,則讓她意識到:在香港緊迫的生活步調下,就算一定會受到影響,也要學會自己放慢腳步。

加滿油,重新生活。

在麗江的青旅遇見的大狗狗。/ 圖片提供:Manman

轉折

結束一年的換宿生活,回到香港,復學,找工作,開始半工半讀。

完成中學學業,儘管持續升學並沒有在人生規畫內,她還是報考了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為階段性的努力作結。既然考了,就順帶填了志願,本來沒有抱太多期望,甚至連放榜都沒有關注,直到港澳會的電話打來,她才知道自己錄取了臺灣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以下簡稱暨大)。

誤打誤撞,一個月內準備簽證、護照,來到臺灣。這一待,就是五年。

來臺的第一天,跟著港澳會一路辦理程序,抵達暨大的時候已經天黑。校內沒有太多路燈,那晚還下著雨,伸手不見五指的山上,一向大膽的女孩也嚇了一跳,「那時候只覺得,傻眼,這是什麼地方?」位在全臺正中心的埔里小鎮山上,這間連臺灣人都未必來過的學校,是她與臺灣的初相識。

那時的她沒想到的是,生活久了,她將喜歡上這裡。

喜歡這裡的慢步調,享受搭車時一個人安靜的時間,這座小鎮,為她開啟了與香港截然不同的生活。

嗨嗨臺灣,我的第二人生

從一地到另一地,透過物理移動,外力的強制轉換,讓人暫離原地的環境和框架,像是創造了新的身分,打開另一種生活的想像。

對她而言,埔里有著這樣的力量。

香港的步調緊湊,物價高,居住坪數小;埔里是山中的慢活小鎮,一切全然相反。她在香港的家空間不足,儘管對園藝和手工皂懷抱熱忱,也一直沒能實現。來到臺灣,像是開啟了新的世界,她在租屋種滿整個陽臺的植物,每天悉心照顧,看著它們成長;壓力大的時候就攪皂,開發不同配方和氣味,一袋袋分享給親友,只送不賣,她樂在其中。

來到臺灣,依然留有過去在香港生活、到麗江旅行的照片。/ 圖片提供:Manman

如果未來回到香港,這些興趣還能繼續嗎?她想了想,回答「可能未必」。除了原來客觀條件上的限制,身分的轉變也摻雜其中,「如果回去香港,也會有另外的事情要去專注吧,不會像讀大學這般輕鬆和空閒。」居住空間,學生身分,像是一種恰如其分的組合,拼湊成專屬於她的臺灣記憶。

不過這些都不確定啦,她說,只是憑藉著一種細微的感覺猜測,反覆說了好幾次「感覺」,感覺從何而來?她自己也難以用言語形容,或許是居住過兩地的情感記憶,也或許是一種無形刻下的既定印象。

臺灣,香港,物理上的距離,區隔出全然不同的生活樣態。

對她來說,香港是生長之地,臺灣則像第二人生。兩種生活,兩個自己的面向,無關好壞,相輔相成,都長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零落差的適應力

認真回想,才發現暨大是她第一間完整讀到畢業的學校。幼稚園一間換一間,小學讀寄宿學校,初中頻頻轉學,高中則是休學旅行後再復學。來到臺灣以前,在每個環境待的時間都很短,就算認識了很棒的人,建立很好的圈子,也僅是沿途的一站。

卻因此在無形間,為她內建了極強的適應力。

「小學的時候住學校,一直很不理解,為什麼大家上學都會哭?不是週末就回家了嗎?長大以後才知道,其實那時候真的還很小。」獨立生活像是一種理所當然,當其他小朋友都還在面臨分離焦慮,她卻早已習慣進入任何環境,陌生或熟悉,她都能很快地適應,融入。

到哪裡都能自然且快速融入的Manman。 / 圖片提供:Manman

在香港,她喜歡走路,香港的步調很快,她也不自覺走得很快,儘管香港的交通很方便,她還是常常會捨棄搭車,享受走路的時間,走多了,也不覺得累。

來到埔里幾個月,她卻走得比臺灣人還要慢,過去對走路的迷戀,竟也無聲消逝,像是被切換了模式一樣,臺灣模式裡的Manman,連校內宿舍走到人文學院的短短路程,都很容易覺得累,不想走。

怎麼會差這麼多?她自己也弄不清楚,「有點像這裡的風氣吧,埔里給我的感覺,好像比較少用走路的方式,但這些影響真的滿無形的,我自己都想不通為什麼。」

順應城市氛圍改變節奏,彷彿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無須刻意,就能像水一樣柔軟而自適,隨著地方變換自己的形狀,每一個都是她,都是自己喜歡的樣子。

因為這樣,不論是旅行還是到異地生活,各地的文化差異,都從未造成困擾。問起她在臺灣有沒有什麼文化衝突?她想了好久,勉強說了語言、交通和食物,卻怎麼講都好像無傷大雅。像是交通,香港繁榮,隨時出門就能搭到車,埔里半小時才一班的公車,自然形成強烈對比,「可是即便我不會騎車也不會開車,這裡依舊讓我感到舒服,不會因此特別困擾。」

開放的態度,成為一種不設限,面對未知而還沒探索的各地,她保持期待,「也滿想知道自己去到那些地方,會變成什麼樣子。」

沒有地方認同,也沒關係

異鄉人,流浪者,漂泊不定。當大家都在談地方認同的時候,不固定歸屬一地的人,似乎就和上述的詞彙一樣,給人一種負面的,自我懷疑的感受。可是在Manman的身上,卻呈現出另一種新的可能。

不受地域牽絆的Manman。 / 圖片提供:Manman

「對沒錯,就是不屬於任何一地的感覺,講得很精準。」肯定的語氣,沒有一絲哀怨或迷惘。一直以來,在各地都能處得很好,讓她很少對一個地方有太深刻的羈絆,儘管是生活五年、有歸屬感的埔里,都不會讓她覺得「非要這裡不可」。

不屬於任何一地,僅是一種狀態的形容。在她的生活裡,這樣的狀態沒有不好,也不會因此覺得孤獨無依,反而是一種無限可能。

「我始終覺得,路是自己要走的。」

過去也不乏有人問過她,畢業以後要留在臺灣嗎?不會放不下遠在香港的家人朋友嗎?面對這類提問,她總是有些困惑,想不通為什麼人會因為「放不下」,而捨去選擇的可能性。「我可能會不捨,但也不會因此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想要的生活。」

「就算離開香港,還是可以跟那裡保持聯繫啊。」連結仍然存在,但不成為牽絆,面對未來,去哪裡都可以,她能夠更純粹地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非得要對地方有情感認同嗎?Manman的存在像是一個對生活的叩問,其實也無非就是一種選擇。有些人需要,也有些人可以摒棄這份執著。

不是無所適從的漂蕩,也不是偽裝豁然,而是真心以輕鬆開放的姿態,純粹找尋舒服的生活方式。

《移動生活指南》讀後回饋表單|點此填寫

本文收錄於《移動生活指南》,作者林玥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3會員
21內容數
努力不要忘記想要書寫的理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寫字的路上 的其他內容
一場環島旅行,從22歲走到23歲,她用緩慢的徒步,感受路程中發生的一切跌宕起伏,沿途溫暖的碰撞,都是她透過移動創造的獨特經歷。 2020年10月,從嘉義出發北上,剛從大學畢業的阿弱踏上了徒步環島的旅程。擔心只有徒步太無聊,她策畫了「二二計畫」─沿路訪問路人二十二歲的生命故事。帶上這個想法,阿弱用徒步
從彰化到埔里讀書四年。隨興的出走是日常,是探索,是生活,是旅行。只要一臺機車,一片無限延伸的道路,就是專屬於他自己的移動時空。 穿越山間雜草,在落葉、窄道與爬升緩降間遊走,是莊竣臣熟悉的日常。跟著他一起坐上機車,從暨南大學後山騎出學校,又騎進另一座山,沒有路牌指引,他卻能記得每一條路通往哪裡,還不忘
高耀威,每月往返臺東與臺南,個性開放,擁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不受拘束,保持好奇,樂於嘗試,享受移動。 2019年初,高耀威在臺東長濱開了一間名為「書粥」的書店。在那之前,他已在臺南正興街「玩」了九年,到臺東開店的嘗試,並沒有讓他就此偋棄臺南的一切,而是開啟了兩地移居的新生活。每個月自駕往返臺
七年多來,帶著氣球手藝,曾在澳洲與臺灣街頭駐留,走過無數商演、教學與布置活動。移動是工作必須反覆經歷的過程,不好不壞,只需接納。 剛結束前一場活動,趕場而來的吳宛芝,一手拿著一大袋的表演配備,另一手提著高過腰間、體積龐大的氣球綿羊,快步走入百貨五樓的兒童會員區,安置好物品,隨即又不見人影。再次出現,
包含受訓,胡吉永在長榮航空工作已滿三年。移動對她來說,是在機上的工作狀態,是帶領她抵達不同的遠方的媒介,也更像是自然而然存在於生活的一部分。 搭上客運,從新竹到桃園,是空服員胡吉永開啟一趟飛行工作的必經路程。在全然寧靜的通勤路途上,她習慣放空,讓自己歸零,像是蓄積能量,準備面對接下來的工作。 提早抵
Amo,高雄人,曾在臺北生活,以「校園逛逛」粉絲專頁分享地方觀察。從移動回望生活,不僅照見自己的性格和狀態,也釐清自己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需求。 走出去,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翻開圖畫本,鮮豔的色彩,細膩的手繪筆觸勾勒出一間間小學輪廓,這是Amo的獨家旅行筆記。 這些紀錄,都從一趟探訪朋友的小旅行開始。 曾
一場環島旅行,從22歲走到23歲,她用緩慢的徒步,感受路程中發生的一切跌宕起伏,沿途溫暖的碰撞,都是她透過移動創造的獨特經歷。 2020年10月,從嘉義出發北上,剛從大學畢業的阿弱踏上了徒步環島的旅程。擔心只有徒步太無聊,她策畫了「二二計畫」─沿路訪問路人二十二歲的生命故事。帶上這個想法,阿弱用徒步
從彰化到埔里讀書四年。隨興的出走是日常,是探索,是生活,是旅行。只要一臺機車,一片無限延伸的道路,就是專屬於他自己的移動時空。 穿越山間雜草,在落葉、窄道與爬升緩降間遊走,是莊竣臣熟悉的日常。跟著他一起坐上機車,從暨南大學後山騎出學校,又騎進另一座山,沒有路牌指引,他卻能記得每一條路通往哪裡,還不忘
高耀威,每月往返臺東與臺南,個性開放,擁有自己的一套生活哲學──不受拘束,保持好奇,樂於嘗試,享受移動。 2019年初,高耀威在臺東長濱開了一間名為「書粥」的書店。在那之前,他已在臺南正興街「玩」了九年,到臺東開店的嘗試,並沒有讓他就此偋棄臺南的一切,而是開啟了兩地移居的新生活。每個月自駕往返臺
七年多來,帶著氣球手藝,曾在澳洲與臺灣街頭駐留,走過無數商演、教學與布置活動。移動是工作必須反覆經歷的過程,不好不壞,只需接納。 剛結束前一場活動,趕場而來的吳宛芝,一手拿著一大袋的表演配備,另一手提著高過腰間、體積龐大的氣球綿羊,快步走入百貨五樓的兒童會員區,安置好物品,隨即又不見人影。再次出現,
包含受訓,胡吉永在長榮航空工作已滿三年。移動對她來說,是在機上的工作狀態,是帶領她抵達不同的遠方的媒介,也更像是自然而然存在於生活的一部分。 搭上客運,從新竹到桃園,是空服員胡吉永開啟一趟飛行工作的必經路程。在全然寧靜的通勤路途上,她習慣放空,讓自己歸零,像是蓄積能量,準備面對接下來的工作。 提早抵
Amo,高雄人,曾在臺北生活,以「校園逛逛」粉絲專頁分享地方觀察。從移動回望生活,不僅照見自己的性格和狀態,也釐清自己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需求。 走出去,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翻開圖畫本,鮮豔的色彩,細膩的手繪筆觸勾勒出一間間小學輪廓,這是Amo的獨家旅行筆記。 這些紀錄,都從一趟探訪朋友的小旅行開始。 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旅行, 一直都是我內心深處的一個渴望。 它總是帶給我許多難忘美好的回憶與經驗, 每次的旅行,也帶給我許多的成長與不一樣的啟發和靈感. 就讓我娓娓分享我的旅行故事吧! ——————————————————————— ✈️香港 這是我人生第一個出國旅行,是在我國中的時候. 我記得是和家人
Thumbnail
從高中開始,我對旅行一直有很強烈的執著,因此大學後,我打過不少工,當過作文批改助教、補行班行政、家教,甚至在路邊舉過招牌,最終存了一點錢,加上家人贊助,大學四年間去過美國打工度假、到中國當交換學生等。 21歲時,我便獨自到中國西塘打工換宿,這篇文章分享的是,如何用超低預算完成一趟深度旅遊體驗。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44歲中斷工作,一個人前往日本求學,曾經怕到已經抵達機場了卻不想下車請司機小姐再帶我回家。反而是司機小姐幫我開車門、鼓勵我說:就去吧,不要想太多! 因為我害怕改變,實際上,一旦行動,那恐懼就會消失。一年過去了,在日本求學的經歷結束已經回到了台灣。回想一年前那種害怕的過程已經可以當作笑話說說。
曾經猶豫、曾經想放棄,但作者最終選擇勇敢踏出舒適圈,體驗了一個月的海外生活。這段旅程不僅帶來了豐富的回憶,更讓她學會了面對挑戰和勇敢追夢,也讓她更理解了「做人需要經歷,做作家更甚」的道理。
Thumbnail
經歷了課程計畫泡湯後,我因候補失敗獲得了意外的四天假期。於是我選擇前往香港,重新體驗這個我十年前曾經造訪的國家。在香港機場我們搭機場快綫到達迪士尼樂園,開始了自由行的第一天。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大學畢業前夕,我有個夢想就是在家鄉工作,為祖國貢獻。可惜的是,我的家並不需要我大學修讀的專業。所以我決定大學考完試後,先好好休息,和剛失戀的影去遊台灣!
Thumbnail
作者在旅行中遇到了一些挑戰,包括忘記帶筆電的電源線和廊曼機場的遠程問題,這些問題讓她重新考慮了她的旅行計劃,最終決定提前回香港。
Thumbnail
這是一個高中畢業生的成長故事,從在青旅打工換宿到出國旅行的心路歷程。作者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愛情、失敗、挫折和成長,並發現了生命中的美好和意義。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旅行, 一直都是我內心深處的一個渴望。 它總是帶給我許多難忘美好的回憶與經驗, 每次的旅行,也帶給我許多的成長與不一樣的啟發和靈感. 就讓我娓娓分享我的旅行故事吧! ——————————————————————— ✈️香港 這是我人生第一個出國旅行,是在我國中的時候. 我記得是和家人
Thumbnail
從高中開始,我對旅行一直有很強烈的執著,因此大學後,我打過不少工,當過作文批改助教、補行班行政、家教,甚至在路邊舉過招牌,最終存了一點錢,加上家人贊助,大學四年間去過美國打工度假、到中國當交換學生等。 21歲時,我便獨自到中國西塘打工換宿,這篇文章分享的是,如何用超低預算完成一趟深度旅遊體驗。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44歲中斷工作,一個人前往日本求學,曾經怕到已經抵達機場了卻不想下車請司機小姐再帶我回家。反而是司機小姐幫我開車門、鼓勵我說:就去吧,不要想太多! 因為我害怕改變,實際上,一旦行動,那恐懼就會消失。一年過去了,在日本求學的經歷結束已經回到了台灣。回想一年前那種害怕的過程已經可以當作笑話說說。
曾經猶豫、曾經想放棄,但作者最終選擇勇敢踏出舒適圈,體驗了一個月的海外生活。這段旅程不僅帶來了豐富的回憶,更讓她學會了面對挑戰和勇敢追夢,也讓她更理解了「做人需要經歷,做作家更甚」的道理。
Thumbnail
經歷了課程計畫泡湯後,我因候補失敗獲得了意外的四天假期。於是我選擇前往香港,重新體驗這個我十年前曾經造訪的國家。在香港機場我們搭機場快綫到達迪士尼樂園,開始了自由行的第一天。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大學畢業前夕,我有個夢想就是在家鄉工作,為祖國貢獻。可惜的是,我的家並不需要我大學修讀的專業。所以我決定大學考完試後,先好好休息,和剛失戀的影去遊台灣!
Thumbnail
作者在旅行中遇到了一些挑戰,包括忘記帶筆電的電源線和廊曼機場的遠程問題,這些問題讓她重新考慮了她的旅行計劃,最終決定提前回香港。
Thumbnail
這是一個高中畢業生的成長故事,從在青旅打工換宿到出國旅行的心路歷程。作者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愛情、失敗、挫折和成長,並發現了生命中的美好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