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能高越嶺道〜秘境驚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為什麼「能高越嶺道」【東段】這麼迷人,會讓人想走上一回呢?

raw-image

raw-image

理由不外如下:

一、 得天獨厚的植披與自然生態:高聳檜林與草蕨花卉;

raw-image

raw-image

二、 持續造山運動中的地質景觀:崩坍地形與深邃溪壑。

raw-image

raw-image

離開「光被八表」紀念碑後的東段越嶺道開始一路下坡,初期的「之」字坡幾乎被高山箭竹與高聳芒草掩蓋視野,無甚景觀。

一直要到經過跨越丸田溪,已荒廢的「上檜林吊橋」之後,越嶺古道穿行在一大片的檜木森林後,東段最迷人的檜木林饗宴正式登場。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沿著步道前進,左右兩側不時有讓人無法圍抱的巨大檜木,筆直的樹幹及枝椏高聳入濃密的雲靄中,猜不出也看不透這一棵棵的檜木到底有多高?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雖然步道偶爾會遇到大片崩塌地巨石擋道,必須小心翼翼、翻越巨石林才能再度回到古越嶺道,但巨大檜木林的震撼已讓疲憊的心情高喊值得了!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檜林保線所」真的是美如其名,被建在檜木森林中。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這裡的水源不餘匱乏,唯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水蛭(螞蝗)超多,在此雖有適當的腹地可紮營,但也很擔心隔日一早起床,會多了好多恐怖的傷口。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繼續往東,海拔也慢慢遞降,林相呈現屬於「溫帶闊葉林」。

先是緩緩下降至「五甲崩山」高繞起點,然後就是東段唯一考驗腿力,「之」字型陡升約200公尺繞過山頂,直接越過崩塌地。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這邊有個告示牌,略以:展望良好時可清楚看見奇萊連峰,只可惜我們躲在雲霧裊裊的白牆內,啥也沒看到。

raw-image
raw-image

「五甲崩山」屬於「能高北峰」東稜稜尾,因「丸田溪」與「柴田溪」在此匯流,強大的侵蝕造成不斷的向源崩坍,所以原本橫越「五甲崩山」的能高越嶺古道已無跡可循。

raw-image

raw-image

過了「五甲崩山」之後再1.5公里,就來到越嶺道東段的登山口。

raw-image

raw-image

整個「能高越嶺道」從西側的「屯原登山口」到東側的「奇萊登山口」總長26.5公里;從這裡接上台電保線道的聯外道路「奇萊路」的19K里程終點。

raw-image

raw-image

從「奇萊路」續行,一開始的林道還算寬敞,然而隨著幾段崩塌與落石的阻擋,原本寬敞的林道幾乎被比人還高的芒草掩蔽,加上地表濕滑、咬人貓幾乎將難以辨識的步道掩蓋。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不僅要小心別被咬人貓劃傷疼痛,更要小心不時從高處枝椏烙下,或從濕滑草叢中跳躍攀附你小腿肚、手臂、頸項之間的吸血螞蝗!

raw-image

raw-image

「萬善堂」(15K)及「奇萊山莊」(14K)雖然有較開闊的場域讓我們休息,但一想到無處不在的螞蝗就讓我們停不下腳步,一心想衝到「天長隧道」!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可是事與願違,我們過了13.5K的標示牌之後,被眼前崩塌的斷崖給阻擋住了!

raw-image

raw-image

山裡沒有訊號,該怎麼聯絡3.5公里外的接駁車呢? 愁雲慘霧、心情瞬間低落到谷底,但也只能先在「明隧道」安全處休息煮麵、補充體力,等待全部隊員到齊後再做商量。

正在絕望之際,突然有位穿著雨鞋、拿著鐮刀的原住民走了過來…,竟然是接駁車的老闆!

raw-image

※※※※※※※※※※※※※※※※※※※※※※※※※※※※※※

原來,這處坍方是昨天上午才發生的;因為山區訊號不通,也無法提前向我們示警,所以他乾脆就發揮原住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想辦法進來跟我們會合。

全部人馬到齊之後,接駁車老闆領頭帶著我們從一處滿布芒草的山壁下切……,一路上連滾帶滑、險象環生,下切約50多公尺後來到溪床。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溪底的對面,就是那片阻擋我們原路的崩塌地!

雖然僅有數十公尺不到,但真的很驚險!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再帶著我們沿著溪床巨石跳躍,往前走了一小段,在一處看起來不是很湍急的溪水處過溪!

又翻越一大塊濕滑的岩石壁後,再鑽入完全沒有抓點的陡峭密林中,一路攀爬往上……,終於接回原「奇萊路」!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這段意外的【加碼溯溪歷險】讓全隊多花了近2個小時,走的是當地原住民捕獵時的「獸徑」。

無意中,瞥見領路的原住民老闆在翻山越溪中竟是「如履平地」,而我們卻是一路跌跌撞撞,難堪極了!

raw-image

raw-image

整隊均平安越過崩坍地後,大家心情頓時輕鬆起來,一路上有說有笑的,早就忘了螞蝗肆虐的陰影……終於來到「天長隧道」入口。

raw-image

raw-image

「天長隧道」因中段崩塌而變成兩段,第1段約2~300公尺,要從洞口的小縫中鑽出,然後翻越一段崩塌山壁,再鑽入第2段「天長隧道」。

在第2段長約1.2公里的筆直隧道內,只聞急促、無限延伸的腳步聲迴響著、左鄰右旁的頭燈忽明忽暗的閃爍著…….,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隨著遠方出口原本小小幾乎看不清楚的亮點逐漸擴大、變亮,我們4天3夜的「能高越嶺道」訪勝,終於有個完美、令人難忘的結束!

raw-image

raw-image

※※※※※※ 補述: ※※※※※※

申辦「能高越嶺道」的入園入山證,會讓人有點困惑!

因為僅有奇萊南峰山頂附近被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內,所以若要登頂「奇萊南峰」必需申請「入園證」;但「南華山」及南投縣其他地區則不需要申請入園證。

另外自2019年山林開放後,南投縣仁愛鄉已經解除管制,不再需要申請入山證;但是花蓮縣鳳林鄉的銅門村仍屬於山地管制區(原住民傳統領域保護區),所以越嶺道東段就必須申請入山證。

警政署在110/02/18的最新公告:「能高越嶺古道東段登山口至銅門(慕谷慕魚)路段因道路坍方(隧道坍方)尚未開放」,所以不能從東段申請進入。

可是當地原住民則未禁止進入,改從溪底便道繞過坍方處繼續通行,所以原住民經營的接駁車依舊可以前往「天長隧道」口。

至於『奇萊登山口到天長隧道』段(又稱為奇萊路)也未劃入花蓮縣登山自治條例的管制山域內,所以登山客若出了「天長隧道」並搭乘接駁車離開,也不會被禁止。

所以,所有申請「能高越嶺道」【西進東出】的入山證上都這樣寫:『屯原進,過光被八表、檜林山莊到奇萊登山口,然後折返屯原登山口』?!

但是,誰會下到海拔只有1500公尺的奇萊登山口後再往回爬升,走到2860公尺的天池山莊,再從2000公尺的屯原登山口離開呢?

所以…,完成「能高越嶺道縱走」的登山隊,有多少人是合法且乖乖依照申請書上的路線進出的?

raw-image

更多的照片請參閱"2021 能高越嶺道(II)"相簿!
(部分照片由同行隊友提供,謹致謝忱!)

avatar-img
7會員
238內容數
喜歡隨性單純的旅遊 讓自己遠離喧鬧的城市 享受一下孤獨並與心靈深入溝通 總以為.... 旅遊...也是一種"動態的靈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屏風山,一座因名列百岳素有中橫四辣之一而小有名氣的山峰 早期攀登屏風山舊路-合歡金礦山屋路線,因危險性因素山友另開一條從松針營地越過塔次基里溪沿稜而上的路,也意外發現一處紅檜巨木群落,也就是本文紀錄對象屏風山神木群。
Thumbnail
國境開放,後疫情時代 國旅進入戰國時期 人都飛出國了,前幾年幾乎要被踏平的每條山徑 也成了這副模樣 這是第二次的卯木山 其實,我還挺喜歡的 先爬升陡上(我走大禹嶺車站旁進入),接著陡升陡降拉繩都來 然後會進入一段平坦好步行的松針步道 前有挑戰、後有愜意,歷經辛苦後會有大景 但這次前往 可能因
Thumbnail
兩神山正如意料中那麼遠,卻是意料之外的秀麗。非常漂亮的林道隨著潺潺小溪作伴一路陡上,漫山的蟲子大白天開趴不停高叫。
Thumbnail
大鹿林道東線是臺灣北部橫跨新竹縣與苗栗縣的林業經營用道路,途經大霸尖山登山步道和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本文涵蓋了作者與夥伴騎行體驗、登山行程以及電輔登山車使用建議,以及途中的注意事項和回程感想。希望能給其他山友及騎乘愛好者提供參考和建議。
Thumbnail
經國梅園位於臺灣虎頭山,最近因為改造舊的石階為木棧道後成為賞景點之一。本文介紹了經國梅園的特色景點,以及攝影建議。
Thumbnail
曾經嬉遊於碧翠剔透的大森林,曾濯足於火燄山無水的小溪,山裏有茶園的波浪,但我們的心不再湧動,在「一世愛你」的觀景牌樓前面,成為永生的印記。
Thumbnail
走到產業道盡頭改走原始小徑,經過好漢坡中間站,奇妙谷外面小徑,再往木玫瑰方向,來到大峽谷。 老師邊走邊找稀有植物,找到後會向大家說明
03/31/2015 太加縱走—共舞   由檜木營地起,輕裝下到檜木池。 沿著更濕滑,更陡峭的溪溝,手腳併用的下攀。 即使是郊山的行程都難以向背,這條路線,真的少人走。   檜木倒於池中,一根根的。 直的,橫的,斜的,不規則的,排列出美麗的幾何圖形。 倒在湖畔的巨大的檜木,似乎成為
Thumbnail
中橫四辣之一的畢祿山,因有著絕美的稜線和展望而聞名,這次我們選擇途經同樣頗負盛名的小完美谷,由卯木山路線上畢祿山,若有足夠的體能與經驗,是一條滿足程度遠超過傳統路線的選擇。巧遇了來自斯洛伐克的健行者,我們在這條美麗的山徑上譜寫了一段難忘的故事,也提供相關紀錄供山友參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屏風山,一座因名列百岳素有中橫四辣之一而小有名氣的山峰 早期攀登屏風山舊路-合歡金礦山屋路線,因危險性因素山友另開一條從松針營地越過塔次基里溪沿稜而上的路,也意外發現一處紅檜巨木群落,也就是本文紀錄對象屏風山神木群。
Thumbnail
國境開放,後疫情時代 國旅進入戰國時期 人都飛出國了,前幾年幾乎要被踏平的每條山徑 也成了這副模樣 這是第二次的卯木山 其實,我還挺喜歡的 先爬升陡上(我走大禹嶺車站旁進入),接著陡升陡降拉繩都來 然後會進入一段平坦好步行的松針步道 前有挑戰、後有愜意,歷經辛苦後會有大景 但這次前往 可能因
Thumbnail
兩神山正如意料中那麼遠,卻是意料之外的秀麗。非常漂亮的林道隨著潺潺小溪作伴一路陡上,漫山的蟲子大白天開趴不停高叫。
Thumbnail
大鹿林道東線是臺灣北部橫跨新竹縣與苗栗縣的林業經營用道路,途經大霸尖山登山步道和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本文涵蓋了作者與夥伴騎行體驗、登山行程以及電輔登山車使用建議,以及途中的注意事項和回程感想。希望能給其他山友及騎乘愛好者提供參考和建議。
Thumbnail
經國梅園位於臺灣虎頭山,最近因為改造舊的石階為木棧道後成為賞景點之一。本文介紹了經國梅園的特色景點,以及攝影建議。
Thumbnail
曾經嬉遊於碧翠剔透的大森林,曾濯足於火燄山無水的小溪,山裏有茶園的波浪,但我們的心不再湧動,在「一世愛你」的觀景牌樓前面,成為永生的印記。
Thumbnail
走到產業道盡頭改走原始小徑,經過好漢坡中間站,奇妙谷外面小徑,再往木玫瑰方向,來到大峽谷。 老師邊走邊找稀有植物,找到後會向大家說明
03/31/2015 太加縱走—共舞   由檜木營地起,輕裝下到檜木池。 沿著更濕滑,更陡峭的溪溝,手腳併用的下攀。 即使是郊山的行程都難以向背,這條路線,真的少人走。   檜木倒於池中,一根根的。 直的,橫的,斜的,不規則的,排列出美麗的幾何圖形。 倒在湖畔的巨大的檜木,似乎成為
Thumbnail
中橫四辣之一的畢祿山,因有著絕美的稜線和展望而聞名,這次我們選擇途經同樣頗負盛名的小完美谷,由卯木山路線上畢祿山,若有足夠的體能與經驗,是一條滿足程度遠超過傳統路線的選擇。巧遇了來自斯洛伐克的健行者,我們在這條美麗的山徑上譜寫了一段難忘的故事,也提供相關紀錄供山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