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目的:
1、提供更精確、更密集的風浪與海表面波流觀測。
2、改善臺灣至馬祖間及臺灣海峽北部海面的海象觀測。3、增加海峽北部漁船作業及船隻航行安全。
4、確保臺馬航線航運安全。

建置期程:2010年至2020年。
2010年彭佳嶼陣地探勘。
2014年建置計畫獲行政院核定通過,總經費逾3億元。
2015年獲得林務局同意無償使用彭佳嶼陣地及管溝工程用地。
2016年委託臺灣銀行辦理「陣列式岸基測波儀觀測系統」公開招標。
2017年「彭佳嶼氣象站站房整建及線溝工程案」開工。
2019年「彭佳嶼氣象站站房整建及線溝工程案」完工。
2020年「陣列式岸基測波儀觀測系統」彭佳嶼陣地設備系統測試、海漂驗證完成。

系統概述:
1、兩組陣地:西側為中型陣列式,包括2組發射天線及10組接收天線。北側為大型陣列式,包括2組發射天線及20組接收天線。
2、發射天線:西側及北側左右各有1組,每組有3根。使用高頻(HF)頻段,左側天線頻率為5.83MHz;右側天線頻率為9.33MHz。每組發射天線由3根不等長的鍍鋅不鏽鋼Yagi-Uda(八木-宇田)天線組成。中間那根稱為「主天線」,主天線前方面海那根天線稱為「指向天線」,主天線後方那根天線稱為「反射天線」。
它們的作用是導引主天線的電波能量聚焦朝向海面,並減少向後散射的分量。

3、接收天線:西側中型陣地有10組,北側大型陣地有20組,每組各有2根;接收經海面反向散射回來的訊號。
每組接收天線由 2根玻璃纖維材質的天線組成,每根天線高度 8.6公尺。每組接收天線左右間距為19公尺,前後間距為12公尺。西側第6、7兩組前後間距為23公尺。 北側第10、11兩組前後間距為23公尺。

4、作業機房:採用鋼筋混泥土建構。西側機房另附2組柴油發電機及油槽,2陣地機房均有空調冷氣、遠端環監控設備、資料傳輸設備。

觀測原理:
1、可以想像兩組發射天線(5.83MHz/9.33MHz)就像是2座廣播電台,各自對著海面持續的廣播。
2、而(10組/20組)接收天線也可以想像成(10組/20組)收音機,能夠各自分別接收來自於海面反射回來的廣播訊號。
3、不同的接收天線(收音機)就算接收到同一個海面位置的反射訊號,也會因為有「都卜勒效應」以及「時間前後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的波譜。

4、透過數學方式將這些數量多又複雜的訊號逐一解析、分辨,再經過一定時間的統計、積分,就能計算出觀測海域上每個網格點上的海流、波浪,以及表面流等資訊。
5、將這些資訊再化做民眾能理解的海象報告,同時透過中央氣象局網站密集、定期的更新,並提供給民眾及下游使用單位。

安全性說明:
1、發射天線的發射功率只有300W,比家用微波爐(700W以上)還低。
2、發射天線及接收天線需要非常高的靈敏度才能偵測到來自海面的細微訊號,容易受到鄰近電磁設備的干擾而影響到精確度。
3、民眾若有機會登島前往兩處陣地參觀時,敬請可遠觀、可拍照、勿觸摸、勿搭靠外,也應盡量避免攜帶或使用會發出低頻訊號的設備靠近陣地各項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