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的真相

2023/06/2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上週我們聊到氣候變遷的議題,談到二氧化碳與氣溫的因果關係,一個會有讀者好奇說氣候學界為何鮮有提出另類聲音的人?學術界不是一個獨立於世俗以外清幽殿堂嗎?但真實的學術界真是如此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研究也是需要人力物力的

科學工程方面的研究,儀器設備購買與維護所需要的開銷對常人而言根本就是天文數字,即便有能力購買設備,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士操作執行也難以進行實驗,研究成果更不用想了。
也因此各位讀者可以自行去google許多教授利用碩博生進行研究,卻沒有給予碩博生們合理的回報的文章,除了跟該教授的誠信品格有關以外,更多時候這些教授們其實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這些教職人員沒有足夠的研究成果輕則影響自身下一年度研究經費的申請,重則關乎到教職人員們的飯碗(尤以助理教授為甚,因為助理教授未於一定年限升上副教授就會被學術系統所淘汰,如此一來從研究所博士班以來的努力都白費了)
即便升上副教授以上的職位,研究成果未如預期雖不影響其工作保障,但研究經費一減少,自然就影響到下一年度做研究的空間,致使研究成果一年不如一年,又更進一步壓縮研究經費,如此惡性循環下去除了研究成果每況愈下,該(副)教授在學術界中的地位自然也受到打擊,在學院以至於學術界中變得無足輕重。
以下轉錄一篇十多年前美國闡述學術界實情的文章,雖然過很久了,但學術界的根本問題仍存在,很值得各位讀者閱讀,內容道盡研究人員與大學教職人員的辛酸:

千萬別成為科學家!

Don’t Become a Scientist!
Jonathan I. Katz
Professor of Physics
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
[my last name]@wuphys.wustl.edu
你在打算成為科學家嗎?你想揭開自然的奧秘、用做實驗或計算的方式來研究整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把這個想法忘了吧!

的確,科學很有趣,也很刺激。由發現而產生的強烈快感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很聰明、有野心,並且也很刻苦努力的話,你的確應該在讀本科的時候選擇科學。但這就夠了,到此為止。本科畢業之後,你將必須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這意味著,你不應該哪怕是考慮去讀科學方面的研究生。做點其他的行當吧:醫學、法律、電腦、工程,或者其他隨便什麼你能想到的。
為什麼我,一個有終身職位的物理學教授,一個在科學事業上很成功的人,要來試圖打擊你們將科學作為畢生事業的勇氣和信心呢?因為世道變了。我1973年拿到我的博士學位,1976年就拿到了終身教職。美國的科學界現在已經不能提供一條合理的事業生的途徑了。如果你去讀科學的研究生,你大概一定會期望著用你畢生的工作精力去做科學研究,用你的智慧和好奇心去解決那些重要而又有趣的問題。實話講,你基本上一定會失望,而失望的時候,你大概已經錯過了選擇其他任何職業的機會。

美國的大學製造了兩倍於其工作職位數量的博士。當隨便一個什麼東西,或一種人,滿大街隨便撿的時候,他就不值錢了。對於博士科學家來說,掉價的形式是他們不得不用許多年做一期又一期的博士後,等待著一個工作機會的到來。永久職位不會比以往給的薪水少多少,但25年前一個博士畢業後大約2年後就能找到一個真正的工作,而現在絕大多數的年輕科學家都得當5年,10年,甚至更久的博士後。他們沒什麼拿到永久職位的盼頭,常常必須每兩年找一個新的博士後工作,然後搬家。欲知更多詳情,請諮詢“青年科學家協會”或讀一讀華盛頓大學月報2001年5月的文章。
就拿我們系裡最牛的兩個準備競爭一個講師職位的人來作例子。一個傢伙37歲,博士畢業已經10年了,一直沒找到工作。另一個最牛的傢伙,35歲,人人都認為他很聰明,博士畢業7年了才找到一個“永久工作”(其實不是永久教職,只是6年後有希望獲得永久教職而已,不過這已經讓他稍稍遠離那種每兩年就要找新博士後工作搬家的驢拉磨閉環了)。還有一個例子,一個39歲的傢伙,想競聘另一個講師職位。他發了35篇文章。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典型的醫生29歲就進入了實習階段,一個典型的律師25歲就開始實習,31歲正式進事務所,一個電腦博士科學家在27歲時已經能得到很好的工作了。電腦科學和工程科學是工業界需要人才的僅有的兩個領域,因此這兩個行當還是值得去讀個博士出來的。任何一個人,如果他有智慧和野心,能刻苦工作,如果他能在科學上成功的話,他也能在其他任何行當上成功。

典型的博士後薪水是每年27000美元(生物科學)或35000美元(物理科學)。博士生的獎學金比這個一半還少。用這麼點收入你能支持一個家庭嗎?嗯,夠年輕的小倆口住一個很小的房子。不過我認識一個物理學家,他的妻子把他踹了,因為她實在厭倦了跟他不停地搬家卻一點定居的希望都看不到。當你三十多歲的時候你就會需要更多的東西:一個大房子,附近有好的學校,以及其他中產階級生活所必需的設施。科學是一個職業,而不是一個宗教的呼召,也不是一個貧窮或獨身的判決或者宣誓。
顯然,你走科學道路並不能使你發財——你沒有選擇去讀醫學或法律,而一個醫生或律師典型的收入是科學家的2-3倍(這還得是那些運氣忒好的正教授科學家們)。我也做了這個選擇。我成為一個科學家是為了有自由來解決那些讓我感興趣的問題。但你可能並不能得到這種自由。作為一個博士後,你只能按照別人的想法來工作,可能被當成一個技術員來使喚,而不是作為一個單獨的科學家來合作。最終,你可能被徹底排擠出科學界。你可以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比如電腦程式員,但為什麼不在你22歲的時候做這份好工作,而要在科學界的人才市場上面悲悲慘慘地混上10年先?你再科學上面花的時間越多,你會發現你越難離開,而且你對其他行當的雇主而言變得越來越沒有吸引力。也許你腦瓜足夠靈光,以至於你能跳出博士後的陷阱。有些大學會被你打動而在你博士畢業2年後給你一個可能的永久職位。這是可能的。但是科學勞動力市場的整體掉價意味著最靈光的腦瓜也得被拴在博士後磨盤上當驢轉上很長時間。想想上面舉過的例子吧。許多看上去非常有才而且有傲人的成績和推薦信的人,後來發現研究上的競爭比其他一切的奮鬥都要困難。
假設你最終拿到了一個永久教職,一個終身教授職位。現在你不必為每兩年一次的工作而奮鬥,取而代之的是為研究經費而鬥爭。你會又一次地發現,這個世界上的科學家有一大籮筐,而你自己又不值錢了。現在你焚膏繼晷地寫研究計畫,而不是去做研究。更糟糕的是,因為你的研究計畫會被你的同行競爭者來審閱,你就不能按照你自己所好奇的東西來寫。你得把你的努力和聰明才智浪費在怎麼咬文嚼字地讓那幫混蛋不要挑刺上,而不是去解決重要的科學問題。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事情:你不能把你過去的成功寫進研究計畫,因為那些是已經完成的工作;而那些原創性的天才想法還沒有被證明。一句諺語說,原創性的想法是研究計畫中的死神之吻(乍看有益但實則會導致毀滅的行為),因為這些想法根本就沒有被證明可行(廢話,被證明可行了你還寫個屁的研究計畫),因此它們會被認為是垃圾。因此,當你費勁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那“應許之地”的教授職位上,你會發現這根本就不是你原來想要的。

那麼,你能做什麼?對任何年輕人(即任何還沒有取得科學界的永久職位的人)來說,首要任務是去找一份其他的工作,這講是你避免失望的痛苦。美國年輕的一代已經覺醒,看到了科學界黯淡的發展前景以及無法擁有一個合理的中產階級生活,因此他們已經不願意做科學家。如果你還沒有覺醒的話,趕緊加入他們的行列。把博士班留給印度人和中國人吧——他們的家鄉情況更糟。在我所認識的人中,人生被讀物理博士所毀的人數比被毒品所毀的人還要多。
如果你身居高位,能夠領導科學界,那麼你應該嘗試著去勸說那些發放研究經費的部門少招些博士生。大街上論噸撮的科學家完全就是他們的資助政策的後果——幾乎所有的博士生都是由聯邦基金支持的)。那些基金會總在抱怨很少有年輕人對科學感興趣,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正是他們毀了科學作為事業。他們本可以扭轉這種局面,只要他們少招些博士生,讓博士生的人數與教職的人數大致相當就可以了,但他們不幹,甚至他們根本不屑於嚴肅地討論這件事(許多年來,NSF到處宣揚他們虛假的預測,說科學家短缺,而多數基金會好像真以為是這麼回事)。結果就是,最好的年輕人,本該去做科學家的,對此唯恐避之不及;而博士班裡是一幫弱弱的美國學生,還有一幫被美國學生簽證所吸引來的外
國人。
以上是美國學術界的生態,跟台灣有些出入,在美國寒暑假教授學校是不會給你發薪水的,需要自己找研究計畫拿錢。且在美國要當上永久教授才有真正的工作保障,不向台灣公立大學你只要度過助理教授這關,基本上工作就穩了。
雖然如此,但學術界生態基本上大同小異,回歸文章最前面的問題:為什麼氣候學界沒有提出類似的疑問?因為你要拿到碩博學位或替自己的實驗室爭取研究經費,你的論文需要得到學術界的認可,自然而然其他方向的研究就少了。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研究生與教授們一樣都是人,都需要生活,也不需要太過於以高道德標準審視他們,畢竟生計發生困難,對任何人都是難以承受之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9會員
131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