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中對世界與宇宙萬物的提問

雜記|《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中對世界與宇宙萬物的提問

mute.-avatar-img
發佈於茶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雖然我的年齡早已離開幻想小說的黃金時代了,但對於一切未知世界的探索仍是留有那一絲悸動。我想生而為人多少有過對於「生命、宇宙及萬事萬物的終極答案」的疑惑(咳咳,至少有個轉瞬間會一閃而過吧),由於活著就會不斷探究生命的意義,因此高銘的《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就像另一種答案,攤開對於真實、對於世界本質的探索下,另一層的面貌。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高銘著,2017年,時報出版。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高銘著,2017年,時報出版。

秉持著「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的疑問,高銘與精神病患、與精神科相關工作者開啟了一段探索的旅程。

書中收錄了在抱持這樣提問的下記錄的58篇訪談故事,我想用「故事」的角度去看這本書或許是比較正確的角度,畢竟在那劃分常態與異常的界線判定上,實在不是專業,而普世也還無法印證,如同本書也不是分類在心理學或精神學考證的專書,也沒有想要「治療」任何人。

我至今仍記憶著,多年前曾隨朋友去精神病院探望共同的友人,如今對方當然已經出院了,但實話來說,在那踏入異世隔離感中,隔著那兩道門間(會客區與隔離區),只有被認定表現良好者才可出來會客面談。

所謂恢復良好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兩道門間的灰色地帶成為了兩個世界的交融之處,在這誰才是正常?而隔著那扇門看著我們的那些人,和我們所處的世界又有何不同?也許,這本書或許或多或少的解答了我當年的疑惑。

「即使使用文字,我們也無法逾越體會上的差距,即不可能徹底感同身受。也許正是因此才會有精神病人。因為我們做不到徹底傳達出我們的壓力、困惑、迷茫、不解、糾結,於是也就有了所謂的心結。所以,能夠從別人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是一種極其珍貴的⋯⋯呃⋯⋯詞窮了⋯⋯該怎麼講?體驗?好吧,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理解就好⋯⋯你看,我現在就身處於表述的困局當中。」

我想正是那種無以名狀的隔閡感,如深淵般吸引著我們。就如同我一開始所說,因為活著,所以對於世界與宇宙萬物的思考就不會停止,而這些無法與他人共鳴的探索,是否應被俗世的框架規範?

「精神病人如果是快樂的,那麼為什麼要打擾他們的快樂。」
「其實應該更全面地解釋為:如果一個快樂的精神病人,在沒威脅到自身及他人安全,又不給家人、社會增加負擔的情況下,那麼就不必要按照我們的感受去治療他。
——〈番外篇1:有關精神病的午後對談〉

人類社會是一種群體式的生活型態,即使我們具有複雜思考的大腦,仍會被群體的意識所影響,「同一個世界的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世界。反過來,這些不一樣的世界,也影響了看待者本身。」而我們是否也在扮演「正常」,以符合我們群體附加給這個世界的規範?

如同〈滿足的條件〉中曾是精神科醫師的精神病患所說:「最後我終於搞懂了,原來所謂正常的概念,都是你們這些瘋子加給我的,而我原來是正常的,被你們的那些藉口搞得不正常了。結果我就再三斟酌,決定留在真實的這面,不再跟你們這些瘋瘋癲癲的人起鬨了。在這裡,我覺得很滿足。

這聽起來就像壓迫,或者分化群體中的個人以保全群體總體利益下的切割行為,然而我想就如同作者友人對此人的形容,「可能他會把你說暈,而且說得很複雜。其實他心裡,在深處,在很深很深的深處,是個很單純的人」,這些於群體中展現的孤獨,或許這正是說明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深淵故事、屬於我們每個人獨一無二生存的「」的探索,因為每個人所建構的世界,都是無法全然共享給他人的。

如同草間彌生說他眼中看出的世界就是充滿圓點,所以他畫下充斥圓點的世界,但常人聽到一個人眼中看出去都是圓點,可能會先叫你看醫生吧。

「有些現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種學科、各種知識都不能解釋的話,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解釋,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謬或者離奇,都要學會去尊重,因為那很可能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證過程一定要謹慎仔細,不可以天馬行空。」
——〈永不停歇的心臟〉

我很喜歡書中提醒,「不能按照對待問題的方式去解決」,因為這不是什麼已經有終極答案的事(記得無法解答的42嗎?)。我想我們使盡全力的朝未知的太空、海底探索、甚者心理深處的世界走,都是種渴望,但這不是探測計畫,無數的未知存在的同時,我們仍處在很多他人、事物充斥的生活裡,因此就偶爾的,在平凡的日子裡,窺視一下那些內心深處的角落就好吧。

「想不被人當成精神病,那就必須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隨便告訴別人,這樣安全了。」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沒有準備好容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靈魂的尾巴〉

2023.06.15 閱
2023.06.27 記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作者:高銘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年:2017
ISBN:9789571371160
頁數:424

avatar-img
✺ Morning Room 閱讀室 ✺
28會員
54內容數
每次讀完書,若沒有記下想法、心情,最後就只連茶渣一般的東西都沒留下,雖然只是最後留下之物,但還是想留下個紀錄,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看完谷口菜津子的《今晚吃壽喜燒喔!》和《雖然今晚不吃壽喜燒》,一直惦記著,所以那段時間的晚餐就很想吃壽喜燒料理。 其實書跟壽喜燒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壽喜燒成為一種隱喻,講的是人與人相處,還有屬於每個人面對自己各自的問題(但食物還是發揮很棒的作用)。
5/5今晚吃壽喜燒喔!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這句話已太知名。她於1929年寫說,期待百年後的我們可以「培養出自由的習性,以及切實寫出心中所想的勇氣」,一本書對誰無用,只要忠於自己,是必有人欣賞。看著熱絡於閱讀的討論,我想吳爾芙其實會很適應現在這個時代的。
5/5自己的房間
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一書,描繪了一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世代,即使是如今已經過10年,書中描述的情境,看起來許多仍然科幻到不真實。現今和過去時代的生活相比,躍進的巨變是如此顯著,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未曾停止尋找與地球共存的方法。
5/5人類時代
看完谷口菜津子的《今晚吃壽喜燒喔!》和《雖然今晚不吃壽喜燒》,一直惦記著,所以那段時間的晚餐就很想吃壽喜燒料理。 其實書跟壽喜燒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壽喜燒成為一種隱喻,講的是人與人相處,還有屬於每個人面對自己各自的問題(但食物還是發揮很棒的作用)。
5/5今晚吃壽喜燒喔!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吳爾芙這句話已太知名。她於1929年寫說,期待百年後的我們可以「培養出自由的習性,以及切實寫出心中所想的勇氣」,一本書對誰無用,只要忠於自己,是必有人欣賞。看著熱絡於閱讀的討論,我想吳爾芙其實會很適應現在這個時代的。
5/5自己的房間
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一書,描繪了一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世代,即使是如今已經過10年,書中描述的情境,看起來許多仍然科幻到不真實。現今和過去時代的生活相比,躍進的巨變是如此顯著,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未曾停止尋找與地球共存的方法。
5/5人類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