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原來是,讓你成為我而我成為你《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影評

2023/07/06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CALL ME BY YOUR NAME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影評
金馬影展 2018/11/05
改編自美國學者作家André Aciman的同名小說,看完了電影仍覺得意猶未盡,一邊找到有聲書一邊買了中譯本對照,但總覺得中文無法譯出原文裡André Aciman以音節反覆呢喃著,那樣對已逝時光感到失落卻又珍貴毅然的親密感,這驅使我立刻買上原文小說,真的從沒這麼認真的讀過一本英文書,反覆咀嚼甚至高聲朗頌,直至全身被音律引出的親膩包裹,感動久久不散。
聆聽有聲書有另種諧趣,由電影中飾演Oliver的Armie Hammer以聲音扮演小說中以第一人稱角度敘述的Elio,意謂著在電影中已受Oliver角度洗禮的Armie,需要重新用Elio的視角來描述他眼中的自己(電影Oliver),聽起來有些違和,但Armie的聲音出演卻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帶著感情的深度,賦予角色溫度,或許可以後設的說,他成功詮釋了Elio想成為的那個記憶中的Oliver,那個長大的24歲及其未來並永遠回顧著不能再回去的17歲的自己。只不過有聲書帶來的聲音感動,仍需歸功於作者André Aciman投注在原著裡文字的質感,至於要我說出小說的總總好,那又得另起一章了。
儘管《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自去年日舞影展發佈以來,總被冠以「今年(2017)最唯美的同志電影」,但對我而言它其實是部最單純不過,一段談論初戀如何悸動、如何震懾、如何迴盪、如何不可逆的愛情故事,一部兩個年輕的靈魂找到彼此卻終究相愛無法相守的澄澈的純愛電影,只是恰好這段戀情的主角是同性。
Elio成長於教授家庭,每年的夏日假期在義大利北部鄉間小鎮別墅,幫忙父親接待年輕學者已成為例行公式,閃著耀眼光芒的Oliver的到來,讓Elio十七歲的這一年注定不同,Oliver幾無懸念地迅速迷倒一群粉絲,也就是那第一眼,Elio的青春躁動永遠刻上了Oliver的影子,但此時他不知道的是,Oliver也將永遠帶著他的靈魂碎片直至老去。陽光燦爛、慾望騷動、琴聲、池畔、陽臺、腳踏車,一旦沾染了他的氣味,所有的事物都變得有重量,回憶是如此吃重,讓Elio本應是短短六週的夏日初戀,爆發成為熾熱蝕骨的一生愛戀。
這是一個小鮮肉和臭跩男的愛情故事,如果我可以輕巧的這樣概括,但事實是初戀從不使人輕巧。十七歲的Elio對文學、音樂、歷史有著同齡人不能企及的知識,這也是他能與二十四歲的Oliver搭上話的主因,他們有共同的「研究主題」。但在Elio看似成熟、冷靜的外表下,骨子裡卻仍是一個青春少年,好奇的摸索著性與愛的界線,焦躁的感受著同性與異性的差別,他小心隱藏著這部分略顯自卑的自己,而自信世故的Oliver成為他終極的對照組,一個超級高標,一個想靠近又怕被丟棄的對象,但就連這一點都被Oliver看穿了,好險,Oliver並不是一個勢利的人,他帶著Elio的秘密時不時給與鼓勵,原來他也有他的脆弱與焦慮,所以他懂。
電影《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似乎為服膺小說以Elio為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畫面總是放大拍攝Elio的表情,而Elio的眼神則自始至終追逐Oliver的身影。電影裡的Oliver總是只有腰部以上畫面,這是導演偷渡的Elio視角,一種仰望的角度。一直到兩人確認彼此心意發生關係的隔天早晨,主控地位才瞬間置換。這讓我聯想《27件禮服的秘密》電影中女主角說的,當典禮上所有來賓關注著新娘踏上紅毯時的幸福微笑,她所在意的卻是另一端新郎臉上的表情,看著新娘正邁向自己時臉上揚起的快樂弧線。而當Elio在晨光中毫不留戀的自床上起身,身後Oliver的眼神第一次透出脆弱與游移,嘴角牽動的微笑也帶著些許遮掩慌張的神色,此刻我們觀眾才得以窺視Oliver對Elio的在乎程度,自此Elio在兩人的關係裡取得了自己的地位,但這是事實嗎?他是否也在利用這個起身,甩掉自己的擔憂,擔憂自己被得到後可能緊接著是被捨棄的結局,擔憂自己是否準備好接受這樣程度的情感。是誰說愛情這場賭局裡會有確定的贏家?又是誰說多在乎一點的人就註定成為輸家?我們又是否該在感情中計較誰愛誰多?
我想這也是我喜歡這個故事的原因,他們的相遇就是兩個靈魂的相遇,除卻同性異性的外力拉扯,更多的是純粹的性吸引力,促使他們確認彼此,沒有必須把直男掰彎的猶豫,沒有必須要解釋的另一半或對方的家庭,就是單純的兩個人,一件我喜歡你希望你也剛好喜歡我的事兒,本無關乎性別,只是湊巧我們都是男孩,其中的擔心只有自己太迷戀一個人時的自我反抗,但我們不也都有這樣的時刻,發現自己很喜歡很喜歡對方,並開始擔憂對方沒有那麼喜歡自己的,這樣的時刻。
而電影中我最愛的一段是Elio不顧後果在草地告白,還主動吻了Oliver(大概是青春的17歲最讓人羨慕的地方,即使怕失去還是要衝撞,有無限的勇氣正面迎擊自己的不安,即使結果是未知),這同時也是他們第一次的親吻,結果竟遭到Oliver有禮的拒絕。但即便如此,Oliver卻仍不放棄對Elio的逗弄,餐桌上Elio父親的義大利夫婦友人,正不斷高談闊論,聒躁得比手畫腳,對照桌子底下Oliver以腳背輕挑Elio的淘氣,此刻爆炸的是Elio的小宇宙,倏得鼻血流出嚇得他自己和一干眾人手足無措,此刻的「見紅」包含了血氣方剛、青春騷動、試探曖昧,象徵了他所有(無處發洩)的慾望。
Elio衝進廚房找冰塊,妄想止鼻血也止慾血,就在此時Oliver悠悠地走進廚房,坐到Elio的身旁,故意丟了一句「你這樣該不是因為我吧」,心中早有了答案的他,嘴上故意說著風馬牛不相及的話語,手裡卻握住Elio的一隻腿開始按摩了起來,還說小時候自家兄弟都是這樣相互幫忙緩解疼痛,然後冷不妨地的抬手親了一口Elio的腳踝,這一幕傳達得親膩感震盪了我。Oliver在炫耀他的主控權,或許也竊喜自己喜歡的Elio也喜歡自己,但當他說出拒絕的同時,也正預示著這段感情將無疾而終,他在意世俗的眼光,這是24歲與17歲的差異,這是24歲的包袱,這是現實。
愛情總是令人驚喜、震驚、混亂也美麗,我們無法控制的是「心」,是心選擇了我們要愛誰。柏拉圖在《戀愛緣起》裡說男與女原本是一個合體,不知為何分裂為二,成為男人與女人。而我們都在這樣的「半人」裡找尋自己的另一半,在尚未尋到的時刻裡失落,直到找到的那一刻圓滿。但,若愛情的本質不只是成為一個「圓」,而原來是讓我能成為你而你也能成為我,「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對應電影標題與主旨,Oliver在與Elio合為一後輕撫他的臉頰緩緩道出這句對白,成為他們永恆的秘語,「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而我也會用我的名字喚你」真是最終極的情話了,是否這才是愛情最高也最美的境界,即便只是一瞬,Elio和Oliver還是幸運的吧,他們不但找到了彼此也成為了彼此!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一部充滿象徵符碼的電影,同時也是部充滿詹姆士艾佛利James Ivory色彩的電影。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Luca Guadagnino)本應是本片的製作人身兼副導,導演則由改編E.M 福斯特小說的能手James Ivory擔任,臨開拍時卻置換Luca擔任導演該是電影公司的意見了,但這仍無損《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美麗的原因有二:一是最初James Ivory接下導演時,堅持要自己改寫劇本,而在之後的拍攝的過程中,他都持續和團隊一同討論劇本,這個故事依舊擁有他的詮釋觀點。二是導演Luca Guadagnino的精準選角,完全呈現了小說中讀者對兩個主角的想像,以及他將拍攝主場景設定為南義鄉村小鎮CREMA---導演真正生活成長的家鄉,出自對拍攝地的熟悉與情感,讓穿流在原著中的義大利小鎮風情,成為電影中這段夏日戀曲最完美的催化劑,讓我幾乎可以認定「義大利」就是這部電影的第三個隱藏版主角。
從電影最開頭的影像敘述,無一不再說明這是一部離不開James Ivory的作品,片頭不斷推疊似剪貼簿般的各式希臘雕像圖片;Eilo父以投影片講述希臘雕塑的肌肉紋理和自海裡打撈出的斷臂銅像,是力與美,也是肉是慾,挑動著情感曖昧的主角們的慾望神經。
熟悉《窗外有藍天》及《墨利斯的情人》此二片的人即知,James Ivory對於角色祼露的鏡頭總能引起大眾話題,尤其是男性間肉體的接觸並不令人感到直白、色情反而總在欲言又止之間飽含張力。《窗外有藍天》中男主角、女主角弟弟與神父一場池塘嘻鬧的戲,三個大男人享受著沁涼的池水,開心的相互潑水追逐,這是男生間的友誼,很自然很自在,但隱隱地你也會想,如果彼此沒有一點愛意,能如此開心的相處嗎?《窗外有藍天》的故事不涉同志議題,但James Ivory的畫面帶給觀眾想像,也討論著Brotherhood的情感深度。有趣的是扮演《窗外有藍天》中女主角弟弟(佛萊德)的演員魯珀特·格雷夫斯Rupert Graves,同時也扮演了《墨利斯的情人》片中墨利斯最後選擇相守的情人(亞歷克)。墨利斯傾慕學長克萊夫的學識之後被開啟了同性情感,但因為克萊夫的堅持兩人始終維持柏拉圖式的關係,直到克萊夫正視世俗價值提出分手,僕人亞歷克不顧身分差距執意追求,墨利斯終於體會靈肉結合之於愛情的意義,片中兩場親密戲皆是激烈的索求彼此,啃吻著、撕扯著,因為關係仍帶著不確定,所以肢體更加爆烈,似乎想傳達愛與不愛之間,又想愛又想抵抗的內心矛盾。
比較三部片,James Ivory對《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裸露戲安排更加大膽卻也更加必然。Elio在與Oliver的草地第一吻便傾注了他所有的熱情,他在探問自己也在探問Oliver,17歲的少年也愛女孩也似乎可以愛男孩,但不知道為何這個人,就是有些不一樣,是迷戀還是愛戀,他需要一個答案;而午夜確認彼此感情之後,以至於往後所有的兩人時光,裸著上身揉髮舔吻、廝磨耳鬢,穿著整齊卻解不開的小指頭、眼神和微笑,片中的肌膚相親成功演繹出主角對彼此的珍視與愛戀,是對兩人能找到並擁有彼此的詠嘆,是渴望能成為對方的激動。兩具交纏的青春肉體傳遞給觀眾的親密感不言可喻。穿梭全片的音樂改編,語言學討論、歷史故事,再疊以義大利鄉村風光,再再都是James ivory的文藝腔。
至於導演Luca Guadagnino最大的功勞是讓劇本先行,近似呵護地將James Ivory的改編影像化,並將之套上更為詩意的濾鏡。他利用對比映襯的手法,化一切景語為情語,將青春(期)的不安躁動隱藏在夏日灼熱的義大利午後,將遺失愛情的失落沉澱在冬夜冷雪中。片中Oliver與Elio共用衛浴的兩個平行房間,Oliver開門搜尋立於窗邊Elio的身影,對比Elio穿著Oliver的藍色畢羅伊襯衫,回望另一側不再有他身影的空盪房間,皆映襯著這段愛情的降臨與結束,類似於這般的影像切換,加之其捕捉義大利明媚風光的熟練鏡頭,都讓《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成為一首對曾經的青澀愛情致意的情歌。
選角精準應該是義大利導演的特長吧,Luca是,佛森‧歐茲派特(Ferzan Ozpetek)也是。前者在《我愛故我在》、《池畔謎情》,後者在《愛情流彈》、《愛情初邂逅》中都選擇當代的青春偶像,《池畔謎情》裡身材皎好的達柯塔強生、擁有深遂眼線與人魚線的馬提亞斯修奈爾,《愛情流彈》的男主以憂鬱眼神著稱的義大利小生里卡多史卡馬西奧,他們都有顏值更美好的是他們也有演技,我們的Elio與Oliver更是如此。艾米·漢默(Armie Hammer)高大的身形,隨手一撥在陽光下閃耀的金髮,露出微笑時那排雪白牙齒,那麼直接、自信、圓滑的神情和堤摩西·柴勒梅(Timothee Chalamet)捲捲蓬鬆的黑髮、微下垂的眼瞼,總是迷濛的黑眼珠、略顯蒼白的皮膚,活脫脫是書中的Oliver與Elio,一個是略帶憂鬱流著歐陸血統的少年,一個是自信的美國研究生,沒有懸念,總能將皮相影像結合,帶給觀眾完美投射的神力,或許已成了義大利導演對美學極緻追求的超能力。你說,誰能不被Timmy的深情目光和長睫毛迷倒呢?
最後不能不提,蘇揚·史蒂文斯Sufjan Stevens替《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量身打造的兩首配樂,已成為整部電影關鍵的那塊拚圖,不可或缺。〈Mistery of love〉神秘的愛情啊,是Elio與Oliver感情的最佳註解,關於這樣的愛戀有什麼原因可以說呢?沒有理性、沒有邏輯,卻最是真切。Elio17歲的青春躁動使他無可避免的投射情感於自信聰慧、高大的Oliver身上;Oliver則是在兩人確認感情後承認自己早在看到Elio的第一眼就愛上他了。愛情!真的神秘也令人費解,即使兩人是一見鍾情,愛情也沒有那麼容易展翅,那麼多的虛張聲勢、試探游移,都是祈求對方能夠先發現自己的手勢,最後沒有誰更愛誰的爭執,在愛情面情,一切本與階級有關的事物都可丟棄,那些關於年齡、才智、規矩、旁人眼光…的世俗框架。
而當片尾Elio掛斷電話蹲坐在壁爐前獨自垂淚時,火光晃動,〈Visions of Gideon〉的樂音響起,此刻再暖的爐火也安慰不了他(和我們)逐漸冰冷的心,震盪的背景音呼應電話那頭Oliver投下的那句震撼彈---我要結婚了,這是Elio明白自己就此被丟下的巨大的耳鳴與心痛,是他寧願不聽不知,也是我們/觀眾寧願不聽不知的最深沉的空虛與失落。
我想,我們都在電影裡找自己,如果我們需要《愛在黎明破曉時》,那樣字字珠璣剖析愛情、剖析自己的戀人絮語;我們也將需要《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這樣早於一見鍾情,早於對方發現自己,情愫便已肆意蔓延,需用全身心諦聽,用靈魂擁抱而再不必言說的刻骨愛情。
與《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相遇完全是巧合,也或許是另一種命中注定。還記得幾次逛到誠品的陳列區都匆匆略過中譯本,直到在金馬影展網站選片時正式被預告片迷倒,一部場景設在義大利,編劇又是鼎鼎大名的James Ivory操刀的電影,該如何不去追逐呢?在經歷影展開賣秒殺的失落,直到進場前十分鐘才真正拿到成為粉絲的「門票」的激動。一個漆黑的巨大方盒裡,閃閃發亮的螢幕灑落的銀光,魔幻的籠罩著這群人,看似獨自觀影的我卻又和滿廳的人同笑同哭,輕笑聲、低泣聲、衛生紙摩搓的細鎖雜音、短暫遮光的抬手黑影,瞬間我知道「這群人」都成為了「我們」,此刻我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都知道有什麼事發生了,而我們都沒有言語……
距離金馬54觀影已然超過三個月,我似乎從未自那義大利的夏日午後歸來,終於盼到了下週電影上映,我想著得到同時意謂著失去,就讓我學學Oliver用Later而非Good-bye暫且掩飾無措,雖然難過並非在17歲遇見你,而後是24歲,但我終究慶幸能擁有與你相遇的此刻,Later,CMBYN。
2023/07/06翻櫃上架
浩好
浩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