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題|《廣島之戀》:是你、是他,亦是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在《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 2017)裡,艾利奧與奧立佛經過一番波折後,終於在某個夜晚承認彼此之間的愛意。一次,奧立佛對艾利奧如是說道: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我也會以我的名字呼喚你。(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

對於一對戀人以自己的名字稱呼對方的行為,我們除了可以以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論友誼〉中的段落「因為已是他,因為已是我。」(Parce-que c'etait lui, parce-que c'etait moi.)來理解──兩個截然不同的靈魂,在彼此相接處與糾纏的同時,感受到自己有一部分正在成為對方,亦感受到自己有一部分貢獻予對方,成為對方的一部分。若終有一日,兩人不得不分離,那麼這一塊來自對方的部分,將成為曾經存在、如今卻空洞不已的空缺──之外,亦可以將之理解為自我身份認同的崩裂。

然而,如此的身份認同崩裂,不應被理解為負面的,不過也並非全然正面的:因為在這個崩裂的過程中,兩個個體從最初的分離狀態,逐漸彼此貼近,最終在身體的結合之中──就羅洛.梅(Rollo May)的觀點而言,撇除同性戀不做討論,一對異性戀伴侶之間的融合,經由陰莖與陰道的結合所達成,也就是經由做愛的過程(May, 2001: 96)──,進而達成靈魂的結合。兩人做愛的過程中,一個全新的主體由此而生:兩個自出生便已經歷過首次且最初的分離、成為孤獨的個體,在性器的結合之下,短暫地回歸了一個完整而完滿的主體。全新的主體生成之後,也意味著組成此新主體的兩個個體,亦拋棄了自己在結合之前的個體身份,透過貢獻自己的身體,以完全這個全新的身體。

raw-image

因為已是他,因為已是我

若我們於前述提及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那我們勢必無法忽略距今半個世紀的《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 1959)的結尾:法國女子在與日本男人分離的當天,因為無法忍受兩人的分離,於是先行回到了兩人前一晚纏綿的旅店裡收拾行李,以避免和日本男人見面。不過,日本男人仍然追了上來;在最終的凝視與對望裡,女人對著男人呢喃道:「廣島。那是你的名字。」而男人也回應道:「是,那是我的名字,而你的名字是內韋爾(Nevers),法國的內韋爾。」

在我們探究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讓男人女人以對方的故鄉名稱呼彼此的意義前,我們必須先釐清羅洛.梅所秉持的想法。梅的理論存在著一個前提──那便是對於每個人出身狀態的描述:如同古希臘人所認為,嬰兒出生並來到這個世界上,便是一個由完滿狀態進入分裂狀態的過程。當嬰兒待在母親的子宮內、被羊水所包覆時,他的生命透過臍帶與母親緊緊相連。因此,就生物性的狀態而言,他與母親是屬於一體的:胎兒的形成過程雖然亦仰賴父親的精子,以及精子與母親所提供之卵子的成功結合,然而當受精卵形成後,原則上已與提供精子的父親毫無關聯──受精卵成功著床於子宮內後,便依賴著母體所供給的養分成長與羊水保護。

單就生物學的面向而言,我們在尚未出生前,的確與母親屬於同一個主體。隨著我們出生、離開母親的子宮,我們的主體性也經歷最原初的分裂。於是,梅進一步指出,我們自出生即成為了孤獨且分裂的個體,而我們的本能之中存在著一種對於完滿之渴望,梅將之稱為「愛慾」(eros)。

此處必須注意的是,梅所言之愛慾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之「力比多」(libido)並不相同:對梅而言,基於人們以孤單的個體存在於這世界上的狀態,愛慾是種促使我們與他人相遇、與他人結合,並且在此過程中重新回歸最初被包覆在羊水中的狀態──那個圓滿的狀態──的驅力(May, 2001: 94)。於是,梅所認為之愛慾,並不單純是如佛洛伊德所認為的、朝向性的,某種原始而野蠻的慾望,也無法進一步地被化約為生命驅力或死亡驅力。相反地,愛慾同時將狂喜與毀滅涵納於自身之中(May, 2001: 97):回到先前對於個體融合之敘述,若一個個體渴望回到最原始、未與其他個體分離的狀態,與另一個個體結合,即是除了死亡或回到母親子宮──兩個都相當難以實踐的做法──之外,最易實行的方式。

不僅如此,結合的過程所拋棄的原先身份,也意味著原先個體的「死亡」,而兩個人的結合,則意味著新主體的「誕生」。

因此,綜合來看,兩個人的相識、相愛與最終的結合,即是愛慾的創造力量的展現。以《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為例,我們無疑可以將梅的愛慾理論對應至艾利奧和奧立佛之間的情感:即使梅的理論奠基於異性戀之上──因為僅有異性戀能透過與生俱來的生物性器官,達成「陽」具與「陰」道的結合──,但是艾利奧的阿波羅(Apollo)精神──理性、耽溺於夢境與狂喜──和奧立佛的戴奧尼索斯(Dionysus)性格──瘋狂、沈醉於生命與痛苦──,卻早已經達成了彼此結合的條件。

raw-image

是你,抑或是他?

然而,回過來看《廣島之戀》,我們無法輕易地將梅的立論帶入男人與女人所身處的立場,也無法單以《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太陽神—酒神的連結進行討論。

《廣島之戀》的前 15 分鐘,由男人與女人的身體交疊,以及遭受原子彈摧殘後、形成一片廢墟的廣島景象所組成。女人與男人交媾的過程中,曾經說道「我將忘掉你,我已經忘掉你了」,而這句話在最後男人與女人分離時,亦出現了一次。這句話對映到女人的一段回憶: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女人曾經在自己的故鄉、法國內韋爾,與一位德國軍人相戀。當時,女人年僅 18 歲,而德國軍人同樣僅有 23 歲,但是基於二戰期間法國與同盟國──美國、英國等──並肩作戰,而德國是為開啟歐洲二戰戰場的罪魁禍首,與義大利和遠在太平洋的日本共組軸心國,各自的身份自然地使兩人之間的戀愛成為禁忌。

只是,使這段記憶永遠且深刻地銘刻在女人心中的最大原因,並非自己與一位德國情人戀愛,而是這位情人最終的下場──一日,德國軍人無預警地在與女人約定見面的碼頭遭到射殺,當場身亡,而這一切均被女人看在眼裡。隨著德國情人的死亡,二次大戰亦接近了尾聲──同盟國於 1944 年的諾曼第戰役(Battle of Normandy)中成功登陸歐洲大陸,並從此展開收復歐洲故土、同時將終結二次大戰的行動。與此同時,女人被自始至終即反對其與德國情人交往的家人關在地下室,終不見天日。

女人在與男人共處的最後一個夜晚,在廣島的酒店裡向男人述說了這一段往事:「全城百姓都在唱《馬賽曲》,我那死去的愛人是法國的敵人。」不過,在女人向男人傾訴的文字裡,她僅保留了這段戀情中悲劇的面向──也就是目睹德國情人遭到射殺身亡──,以及自己被囚禁在地下室內的時日,而自己度過地下室內的時光所產生的心境變化,被女人所省略了。

「……我看見我的生命,你的死亡,在我們幸福的時候,我開始看見了。我那在繼續的生命,你那在繼續的死亡,陰影需要籠罩地下室的時間開始變長了。」──由這段所看來,我們可以推測,女人傾訴這段往事時所展現的情緒,是更為激烈且熾熱的:女人在凝視男人的同時,也看見了自己 18 歲那年,看著當時熱戀中的德國情人走向自己,兩人在無數親密的時刻裡熱切地奔向彼此,短暫地「合而為一」;同時她也看見了情人的死亡,以及自己在情人死亡後陷入了無盡的悲慟。然而,這和她心中對於這一切的想法,是有所出入的:情人的死亡固然使女人傷心欲絕,但是他的死亡也讓女人重新回到了自身的理性思考之上,使女人以旁觀的角度、作為自己的第三者,來審視自己的經歷與情感。

如同女人在經過廣島的街道上時,內心不斷叨念著的一句話:「我遇見你。我記得你。你是誰?你摧毀了我。你對我真好。」──這句話中所有的「你」,所指涉的對象都是不明的:因為就整部電影的脈絡而言,女人曾經對話的對象除了於廣島邂逅的日本男人,也包含了死去的德國情人、基於自己的不倫戀而飽受他人鄙視眼光的父親,以及自己的故鄉內韋爾,還有自己當下所身處的廣島。對映至莫文蔚〈廣島之戀〉的歌詞:

二十四小時的愛情 是我一生難忘的美麗回憶
越過道德的邊境 我們走過愛的禁區
享受幸福的錯覺 誤解了快樂的意義

若單就「二十四小時的愛情」來看,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知道這指涉了女人與日本男人之間的關係──兩人在短短的時間內相識並相愛,但是兩人皆在自己的故鄉擁有情人或家庭,使得兩人的情感無法在女人的拍攝工作結束後延續下去──,不過,自「是我一生難忘的美麗回憶」,我們便再也無法清楚地區分這段所指涉的,是女人與德國情人之間的禁忌之戀,抑或是與日本男人的不倫戀。

raw-image

我的、你的與他的身體

此處,我們明顯地看見了一個符合「已是你,已是他」的情境:即使女人如今已經距離那段戀情好一段時日,可對於女人而言,那段情感不僅是女人生命中一段美好的記憶,亦是構成女人的一部分──在女人不斷地回顧自己的記憶並與之對話的過程中,女人逐漸地意識到這段記憶對於自己的意義為何;而她亦在德國情人後、與他人所建立的新關係裡,不斷地看見德國情人的影子──就像是「越過道德的邊境,我們走過愛的禁區」同時指出了德國情人與日本男人。女人在憶起當年德國男人死亡的情景時,也對面前的日本男人說道:「我只是覺得這具屍體,和我的身體出奇地像!」──這樣的形容是相當奇怪的,因為在生物層面上,德國男人已經死亡,肉體也即將在不久後衰敗,而女人此時雖然活著,卻弔詭地將眼前的屍體比擬為自己的身體。因此,自此看來,我們可以認識到女人這句話背後的意義實為:「當我看見他倒在那裡時,我也彷彿看見自己也倒在那裡,被射殺身亡。」或是「我看見他死了,他已經在生命的另一頭,而我也看見我在那裡,和他一起」──此處,女人再度脫離了自己的身體,成為了自己的旁觀者,並以此形式審視自己的情感。以表面的敘述而言,我們可以認定女人因為情人的死亡而感到痛苦不堪,也因此認為自己的心同時一起死去了。

但是,若我們同時將眼光放到雷奈拍攝於《廣島之戀》不久前的紀錄短片《夜與霧》(Nuit et Brouillard, 1956),或許便能理解女人說出這句話時的心態。《夜與霧》以當今已然荒廢的集中營彩色畫面,和二戰期間納粹如何對待集中營囚犯的黑白影像兩者交錯對照,而後者的影像意外地與《廣島之戀》前十五分鐘所展示的廣島原爆後的場景相當類似:兩者皆展示了在人體實驗、毒氣室與原子彈爆炸後破敗的軀體,以及散亂殘缺的肢體區塊。

此處,我們能夠再對應到梅的另一個與愛慾息息相關的概念,那便是「原魔」(daimonic)。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於《悲劇的誕生》中亦提到了 daimonic,而此詞的意涵正是善惡兼容:

性與愛慾、怨氣與憤怒,以及對權力的貪念,都是原魔的實際呈現。
原魔是在任何存有體內,一種急於確認自身、肯定自身、延續和提升自身的渴望。(May, 2001: 172)

從梅的說法看來,若沒有一個能夠展現其特質的載體,原魔的意義將是費解的。但是,若我們將《廣島之戀》視為雷奈經由原魔驅使所產出的藝術作品,或許便能明白:存在於雷奈體內的原魔,驅使雷奈透過男人與女人交疊的身體、集中營被摧殘鏟起的屍體、廣島核爆之後的殘破人體,以展現許多對立之事物:從女人與男人的結合──也就是愛慾所促成的結果──,兩人做愛過程中所達成的重生與死亡,到戰爭過後的大量死亡,以及身為法國人的女人先後與(身為法國敵人的)德國情人與日本男人所發展的戀愛,皆展現一種後戰爭時期的可能性。

我們當然可以直觀地說,這樣的可能性即是雷奈於他畢生作品中反覆倡議的「反戰」思想,但是若更精確地說,這個可能性更多意味著難以達成、甚至幾乎不可能的情感: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同時是女人所說的「這具屍體,和我的身體出奇地像」。

當女人在 18 歲與德國軍人墜入愛河時,我們已經能夠相當肯定地說,女人並不將兩人各自的身份與國籍放在首位,因此她愛上的德國軍人並非「德國人」或是「軍人」,而單純地只是一個男人,沒有姓名、沒有國籍、亦沒有家鄉。但是,隨著情人的死亡及德國的戰敗,姓名與國籍也一一地浮上了檯面。自德國情人死亡後,她認識到兩人過去的戀愛是不倫的、禁忌的,並從此對於道德的戒律有所認識,因此她邂逅日本男人後,決心自己在日本的拍攝工作完成,也就是二十四小時之後,便返回法國,並且自彼時起「遺忘」日本男人。只是,對於道德的認識,以及不斷地叨念著「我將遺忘你,我已經遺忘你」,並不能使女人避免與已有家室的日本建築師相遇,更無以避免自己與男人無可救藥地墜入愛河。

於是,我們可以將對於道德與禁忌的「清醒」與「覺察」,視為女人生命中的重要分水嶺:自此刻起,女人開始成為了自身的旁觀者,開始與自己進行對話──她不再依循著自己的情感行事,而所愛之人的身份與狀態,對於關係的維繫與建立是不可或缺的考量。女人禁不起再一次地與人墜入愛河,再一次經歷痛苦的分離,甚至被迫直視他的死亡,因此她選擇在與日本男人結合後的一天之內,用力地將愛傾注於後者身上,並同時在準備離去、所剩不多的時辰裡,傾盡全力地遺忘日本男人。

但是,基於國家、戰爭、死亡與道德,而將自身對生命、對愛的熱情與渴望收起來,成為自己的警察,這亦是《廣島之戀》編劇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於自傳作品《痛苦》(La Douleur)中審視自己的情緒與情感時所言:無時無刻不監督自己的行為與情感是否越界。不過,女人體內中的愛慾與原魔,無疑地仍驅使著她,迫使她能夠離開那座被陰影籠罩的地下室,重新去感受生命之愛與美好。

raw-image

此處,我們終於能夠明白,何以女人向日本男人述說過往的一切時,她的眼神是如此地熾熱,但同時心中仍然被理性的警察所監視著,提醒自己不能越界;只是當女人終究要面臨與日本男人的離別時,當年與德國情人分別的痛苦依舊進入了女人的意識裡,並且駕馭了她,使她再次歇斯底里,直到日本男人及時地出現在女人面前,溫柔地撫去女人臉上的淚水。

「廣島。那是你的名字。」此刻,梅所說的原魔,終於再次顯現了自身:愛的另一面是冷漠,生命的另一端是死亡,宿命的另一面是可能性或自由意志,法國的命運,與德國和日本的密不可分,所有對立事物的一體兩面在一部電影裡全部展開來──《廣島之戀》展現的是人類之間的彼此理解與連結,至於我會是你、或是他,並不是如此重要,因為我們屬於彼此。

全文劇照提供:台北文學.閱影展

引用及參考書目
中文

Friedrich Nietzsche 著,杨恒迖等譯。《尼采全集 第 1 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Gilles Deleuze 著,王紹中譯。《尼采》(Nietzsche)。台北市:時報文化,2018。

Rollo May 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新北市:立緒文化,2001 年。

Zygmunt Bauman 著,何定照、高瑟濡譯。《液態之愛》(Liquid Love)。台北市:商周,2007 年。


raw-image

【釀電影X2021 文學.閱影展專題:洄游新浪潮】請點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CALL ME BY YOUR NAME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影評 若愛情的本質不只是成為一個「圓」,而原來是讓我能成為你而你也能成為我,「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當Oliver與Elio合而為一,這句對白,將成為他們的永恆秘語…
Thumbnail
CALL ME BY YOUR NAME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影評 若愛情的本質不只是成為一個「圓」,而原來是讓我能成為你而你也能成為我,「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當Oliver與Elio合而為一,這句對白,將成為他們的永恆秘語…
Thumbnail
  「名字有什麼重要?玫瑰就算換了名字,依然芬芳。」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裡如是說,茱麗葉由此要求羅密歐拋棄他的名字。但玫瑰若換成別的名字,例如攵鬼,那麼,它的氣味我們真的還會認為是芬芳的嗎?   (內文有劇透,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名字有什麼重要?玫瑰就算換了名字,依然芬芳。」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茱麗葉》裡如是說,茱麗葉由此要求羅密歐拋棄他的名字。但玫瑰若換成別的名字,例如攵鬼,那麼,它的氣味我們真的還會認為是芬芳的嗎?   (內文有劇透,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既是愛侶間的情話,也是一種儀式性的誓言。2017年上映,以十七歲的男孩艾里歐為主角,描述了一段純粹又浪漫的夏日戀曲。以青少年對慾望與身體的探索為主軸,展現了經典愛情故事中,曖昧、激情的面向,卻又以男男同志的身分,增添了唯美、遺憾的悲劇性。 短
Thumbnail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既是愛侶間的情話,也是一種儀式性的誓言。2017年上映,以十七歲的男孩艾里歐為主角,描述了一段純粹又浪漫的夏日戀曲。以青少年對慾望與身體的探索為主軸,展現了經典愛情故事中,曖昧、激情的面向,卻又以男男同志的身分,增添了唯美、遺憾的悲劇性。 短
Thumbnail
  終於在Netfilx看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基本上對於作品裡呈現的愛情,我都是先認同,接著再受到觸動,或者同時進行,但這部卻是被片段觸動,兩位主角卻完全沒有認同,所以無法一次看完。   (本文涉及劇情及偏私觀點,還請慎入)
Thumbnail
  終於在Netfilx看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基本上對於作品裡呈現的愛情,我都是先認同,接著再受到觸動,或者同時進行,但這部卻是被片段觸動,兩位主角卻完全沒有認同,所以無法一次看完。   (本文涉及劇情及偏私觀點,還請慎入)
Thumbnail
(第一次同戀人做愛時,L就是這樣在心裡問的:這是我嗎?那時他甚至有點兒不相信這巨大的幸福已經真的降臨,他一邊吻遍她一邊在心裡問:這是我嗎?她所愛的這個男人真的是我嗎?處在如此令人羨慕的愛情中的一個男人,竟會是我嗎?他不由得問出聲音:「這真的是我嗎?」她抱緊他,吻他,讓他看鏡子裡的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
Thumbnail
(第一次同戀人做愛時,L就是這樣在心裡問的:這是我嗎?那時他甚至有點兒不相信這巨大的幸福已經真的降臨,他一邊吻遍她一邊在心裡問:這是我嗎?她所愛的這個男人真的是我嗎?處在如此令人羨慕的愛情中的一個男人,竟會是我嗎?他不由得問出聲音:「這真的是我嗎?」她抱緊他,吻他,讓他看鏡子裡的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
Thumbnail
愛的另一面是冷漠,生命的另一端是死亡,宿命的另一面是可能性或自由意志,法國的命運,與德國和日本的密不可分,所有對立事物的一體兩面在一部電影裡全部展開來──《廣島之戀》展現的是人類之間的彼此理解與連結,至於我會是你、或是他,並不是如此重要,因為我們屬於彼此。
Thumbnail
愛的另一面是冷漠,生命的另一端是死亡,宿命的另一面是可能性或自由意志,法國的命運,與德國和日本的密不可分,所有對立事物的一體兩面在一部電影裡全部展開來──《廣島之戀》展現的是人類之間的彼此理解與連結,至於我會是你、或是他,並不是如此重要,因為我們屬於彼此。
Thumbnail
一對令人稱羨的十五年同志情侶遇上中年戀情危機,甚至其中一方在別人婚禮上與賓客大搞魚水之歡,被抓還毫不在意,只因另一方也曾這樣對他,同時當年給兩人牽線的好友丟了一雙兒女給他們,義大利金獎導演,影展、市場雙棲導演佛森歐茲派克的新作《幸運女神》暖心又療癒,不只是關乎性少數,不只是關乎愛情,更關乎家庭本質。
Thumbnail
一對令人稱羨的十五年同志情侶遇上中年戀情危機,甚至其中一方在別人婚禮上與賓客大搞魚水之歡,被抓還毫不在意,只因另一方也曾這樣對他,同時當年給兩人牽線的好友丟了一雙兒女給他們,義大利金獎導演,影展、市場雙棲導演佛森歐茲派克的新作《幸運女神》暖心又療癒,不只是關乎性少數,不只是關乎愛情,更關乎家庭本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