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短評:很是枝裕和又不那麼是枝裕和啊!
看完是枝裕和的【怪物】後的第一件事,是先把之前寫的關於盧卡斯東特Lukas Dhont執導的【親密】一文找出來看,同樣平移鏡頭拍攝兩位男孩奔跑的鏡頭,只能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部電影一個放在片首,一個置於片尾,【親密】先讓你看到男孩情誼的美好,再用現實殘酷來崩解它,而【怪物】是衝過成長過程外在環境帶來的晦暗,才有能力奔向未來。
在2018年拍完【小偷家族】後,是枝裕和輾轉拍了法國電影【真實The Truth,2019】,和韓國電影【嬰兒轉運站Broker,2022】,回到日本拍戲,還是故鄉土親;但是不同過往自1995年處女作【幻之光】後的自己編劇,這回找來知名編劇坂元裕二合作,坂元裕二的作品擅長以特別的視角細膩描繪日常人際關係,別說【東京愛情故事】那種經典,這幾年像是日劇【四重奏】、【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初戀的惡魔】,或是電影【花束般的戀愛】都是水準作品,這回他為是枝裕和寫的【怪物】也拿下2023年第76屆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
找坂元裕二合作,一方面是兩人特色都是從日常生活中找尋特殊的敘事觀點,另一方面找別人編劇的好處,可以拓展是枝裕和在題材上的多樣性…有點是枝裕和又不那麼是枝裕和—這回【怪物】就從家庭、學校、同儕、成長等議題,依序撥開「什麼是怪物」的謎團。
在一場莫名大火的開場後,【怪物】電影分成三個章節,分別就母親、老師和男孩們的角度,來講述一個成長故事。採取三幕劇的形式,讓電影流露著一種文學性,特別是像羅生門那樣的懸疑故事。三段故事相互敘述又有關聯,以敘事主體的不同來揭露真實的樣貌,互為表裡線索讓看【怪物】有著不同過去看是枝裕和作品的樂趣。
第一段是以安藤櫻飾演的早織為主角,她是位單親媽媽,某日發現從學校回來的兒子湊身上多了瘀青傷口,隨著被霸凌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她到學校興師問罪,面對官僚的制式反應怒火中燒,這時的「怪物」是老師和其背後代表的僵化教育體制。第二段來到永山瑛太飾演的保利老師,在經過前段的故事,你會懷疑這個關懷學生的年輕老師,是怎麼體罰學生的?是否只是表面熱情實則冷血的「怪物」,隨著劇情發展,觀眾原來「怪物」是那些無時無刻都在作亂說謊的學生們。
觀影情緒在正反過程後,來到「合」的階段,講述兩位小孩湊與依里,湊是安藤櫻的兒子,面對在家被父親家暴,到學校被同學霸凌的依里,明明很想幫他又礙於同儕壓力加入霸凌行列,只有在離開學校,才是他們交談的時刻。隨著霸凌事件的真實面逐漸露出,也揭露了失能的父權體制,和兩位男孩之間的含蓄情感,直到有天清晨,兩人同時消失了…因為與眾不同而被排擠嘲諷,我們是否不自覺地成了加害他人—尤其是兩個小孩眼中、心中的「怪物」!
三幕劇的結構「如果只有部分人得到,並不能稱作幸福;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才能稱作幸福。」【怪物】的電影海報上寫著「怪物是...誰呀?」,「誰是怪物」的問題與答案也會在觀影過程中不斷地產生,觀眾隨著故事被逼著去思考「怪物」是誰?「怪物」是什麼?「怪物」是如何出現的?【怪物】提出了一個無解的問題: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產生了這樣的「怪物」?
「每個人眼中看到的怪物都是不同的,」是枝裕和在訪問中明白地這樣說,與其得到真相,複雜虛幻難辨的人性才是真正的怪物。【怪物】電影中,無論是母親、老師還是同學,當劇中人物以為無私正直的付出、發聲,對抗眼前不合理或不公不義的「怪物」時,往往讓自己也變成了「怪物」,無心之惡也是種惡!因為你忘了眼前這個站在你對立面的「怪物」也是個「人」。
「人的大腦如果被換成豬腦,那他算是人?還是豬?」電影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童真卻無法解答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怪物】的配樂是坂本龍一的遺作,當電影最後,坂本龍一的25年前的舊作「Aqua」出現,單純的琴音呼應著片中兩位小男孩的純淨,【怪物】在經過兩個小時宛若羅生門轉換視角的故事,最終回到片頭縱火案的犯人是誰,似乎也就不那麼重要。從一樁校園霸凌事件打開社會群像的光怪陸離,最終收結在兩位小男孩的成長故事,面對怪物,別讓自己成為怪物,不管你是有心還是無意。作為從1995年處女作【幻之光】後,第一部不是自己編劇的作品,【怪物】為是枝裕和的創作表上增添了一股新意,坂元裕二的劇本增添了電影的戲劇成分,將是枝裕和無法明說的人性情感多了辨證…
「我們轉世了嗎?」「不,我們還是原本的樣子。」
嗯!一如看完【怪物】的感覺:很是枝裕和又不那麼是枝裕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