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從韓劇《絕世網紅》了解黑粉心態:bbbfamous

一分鐘從韓劇《絕世網紅》了解黑粉心態:bbbfamou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些人由出生開始就擁有一切。你們炫耀那些東西讓其他人更覺得自己生活在汙水坑裡。」

圖片來源:Netflix《絕世網紅》

圖片來源:Netflix《絕世網紅》

「看到你我才知道,人沒有腦,還是可以活得下去。」出自dooing(初生之犢)《人生中的廢棒,我又廢又棒》
  • 閱讀前提醒:本專題的內容可能透露部分劇情內容,可自由選擇是否繼續閱讀!

黑粉的英文是Anti-fan。意思是對偶像或是名人釋出惡意和仇視的粉絲。作為粉絲的共通點,黑粉和普通粉絲都會密切關注偶像或名人,只是前者的目的是為了攻擊,後者是出於支持和仰慕心態。

看過《絕世網紅》的觀眾對bbbfamous肯定不陌生,從一開始的神祕出場,看似好意,後期原形畢露,大家和徐雅莉才驚覺原來bbbfamous是黑粉。

《絕世網紅》有一段劇情:bbbfamous連環質問徐雅莉為何沒有即時回覆訊息,不但強硬要她一定要隨時回覆,還要她為自己開一個專屬他們兩人的帳號

  • 為何bbbfamous對現實中不認識的人出現這麼強烈的控制欲?

即便對心理學不熟悉的人,也能從bbbfamous的行為感受到強烈的控制慾和佔有慾,並且感到不舒服。(這種狀況其實很常發生在伴侶或親子之中)

  • 「因為我認同你,所以你要無條件服從我,否則我就毀滅你。」:投射性認同在黑粉心態

這是源自於一種較「投射性認同」的心理狀態,所謂「投射性認同』是指一個人將自己想要或不能接受的慾望、特質投射到另一人身上,在互動過程企圖控制並認同該特質

簡單說,以bbbfamous為例,bbbfamous住在破舊的社區,手頭不寬裕,她內心十分渴望光鮮亮麗的上流世界,透過社群媒體,她看到了那些生活奢華的網紅,她在無意識將內心的慾望投射到這些網紅身上,這些網紅也成為自己的意識延伸,也就是當被她投射的網紅出現不合她意的行為,無法受到她的控制,她才會出現偏執過激的反應。

這是因為:

  1. 一但她清醒過來,看清楚她是她,網紅是網紅,她就必須要面對自己一無是處的現實,藉由控制或輿論攻擊那些網紅,能讓她感覺到自己是握有權力和掌控權
  2. 被她投射認同的網紅,在她心裡是她的意識延伸一部份,等於是她的一部分,只要網紅表現如她所願,網紅是好東西=她是好東西,她是有能力的。然而,網紅私底下卻有著醜陋的一面,因此她必須要糾正,要加以維護才行。普遍正義魔人有一部份其實也是源自這種心態。
avatar-img
日鞠的沙龍
19會員
18內容數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開始接觸人群,為了生活耕耘。我們努力不是為了被這個社會改變,而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為保護當事人的個資,內容提及的人物均已做適度修改與匿名處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日鞠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們為了互相理解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真心,但人至死也無法理解他人。
「我們會這樣子跟別人比較,只有我落後的話怎麼辦?」
「變得出名吧,那麼就算你只是拉個屎,也能讓全世界瘋狂,在現今世界,任何人只要出名就可以賺錢。」 閱讀前提醒:本專題的內容可能透露部分劇情內容,可自由選擇是否繼續閱讀!
人們為了互相理解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真心,但人至死也無法理解他人。
「我們會這樣子跟別人比較,只有我落後的話怎麼辦?」
「變得出名吧,那麼就算你只是拉個屎,也能讓全世界瘋狂,在現今世界,任何人只要出名就可以賺錢。」 閱讀前提醒:本專題的內容可能透露部分劇情內容,可自由選擇是否繼續閱讀!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