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其實就連隱士,也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出自Alfred Adler。
上一篇提到女主角徐雅莉的高中好友吳敏惠是自卑情結的典型例子。對比於其他家世顯赫的網紅或女主角,對於自己的背景,吳敏惠本就感到自卑。雖然靠著成為網紅,達到收入百萬,讓她不再對自己感到自卑,但只是虛有其表,最好的證明是,與女主角重逢後,她立刻拿女主角的背景和自己與女主角的關係來向朋友炫耀,藉由「自己是某個有錢人朋友」裙帶關係,傳達「自己並非Nobody,而是Somebody」,背後想掩蓋的依舊是自己那不值得一提的背景。
如同前一篇提到的,自卑感激發人類動力的來源,自卑感並非壞東西。然後,當自卑感演變成自卑情結的時候,當事人會認為自己無力改變,自己永遠矮人一截。那麼為何徐雅莉沒有出現自卑情結,吳敏惠卻出現自卑情結?這是因為讓兩人感到自卑的來源不同,徐雅莉是在自我價值、他人認同上感到輸人一節,而吳敏惠自卑的「出身背景」。
這也是造就兩人同樣為了超越自卑,卻有不同結局的原因。把自卑超越比喻作目標,吳敏惠想要達到的目標本就不可能,除非她重新投胎,轉身成為好人家的小孩,否則她努力一輩子,都沒辦法克服「這個」自卑感。下一篇會針對佳賓會進行分析,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