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冥王星計劃的人數超過 2500 人,包含了超過一百家的大學與企業,其中有一半的人負責發射火箭,三分之一的人負責進入太空之後的飛行器與搭載的儀器設備,剩下的三分之一負責專案管理,專案管理的工作內容包山包海,舉凡申請發射火箭所需要的核動力文件,到面對大眾的公關工作,小至安排每個需要參與會議的人的時間住宿,大至模擬測試最後發射的流程,專案管理負責把所有的人,事,物串在一起,確保所有的工作準時到位,書裡面描述的許多管理細節都足以做為教科書範例。
任何有做過專案管理的人,一定都知道,不管現在狀況看起來多順利,永遠都要準備 Plan B 替代方案,也就是如果現在這個方法行不通的時候,替代方案是什麼,我最喜歡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討論什麼是有效的決策的時候,也指出一個有效的決策一定會有替代方案,有替代方案代表不同的意見曾經被審視過,才更能掌握決策所牽涉的風險,而冥王星計劃團隊正是把這個管理策略執行得非常徹底。
對於冥王星計劃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飛過冥王星的那段時間,首先第一步是推算出什麼是最好的路線與時間,評估的因素非常複雜,包括那個時間點會飛過冥王星哪些部份,距離冥王星的衛星各是什麼距離,可以觀察到衛星什麼部份,同時間燃料還剩多少,可以繼續探訪冥王星附近更多的星體等等,決定好路線,就要規劃各科學儀器在每個距離要作的設定與要收集的資料目標,舉例來說,在距離冥王星六個月航程的時候,主要目標是觀察冥王星的軌道環境,距離一個月航程時,可以觀察到衛星,目標是觀察其成份並且確認是否有尚未發現的衛星,而最接近的冥王星的七天時間是黃金觀察週,有超過五百種觀察工作要執行,500 個觀察工作就代表有五百組設定要做,指示各儀器的鏡頭要朝哪個方向,角度要上揚幾度,要存在哪個資料記錄器上等等,在正常時候,如果飛行器遇到任何狀況,都會自動進入安全模式,停止機上所有活動,直到地球指揮中心送來新的指示才會重新啟動,這種設計是避免飛行器陷入更大的危險,根本抵達不了目的地,但是一旦進入黃金觀察週,飛行器就不會再因為任何問題中止,因為停下來等待地球指揮中心將會錯過最接近冥王星的時間,團隊把這個特殊模式稱為「遭遇模式」 ,一旦飛行器進入這個模式,就意味著地球指揮中心不再有辦法操作飛行器,只能眼睜睜的看它把所有的工作執行完或是看它死當。為了避免失敗,事前的模擬至關重要。
到底讓飛行器成功跑完五百個觀察工作有多難呢? 事實上遠比我們想得複雜,因為必須確保飛行器的電力不能超過負荷,所以要妥善安排同時間執行的儀器,也要確保資料記錄器永遠有足夠的儲存空間,另外還要考慮重要性等級最高的觀察工作有額外的備用時段,萬一失敗的話,這些觀察工作還能有第二次機會。團隊在設計科學儀器的時候,留了硬體失效的空間,舉例來講,在做特定觀察工作的時候,A 儀器是首選,B 儀器是備用選項,如果 A 儀器臨時當機,B 儀器也能完成工作,這也就代表在規劃工作流程的時候,需要考慮這種狀況,模擬器也要亂槍打鳥的讓儀器重開機,測視備用儀器是否如預期完成工作,並且備用儀器上線也不會讓飛行器的電力超過負荷。
工作流程規劃出來,就要丟到飛行模擬器上跑過,把錯務糾出來,改正,再重新測試,一而再再而三重複這個過程,直到完全通過模擬。 做專案管理,我們最愛說,永遠做好最壞打算,但我得說冥王星計劃團隊是我看過做到最極致的,他們準備了多個「最壞打算」方案,第一個是「備用樣本」,團隊規劃在飛行器進入「遭遇模式」之前幾小時,把所能收集到最重要的資料先傳回地球,這是假設飛行器之後遭到致命破壞,再也無法傳回資料,至少確保我們還有一份最靠近冥王星的資料。第二個是「備用路線」,冥王星附近有非常多小行星,這些都有可能破壞飛行器,於是團隊又另外規劃了數條避開風險地帶的路線,這些路線不是距離冥王星最近,但可以確保飛行器有較高的機率安全度過冥王星,之後在距離一個月航程的時候,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判斷要使用哪一條路線。而每多一條路線就代表前面的規劃工作量就一倍,但團隊就是沒有打算放過自己,寧可之前用盡全力,也不要事後後悔。
團隊在每個可能失敗的環節都準備了替代方案,滴水不漏的程度我們可以從一個例子理解,團隊擔心模擬器在關鍵時候出問題怎麼辦,雖然照理說,飛行器上要跑的指令早早就會完成規劃,幾乎不可能臨到關頭才要修改,所以在關鍵時刻並不需要模擬器,就算它出問題也不影響才是,但團隊不肯放過這個極低的可能性,所以想盡辦法弄出了一台備用模擬器,萬萬沒想到這台備用模擬器真的在最後派上用場。
2015 年 7 月 7 日,飛行器開始進入關鍵的黃金觀察週,團隊在7月4開始上傳之前經過反覆測試驗證,飛行器進入「遭遇模式」的工作流程指令,如果一切順利,指揮中心會在9個小時之後收到飛行器的確認回覆,這十年間,指揮中心持續有送指令給飛行器,每一次飛行器也都如期回覆,然而這一次卻沒有收到飛行器的回覆,發生什麼事了?出人意料的失聯讓人做了最壞的聯想,難道飛行器撞到東西了嗎? 好在仔細檢查過資料後發現是飛行器在接受指令時剛好在壓縮觀察資料,所以造成主系統過載,飛行器由備用系統接手,造成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失聯 ,然而即使重新收到飛行器訊號,還不代表危機解除,只是進入下一個階段。
距離關鍵時刻只剩下短短的三天,團隊必須想辦法先讓飛行器回復到當機之前的狀態,再補上所有遺失的資料,最候才能再上傳「遭遇模式」的工作流程指令。所有需要上傳到飛行器的回復指令都要先在模擬器上跑過,確保沒有問題,才能送給飛行器,在這個極端高壓的時刻,一台模擬器根本不夠用,當初團隊未雨綢繆準備的備用模擬器派上用場了,兩台模擬器同時驗證所有的回復指令,終於讓飛行器在 7 月7 日當天回到正軌,此時距離目標時刻僅僅只剩4個小時而已。再怎麼萬全的準備還是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問題,好在團隊還是被自己的縝密準備給拯救了。
冥王星計劃最後大成功,儀器代替人類的眼睛,近距離的照下冥王星的容貌,其中最出名的一張是「冥王星之心」,真的很像一顆愛心,這個淺色的區域後來被正式命名為「湯博區」,記念發現冥王星的克萊得湯博。看到他們做了那麼多準備來確保冥王星計劃成功,心中特別有感觸,甚至有時候還有些激動,啊,果然就是要這麼的吹毛求疵,才會這麼成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