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日本的時空膠囊系列||日本的「城」-姬路城(4):護城標配之「門」、「櫓」與「石垣」

2023/10/2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上一回,大家一起走過了櫻花隧道,這次,就讓我們重新調整回攻城模式,在通道的底端買完票後,請在這裡放下你隨身的重物(包括超級大包包、嬰兒車,還有剛剛沿途買的伴手禮等,都可以寄放在一旁的置物櫃),否則接下來的坡道與樓梯們,可能會讓你爬得非常厭世XD。

(這一系列所分享的內容,多為NANA濕婦帶團時在巴士上,或是在行程中與旅伴們分享的內容筆記。對於實際造訪過姬路城的朋友來說,這些內容應該可以喚起過去的回憶與體驗;而對於正在計畫想要前往的朋友來說,NANA濕婦則會建議大家可以在攻城之前,先預留一點時間聆聽(或閱讀)。因為畢竟這是在這個小園地裡第一次聊到「城」,所以難免會藉由介紹姬路城的機會,花點時間穿插一些所有「城」共通的基礎特徵。當然,如果無論是哪個段落,你/妳都能自行斟酌想要了解到什麼程度(隨時可以快轉,這就是podcast與方格子文字版的優點啊)。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在聽完這一系列的內容之後,可以發現原來每座城都有有不同的設計巧思,如果能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待每座城,他們就不再只是單純只能賞櫻的無聊歷史景點罷了。接下來,就讓我們繼續姬路城的攻城之旅吧!)

菱之門旁的Z字形陡坡/照片來源:TABIAN JAPAN

菱之門旁的Z字形陡坡/照片來源:TABIAN JAPAN

牆上的〇□△是甚麼?

穿過售票口之後,迎面而來就是一條被高牆所環繞的Z字形陡坡,不意外地,這裡也是一個枡形空間,而且除了高聳的石牆之外,仔細看看,上頭還有開著各式各樣不同形狀〇□△的小窗戶,這些小窗戶在日文中,稱之為「挟間(さま)」。所謂的「挟間」就是守城軍用來發射火繩槍與弓箭的洞口(當然不是用來賞櫻跟看風景的),這個有厚度的洞口,內寬外窄,以便他們可以靈活調整武器的角度,從不同的方向射殺我們。在整座姬路城中,這樣的狹間據說以前總共有2500-4000個之多,現存的數量也還有1000個左右,其中,長方形的狹間是弓箭專用的,其餘的圓形、三角形與正方形的狹間,其實都是供火繩槍使用的。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形狀,據說是為了迅速調動軍隊人員而設計的,例如發號施令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說圓形小隊進攻!三角形小隊撤退!之類的(絕對不是因為這樣比較美XD)。由此可知,當我們買完票衝上來的第一時間,其實非常有可能就在這個Z字形彎道中被打成蜂窩了。

各種形狀的狹間/照片來源:TABIAN JAPAN

各種形狀的狹間/照片來源:TABIAN JAPAN

#154日本的時空膠囊系列||日本的「城」-姬路城(3):護城標配之「城門」與城裡的櫻花

護城標配之「門」與「櫓」:姬路城中最華麗的城門「菱之門」

還好,我們只是「假裝」在攻城,所以NANA濕婦建議大家可以在這個斜坡彎道上稍微停下腳步,好好欣賞一下眼前的這座華麗的城門「菱之門」。從這裡開始,我們會一路上一直看到很多「櫓」與很多「門」,兩者都是所有的城中都必備的護城標配。所謂的「櫓」,就是用來存放槍砲彈藥與弓箭等武器,以及打仗時守城軍主要活動的空間,即便是一座成中最高大的天守閣,也算是「櫓」的一種;而「門」,除了是平時作為單純的通道之外,也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設計,使其在戰時化身成一張機關重重的防護網。原本姬路城的城門多達80幾座,但目前僅剩下20幾座了,而我們眼前這座「菱之門」,則是同時結合了櫓與門的特性,通常我們稱之為「櫓門」,是目前姬路城內現存防備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城門。

菱之門/照片來源:https://kojodan.jp/castle/1/memo/409.html

菱之門/照片來源:https://kojodan.jp/castle/1/memo/409.html

先從外觀來看看,「菱之門」的稱呼來自於它在門柱上方刻有木雕的「菱花紋」,但為什麼是刻「菱花紋」而不是其他花紋呢?有一說是過去在門後的三國堀中,有野生菱角(?)生長其中,但實際的原因至今都還沒被證實就是了。其次,大家應該有注意到坐落於門上方的窗戶形狀與顏色,這種黑底金花紋的花頭窗設計,是安土桃山時代最流行的樣式,按理說都是出現在富貴人家的宅邸或是寺廟中才會出現。一般的城主要都是設計來打仗的,沒時間也沒成本在那邊跟你風花雪月的,所以這也是在姬路城中這麼華麗又花俏的城門(繼續逛下去你就會知道甚麼叫做正常的城門了)。

菱之門上的「菱花紋」/照片來源:https://castle-himeji.com/highlights/gate/hanabishi/

菱之門上的「菱花紋」/照片來源:https://castle-himeji.com/highlights/gate/hanabishi/

不過,花俏歸花俏,它的實際防禦能力還是不容小覷的,畢竟穿過這道門之後,就會進到姬路城的二之丸,距離天守閣可說是越來越近了,我們可不能太過大意!建議你穿過門底下的時候,可以抬頭看看是不是有幾個長方形的大洞呢?(現在用網子擋住,以防鳥類進去築巢)這些被稱為「石落し(いしおとし)」的大洞,平時會用木板擋住,而在敵軍通過的時候,守城軍就可以把木板移開,然後從上面倒下一堆石頭、滾燙的熱水或熱油、又或是直接伸出長槍攻擊都行。對於只顧著直直往前衝敵軍來說,這種冷不防從天而降的大禮,真的很難注意到,而如果通過的位置剛好就在大洞底下的話,很可能就直接葛屁在這裡了。

菱之門上的石落/照片來源:https://castle-himeji.com/highlights/gate/hanabishi/

菱之門上的石落/照片來源:https://castle-himeji.com/highlights/gate/hanabishi/

護城標配之「石垣」:大家來找碴

除了上面提到的門與櫓之外,相信有人也注意到,我們已經開始可以近距離地觀察到身旁的石牆了(日文稱之為「石垣(いしがき)」,我們下面也就統一用「石垣」來做說明)。這些乍看之下每座城有的標配「石垣」,其實裏頭藏著不少學問,你知道嗎?其實透過觀察石垣,我們就可以大致判斷出這座城的年紀喔。以下NANA濕婦就分別以兩大角度切入:(1)築城功能與需求、以及(2)石材的切割與石垣堆砌技術,來帶著大家近距離地觀察不同年代的石垣特色吧。

(1)築城功能與需求:從認真打仗、到炫耀權勢地位

之前我們曾經提到過,早期位於山上的山城,多是挖周圍的土來堆成土壘當成圍牆,就算有採用石材,也受限於採石與搬運難度,所以石垣的範圍、高度與強度都非常有限。後來,隨著時代慢慢地演進,大約在400年前的室町幕府末期(或是稱安土桃山時代),由於當時的日本國內黑道橫行(?),各國領主(大名)為了爭地而互相打來打去、亂成一團。於是,在這樣戰爭頻發、城起城毀的年代底下,不僅築城的需求量急速增加,業主們(各國的領主們)對於城的品質要求也日益提高,畢竟這些城是真的要拿來禦敵與守護領土用的。因此,大約在17世紀前後的短短半個世紀之間,日本的築城技術與石材處理的技巧可說是突飛猛進。在這段期間算是築城史上非常明顯的技術大躍進期,在這之後所建的石垣,無論是在高度或耐用度上都顯著提升,現今留下許多的城跡,也大多是這個時期所興建的。

最後,在進入江戶時期的太平盛世之後,由於戰爭次數急速地降低,再加上在江戶幕府的嚴格限制底下,別說是想要蓋新的城,就連是整修舊城都必須經過幕府核發建照才行。因此,在這個年代能動工的城,大多是跟將軍家「有關係」的城,例如東京的江戶城、京都的二條城...等。而這些在幕府的支持與背書之下才得以動工的城,意味著他們背後能運用的財力與權力都比以前來得更大,而且此時期蓋的城,與其說是要來打仗,倒不如說是用來炫耀自己財力地位的工具之一。例如,在興建江戶城的時候,將軍下令「普請」各地大名來協助興建江戶城,白話文的意思就是要各地縣市長出錢來幫我蓋我的居城,大家就算心裡不爽,但表面上還是得出錢出力,而有心想要與將軍攀關係的人,更是會使出吃奶的力氣,從更遠的地方運來品質更好、更大的石材,以討好將軍。有鑑於此,這一時期所新建過整修過的城,不僅石材品質更好,打磨技巧也更為細緻,往往可以蓋出比過去更高、更雄偉卻也更美觀的石垣。

(2)石材的切割與石垣堆砌技術

首先,我們可以依照石材的切割方式,大致上從精密程度由低至高分為「野面積(のづらづみ)」、「打込接(うちこみはぎ/敲打接)」、「切込接(きりこみはぎ/切整接)」等三大類。翻成中文白話文比較好懂的說法(以下為NANA濕婦的不負責翻譯),依序就是石頭搬來直接堆牆、稍微切割並堆好之後再用細石頭補隙縫、經過精密計算並完整切好之後再來堆砌三種,當石材切割與打磨得越精細,石垣也就越好堆砌,防禦能力也就隨之提高。

姬路城中不同時代的三種石垣/照片來源:姫路城「しろまる会」

姬路城中不同時代的三種石垣/照片來源:姫路城「しろまる会」

第一種石頭搬來直接堆牆的「野面積(のづらづみ)」,多出現在戰國時期之前的城裡,由於當時切割與搬運石材的技術還沒這麼進步,所以大多是從附近的郊山取來石材就開始堆了。此時,如果石頭不夠用的時候,還會想盡辦法把身旁所看到的石材全部都用上來,像是寺廟的石燈籠、石棺、研磨用的石臼...等,這樣被拿來擋著用的石材,我們稱之為「轉用石」。據說,在豐臣秀吉接手姬路城的時期,就曾經遇到過石材不夠用的狀況,所以在姬路城裡可以看到不少奇形怪狀的「轉用石」,大家可以注意看看喔。

第二種稍微切割並堆好之後,再用細石頭補隙縫的「打込接(うちこみはぎ/敲打接)」,則是出現在17世紀前後的瘋狂戰爭期。此時雖然切割石材的技術已經有所提升,但石頭與石頭之間難免還是會有隙縫,縫隙處容易被敵軍拿來當成攀岩用的施力點。因此,最後才會以細石頭填補隙縫的方式,讓整個牆面更為平整,以增加攀爬難度。這樣的砌牆方式,是當時最符合經濟效益,快速又實用的主流技術,目前我們所見到的姬路城,剛好就是在1601~1609這段期間大興土木整建而成的,所以大部分的石垣都是這種「打込接(うちこみはぎ/敲打接)」型式喔。

最後一種,經過精密計算並完整切好之後再來堆砌「切込接(きりこみはぎ/切整接)」,則是進入到江戶時代後才慢慢進化的、更精緻的砌牆方式,此時切割石材與堆砌石材的技術,已經進步到可以無縫堆疊了。而且,城主為了宣示自己很厲害,又或者想要巴結城主的人為了要表示自己的誠意,往往會獻上品質又好又大顆的石材,所以這個時期的石垣中,常常會出現大到令人傻眼的石頭。試想,如果當我們進到一座城,迎面而來的是一面又高又陡、石材間緊緊貼合到讓人覺得有強迫症的精密石垣,光是視覺上就可以讓我們心生畏懼了,此時敵軍心裡可能會想:「靠!這城主不簡單,一定財力很雄厚,才能蓋出這麼厲害的城,我們還是先溜為妙!」。

最後,讓我們回到眼前的姬路城,這剛好是一座經過長時間不斷增建而成的城,所以完整地蒐集了不同時期的石垣,非常適合玩大家來找碴的遊戲。相信我們這次一起走過姬路城之後,以後有機會到別的城逛逛時,即便不看簡介,也能從不同的石垣細節中,讀出這座城的年紀與故事喔。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177會員
169內容數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