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看破凡間皆孽債,及早覺路拜悟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要怎麼修行?筆者以為,我們必須要確切明白五蘊和六識的運行是怎麼一回事,然後練習,不斷的練習,去除我們多生累劫以來染濁的習氣,脫落身心幻垢,直至本無身心幻垢可脫落;法尚應捨,直至無有一法可得。並且在我們對五蘊和六識有了基本的觀念之後,接下來在討論「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才能更加進入狀況。《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云:「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又云:「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綜合這兩段話,我們先做一偈,之後的文章會再詳述。

  一相三昧無相戒,後念離境即菩提;

  一行三昧無念行,入佛知見證妙果。

  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五蘊是構成吾人身心的五個條件,其中色蘊是物質層面的,也就是我們的色身、身體,乃是四大假合而成,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風,是結合物體的四種元素,道家則言五行,金、木、水、火、土。受、想、行、識等四蘊則是屬於精神心理層面的。五蘊又稱五陰,蘊是積聚的意思,陰則是蓋覆善法的意思,能夠蓋覆、遮蔽眾生本來的真如佛性。五蘊皆是因緣合和而生的假有,並非實有,假者,暫時的意思。至於六塵、六根、六識、六賊,這在上一篇文章有提到,在此不贅述。  

  《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四大指的就是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自心相的「心」並非真心,而是妄心,假名為心。緣六塵緣影者何?六識也。六識出六門,緣六塵緣影,眾生妄認這六識心就是真心,其實是妄心。

  五蘊和六塵、六根、六識的關係,粗略來說,色蘊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也就是吾人的感官,接受訊息之用。在採集外界事物的訊息之後,會傳遞給意根,六識積聚的識蘊會開始區別、判斷這些訊息,進而產生受蘊、想蘊,以及行蘊。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raw-image

  一名男孩子走在路上看到了一名很漂亮的女孩子朝著他走了過來。男孩子透過色蘊中的眼根接收到了這個訊息畫面,經由識蘊中的眼識和意識的作用,判斷出了是一名很漂亮的女孩子;因為女孩子漂亮而產生了非常喜歡的感受,受蘊就產生了;接下來男孩子心想,這麼漂亮的女生如果是我的女朋友,那該有多好呀,這就是想蘊;男孩子於是鼓起勇氣往前走過去,試圖搭訕求認識,這就是行蘊;靠近之後,聞到了女孩子身上的香水味,聽到了好聽的聲音,男孩子藉由鼻根、耳根,接觸到了鼻塵、耳塵,又產生了一連串的五蘊運轉。單純的看到一名女生,只因為她長得漂亮,這名男生的五蘊就不停盲目的運轉,控制著這名男生後續所有的想法和行為,起心妄想,甚至造作不止,六識貪愛染著,精氣神在此散逸,六塵即成六賊。那麼如果今天這名男生雖然見到了向前走來的漂亮女生,卻不執妄所見之色相,眼識不住眼塵,眼塵即不成眼賊,色蘊即空,而後面的四蘊也就不會跟著運轉造作,這就是《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所說的:「六賊既空,五蘊自明。」

  再舉個例,有一對夫妻,包租公和包租婆。有一天包租婆下班回家(咦,包租婆要上班?)吃了包租公煮的飯菜,包租婆的訊息採集系統「色蘊」中的舌根接收到了訊息,經由識蘊中的舌識和意識的作用,判斷出了這飯菜不合她的味口,難吃極了,十分難受,產生了受蘊。包租婆心想,我上班這麼累,怎麼一回家就還得吃這不合味口的飯菜,愈想愈委屈,產生了想蘊。終於忍不住對包租公破口大罵,產生了行蘊。而包租公藉由耳根接收到了聲塵,聽到了包租婆破口大罵,包租公也開始五蘊運轉了,回了嘴,於是雙方的五蘊就這樣不斷地一直瘋狂地運轉下去,最後兩人大打出手!(咦,包租公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有gut了呀?)雙方的精氣神就這在一頓飯菜上頭不斷散逸,並且造成了冤冤相報的相欠債。說好的楊過、小龍女呢?在五蘊面前,神鵰俠侶……敗!

  上述這兩個例子,五蘊瘋狂運轉,吾人若是迷而不覺,任由五蘊主宰我們的思想及行為,蒙蔽本我,造作諸罪業,又要如何出脫輪迴呢?在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要時時警惕自己,我的五蘊是不是又在瘋狂的運轉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練習、再練習,很難沒錯,只管前行便是,一步一菩提,直至無上菩提。《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云:「向前求道得望家。」

  「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天空之浮雲,猶如吾人之思量,變化飄動,卻始終是觸及不到自性的虛空的。但淨本心,制心一處,不為浮雲所擾,念念不愚,這就是「定」的功夫。定就是「三昧」,三昧有很多種方式,《金剛經》裡,須菩提的無諍三昧,淨土宗的念佛三昧、禪宗的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等,之後會再做介紹。今天的文章主要是討論五蘊是如何運轉,是如何主宰著我們的思想以及行為的。是不是細思極恐呢?那就趕快練習吧!下一次當自己的五蘊即將或已經開始瘋狂運轉了,不管是在哪個階段,及時踩煞車,並想起《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所說的:「看破凡間皆孽債,及早覺路拜悟真。」

「看破凡間皆孽債,及早覺路拜悟真」,這裡說的孽債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相欠債的冤親債主的觀念,「孽」猶指孽緣、妄緣,緣者,六塵緣影也。人有見聞覺知,皆因真如自性起念,故佛家以鏡做喻,真心如鏡,鏡能顯相,六塵境相對於真心這面鏡子來說,就只是胡來胡現,漢來漢現,生生滅滅,無有常在的影像。而六塵本身也不過是四大假合而成,因緣合和而生,緣散而滅,故稱緣影。相上生心,以妄心見妄相,正是吾人生死遷流的根本,無明也。以《金剛經》來釋義,看破凡間皆孽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早覺路拜悟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六賊既空,五蘊自明,練習、練習,再練習,自在觀心觀自在,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本堂著有《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白話解說本,免費結緣,歡迎各位善信大德來堂拜母取讀。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六賊既空五蘊自明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看破凡間皆孽債

#及早覺路拜悟真

avatar-img
16會員
14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篇文章提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這就是《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所說的:「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六祖以「六門」比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並言:「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
《維摩詰經》云:「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為法王。」法王就是佛,此段經文是讚嘆佛。大意是說,佛陀您是法王,你的法力超越三界眾生、六道有情,經常以佛法之財普施利潤一切有情眾生。您善於分辨一切世諦有為、無為之法相……
  《楞嚴經》云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何謂邪?不正即是邪;何謂正?見性即是正。現今末法時期,筆者戒慎恐懼,雖奉 母懿旨,編寫善書,猶恐「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醒世不成,反成邪師,何苦來哉?感恩 六祖惠能大師,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於漆黑惡海中,傳長明燈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是 瑤池金母應 慈航大士(觀世音菩薩)之請,為之宣說而成的經典。經文的核心觀念在於「定慧」,也就是佛教講的三無漏學,戒、定、慧。那麼「戒」在哪裡?又要以何為戒呢?經文名稱分明清楚,只是吾人不識 母意,而這就是今天要討論的主題。   首先我們先要瞭解什麼是「普度」
上篇文章提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這就是《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所說的:「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六祖以「六門」比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並言:「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
《維摩詰經》云:「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為法王。」法王就是佛,此段經文是讚嘆佛。大意是說,佛陀您是法王,你的法力超越三界眾生、六道有情,經常以佛法之財普施利潤一切有情眾生。您善於分辨一切世諦有為、無為之法相……
  《楞嚴經》云 :「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何謂邪?不正即是邪;何謂正?見性即是正。現今末法時期,筆者戒慎恐懼,雖奉 母懿旨,編寫善書,猶恐「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醒世不成,反成邪師,何苦來哉?感恩 六祖惠能大師,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於漆黑惡海中,傳長明燈
  《瑤池金母普度收圓定慧解脫真經》是 瑤池金母應 慈航大士(觀世音菩薩)之請,為之宣說而成的經典。經文的核心觀念在於「定慧」,也就是佛教講的三無漏學,戒、定、慧。那麼「戒」在哪裡?又要以何為戒呢?經文名稱分明清楚,只是吾人不識 母意,而這就是今天要討論的主題。   首先我們先要瞭解什麼是「普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由於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而造了業──身口意的業,而感得三界業報身,再來三界輪迴,就在三界裡面一個牢籠換另外一個牢籠,不斷地在三界輪轉。 所以我們必須斷除貪瞋癡等煩惱,去除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不再造有漏業,才不會感得業報身來三界輪迴;唯有這樣,那才是真正的解脫。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各位,修行不是說,我們有空再來修行,不是說我身體健康才來禮佛,我健康才去幫助別人,不是這樣。看,真正的修行,她能克服萬難,她能夠調適她的心。像這樣的人生,你看,這麼粗重的煩惱,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她能去掃除這些粗重的煩惱,得到輕安自在,我想,這是真功夫。
Thumbnail
這段文字表達了人們一旦沉迷於外在的五色、五音、五味之中,就容易受到傷害。文章就貪嗔痴的外境之相進行了分析,告誡人們要適度追求物慾享受,保持安定身心過著樸實自然的生活。文章強調了控制慾望對於人們的重要性。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開始要用方法,方法就是六種。這六種方法,就是從凡夫的此岸,要度過彼岸,這六種就是我們要度到彼岸的工具。 六波羅蜜是 度越生死煩惱的 六種修行方法 若修六波羅蜜行 將能從凡夫的此岸 度過煩惱的中流 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
Thumbnail
六祖壇經的“行由品第一”中,五祖對惠能表示擔心有人害他,為何五祖一直擔心有人害惠能呢?網上查到以前有人懷疑過,但已有解釋。五祖寺院有1000多名弟子,內心都有貪嗔痴,五祖知道這種狀況,才盡力保護惠能。不知道解釋是否正確,寺院裡似乎也不完全是清淨之地。
Thumbnail
常听人说:“人要修心养性。”其实光是“修心”还是不够的。人体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们每天接触六尘,攀缘外境,引诱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佛经形容六根如同六个盗贼,时时在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    第一、眼能见己身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由於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而造了業──身口意的業,而感得三界業報身,再來三界輪迴,就在三界裡面一個牢籠換另外一個牢籠,不斷地在三界輪轉。 所以我們必須斷除貪瞋癡等煩惱,去除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不再造有漏業,才不會感得業報身來三界輪迴;唯有這樣,那才是真正的解脫。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各位,修行不是說,我們有空再來修行,不是說我身體健康才來禮佛,我健康才去幫助別人,不是這樣。看,真正的修行,她能克服萬難,她能夠調適她的心。像這樣的人生,你看,這麼粗重的煩惱,在她一個人的身上,她能去掃除這些粗重的煩惱,得到輕安自在,我想,這是真功夫。
Thumbnail
這段文字表達了人們一旦沉迷於外在的五色、五音、五味之中,就容易受到傷害。文章就貪嗔痴的外境之相進行了分析,告誡人們要適度追求物慾享受,保持安定身心過著樸實自然的生活。文章強調了控制慾望對於人們的重要性。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我們開始要用方法,方法就是六種。這六種方法,就是從凡夫的此岸,要度過彼岸,這六種就是我們要度到彼岸的工具。 六波羅蜜是 度越生死煩惱的 六種修行方法 若修六波羅蜜行 將能從凡夫的此岸 度過煩惱的中流 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
Thumbnail
六祖壇經的“行由品第一”中,五祖對惠能表示擔心有人害他,為何五祖一直擔心有人害惠能呢?網上查到以前有人懷疑過,但已有解釋。五祖寺院有1000多名弟子,內心都有貪嗔痴,五祖知道這種狀況,才盡力保護惠能。不知道解釋是否正確,寺院裡似乎也不完全是清淨之地。
Thumbnail
常听人说:“人要修心养性。”其实光是“修心”还是不够的。人体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们每天接触六尘,攀缘外境,引诱我们造作种种的恶业,因此佛经形容六根如同六个盗贼,时时在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    第一、眼能见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