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專題】當高雄文學吹響臺灣文學號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彭瑞金

高雄文學館吹響臺灣文學的號角

2002年謝長廷連任市長成功後,成立文化局,也隨即規劃高雄文學舘。2004年3月,正式開館的高雄文學舘,不僅搶得先機,成為全臺灣第一座縣市政府設立的文學舘,也創下臺灣文學從地方埋首耕耘的先例。比國家級的臺灣文學舘開舘,也僅只晚了5個月。籌備期間,我已到北臺灣任職,仍獲邀諮詢。我提供的意見是,把文學館裝置成一個臺灣文學史的長廊,也就是成為臺灣文學教育舘的概念,讓從入門走到出口的參觀民眾、特別是學生,可以得到整個臺灣文學發展的概略印象。再配合導覽解說、手冊,或影音、出版品輔助,作為臺灣文學史的常民生活文化學習場域。
我的私心是,國家級的臺灣文學舘籌備處不做的、做不到的,高雄來做。

臺文舘的常設展,也找過我當諮詢委員,我提供的意見也差不多,出現的結果,不但把臺灣文學史切段呈列,還把臺灣文學史年表藏在沒有人會注意的牆角。當然,高雄文學館開館時搞莎士比亞、大仲馬、李白、張愛玲⋯⋯的角色扮演,我就再也不做野人獻曝的蠢事了。不過,我在外面還是大事鼓吹有「勢」之士,設立地方文學舘,也的確有人來高雄市取經之後,回去依樣葫蘆。

2004年4月23日高雄文學館試營運後開館活動的新聞報導。

2004年4月23日高雄文學館試營運後開館活動的新聞報導。

為高雄文學拓荒的《高雄文學小百科》

2005年7月,文學人王志誠(路寒袖)出任文化局長,找到「文學台灣」,因為我們有佈展高雄作家資料櫃累積的經驗及資料,建議編製高雄文學入門書《高雄文學小百科》的意見,立即獲得文化局的認同。文學百科之議,是文學手冊兼文學事典的中間角色。但編纂這樣的百科,在臺灣是創舉,沒有前例可循。

2004年開館先從作家資料櫃的蒐集佈展開始。

2004年開館先從作家資料櫃的蒐集佈展開始。

由圖書館員協力推出每兩週一檔的作家文物展。

由圖書館員協力推出每兩週一檔的作家文物展。

小百科不是求全求完美的百科全書,這一點是肯定的,不過,還是有複雜到難以想像的定義、定位和收錄範疇及標準問題,令人傷透腦筋。《高雄市文學小百科》是高雄文學辭書的創舉,在過去和高雄相關的方志、市志藝文篇、文藝、文教篇中,僅存有史料保存的簡單功能,並沒有文學史著相關的史料蒐集、調查,也就是欠缺撰述文學史期前工作的文學資料的田野調查。坦白說,要匆促推出具文學史功能的辭書小百科,除了取巧於先前的資料櫃佈展經驗和成果,就是仰賴「文學台灣」20多年立足高雄市結下的文學因緣,不僅請各方文友參與撰述行列,也提供資訊、連結更寬廣的領域。事後想想,這根本是一場文學運動,小百科的編纂,把高雄文學界做了一番操練,讓久坐不動的高雄文學伸腰拉筋動了起來。

我把小百科的編纂視為一種文學操演,是一語多關的。畢竟小百科的編撰過程,是挖出了不少過去不為人知或被遺忘的高雄作家及作品,也讓我們對高雄文學和高雄作家的定義和定位認真思考,但也的確引發很多的爭議,甚至至今仍有人還在憤怒不平。編纂團隊堅持的有兩點,一是,百科性質的辭書不是文學史,也不是文學史料的堆集,縱有重大疏漏,都有被容許的增修的空間。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不是平均每年都增修50條新辭條?其次是,文學百科還是要有文學的定義規範,不能漫無準則把少男少女日記也當作文學。如果有人硬拗那是《少年維特的煩惱》,我們也只好無語。《高雄文學小百科》以雪銅紙印刷、版式印得花俏、壯觀至不適合攜帶、閲讀,都是各方人士的「智慧」結晶,不是原始構想的風貌。限於篇幅,詳情權此按下不表。

2006年9月29日於民生二路90號的高雄市立圖書館舊總館一樓辦理《高雄文學小百科》新書記者發表會,左起陳坤崙、葉石濤、時任高雄市文化局長的王志誠(詩人路寒袖)、鄭烱明。(©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

2006年9月29日於民生二路90號的高雄市立圖書館舊總館一樓辦理《高雄文學小百科》新書記者發表會,左起陳坤崙、葉石濤、時任高雄市文化局長的王志誠(詩人路寒袖)、鄭烱明。(©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

為高雄文學奠基的《高雄市文學史》

2006年7月小百科出版後,即有「高雄市文學史」的撰寫倡議,文化局內部協商的結果,由文獻委員會及文學舘分別負責「古典篇」及「現代篇」,我已忘記為什麼這件差事最後會落在我的頭上,記得當時的個人寫作規劃是想寫被延宕了快十年的「臺灣文學史」。大概是「文學台灣」的團隊覺得此項任務捨我其誰,但要特別聲明的是,那個「我」不是個人我,指的是「文學台灣」團隊,也是團隊指定由我執行。至於最後決定由我獨挑大樑則是個人意志。一方面固然是計畫期程緊迫,一方面是文學史要有撰寫者的史觀,要像小百科那樣組成撰述團隊,期程恐有延誤,算算個人的筆速,覺得足堪勝任,就決定由個人撰寫。

我寫《高雄市文學史》最大的靠山是小百科的編纂經驗和資料累積。小百科的基調固然是文學辭書,卻仍然要有清晰明確的「高雄市文學」的定義、時空範疇,作家、作品的評量尺碼,也少不了宏觀的臺灣文學發展視野。這些文學史撰寫的先期作業,包括文學文獻的田野調查,都從小百科編纂的過程完成了期前作業。譬如:文學史以口傳、民間文學,做為文學史的開端。以「高雄」這個地方、這塊土地,作為高雄文學史的搜尋討論範疇。跨越統治政權的「朝代」、「年代」區分觀念,以文學的流變,作為文學流動的觀察重點。以及從臺灣文學的流變,看高雄文學和臺灣文學的互動關係。我不否認,這裡面有很強烈的個人見解,文責自負也避免了小百科的紛爭。

小百科和市文學史的編寫,都是在縣市政府合併之前就完成出版,蒐集、討論範圍,都不包括「高雄縣」。不過,高雄縣文化局也曾經委託「文學台灣」編纂《鳯邑文學百科》,在2010年3月出版。其實,鳳邑百科也有朝「鳳邑文學史」進行的構想,由於後來的縣市合併議題出現而中止。但高雄市、縣,在鳯山縣及日治時代、戰後高雄縣的時代,都有相互重疊的行政區分,尤其是漢語文言文學的階段,文學活動根本沒有縣市的疆界區隔。這也非常符合我對區域文學史的、不以行政「限」界看文學的看法。當然,若有人願意再為合併後的高雄市寫一部新的「高雄市文學史」,也會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美事。

2008年7月30日於高雄文學館二樓辦理《高雄市文學史》新書發表會,左為作者彭瑞金,右為時任高雄市文化局長的王志誠(詩人路寒袖)。(©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

2008年7月30日於高雄文學館二樓辦理《高雄市文學史》新書發表會,左為作者彭瑞金,右為時任高雄市文化局長的王志誠(詩人路寒袖)。(©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

高雄文學存在的意義

我這一代的高雄文學人,大部分都是戰後不同年代的高雄市新移民,當然土生土長的高雄作家也不少,彼此共同的經歷就是被人嘲笑,高雄沒有文化,是文化沙漠,當然高雄也沒有文學。姑且不論這些嘲笑是不是事實,沒有人挺身而出、做出具體的反駁,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1920年,高雄地區漢詩社林立,漢語文言詩人活躍全臺。1930年代至1940年代,黃石輝提倡鄉土文學,鄭坤五的臺灣歷史小說書寫,劉捷和戰後初期林曙光、葉石濤留下的臺灣文學史儻論。以及1970年代,南臺灣、尤其是高雄市,出現此仆彼起的現代詩結社,向以臺北文學代表臺灣文學的文學扭曲説不。1980年代,不畏白恐狗急跳牆反撲的驚濤駭浪中崛起的《文學界》(即後來的「文學台灣」)。從小百科、文學史到鳳邑百科,串接起來的,都證明高雄文學有其一脈的體系。不僅是高雄人有自己文學的如山鐵證,更重要的是澈底顛覆了「臺灣文學」固有的惡意偏見,證明以臺灣大地為本、為根的「高雄文學」,才是骨血純正的臺灣文學。

也是經由小百科及文學史的爬梳,才清楚的發現高雄文學人和高雄文學,是由步步踏實在臺灣的大地上,貼近臺灣的社會、現實,發展自己的文學。不論是被貶抑稱為鄉土,或是刻意被區隔為本土作家、本土文學,文學百科和文學史,都證明高雄文學是貼緊臺灣核心價值發展的文學。不論高雄文學是否屬於臺灣文學的主流或被視為只是一支流,高雄文學都是順著文學的本質、本相發展出來的文學,從來沒有爭取誰主誰從的問題,但順著自已立下的文學標竿走,至少走出貼近臺灣核心價值的文學路。如果這被視為地方文學追求的範例,也是壯大臺灣文學的美事。正如,成立高雄文學館,既在孵育高雄文學,也在為臺灣文學壯大軍容一樣,不論偶然還是必然,高雄人肯定寫出了臺灣文學史最重要的近代史頁。

2006年12月1日「高雄作家資料專區」開幕典禮,匯集各寫作領域的高雄作家,包括第一排左起:蔡文章、彭瑞金、楊資崩、李冰、錦連、葉石濤、張航、曾人口、鄭烱明。第二排左二起:凌煙、黃漢龍、陳坤崙、王廷俊、作家李冰夫人、離碧華、路寒袖、潘弘輝、黃樹根、鍾順文、曾貴海、謝佳樺、王美玉等都共襄盛舉,期許高雄文學能一起壯大臺灣文學。(©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

2006年12月1日「高雄作家資料專區」開幕典禮,匯集各寫作領域的高雄作家,包括第一排左起:蔡文章、彭瑞金、楊資崩、李冰、錦連、葉石濤、張航、曾人口、鄭烱明。第二排左二起:凌煙、黃漢龍、陳坤崙、王廷俊、作家李冰夫人、離碧華、路寒袖、潘弘輝、黃樹根、鍾順文、曾貴海、謝佳樺、王美玉等都共襄盛舉,期許高雄文學能一起壯大臺灣文學。(©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

高雄文學是順著文學的本質、本相發展出來的文學,從來沒有爭取誰主誰從的問題。

高雄文學是順著文學的本質、本相發展出來的文學,從來沒有爭取誰主誰從的問題。

※備註:本篇專文同時收錄於「當我們一起討論文學的地方想像——高雄文學館開館20年暨建築設立70年前導專題」,專題網頁請點選連結


《高雄市文學史-古典篇》電子書

《高雄市文學史-現代篇》電子書


作者簡介:彭瑞金

文學評論家,1947年生,曾任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專任教授、系所主任,2018年退休。主持編製過合併前高雄市的《高雄文學小百科》、高雄縣《鳳邑文學百科》,獨立撰寫《高雄市文學史》,分古典篇及現代篇,為縣市合併前高雄市的文學史。著有《台灣文學史論集》、《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位於前金區與新興區接界地帶的中央公園,是市民十分熟悉的老字號休憩場所,有別於一般公園的想像,不單只有大樹和草地的中央公園,在過去七十多年間風貌有極大的變化。隨著時間慢慢地推進,每個世代各在此地留下頗為不同的印象,有歡樂、有淚水,有光明、有黑暗,有生態、也有人文,跨越無數港都人的成長歲月。
如何理解歷史結構,作為文學身體的創作可能性?當創作者從歷史中挖掘靈光,不僅是在實行「復活術」,而是把進行基因解密:擷取其中一段,閱讀、註釋,並且找到空缺、找出它獨特序列中,合理的切斷之處、可以補充之處,那是編輯、重組的「基因編輯術」。
現今我們所見到的文學館,空間氛圍似乎仍承襲了原始設計精神,透過古典與現代元素不斷地對話,營造穿梭於兩種潮流之間的豐富感受。並非堆滿書籍才能襯托出文學氣息,能自己說故事的空間無需過多藻飾,新時代的文學館朝向複合型藝文空間發展,從過去連結往未來、從港都出發到島國,創造更多文學想像的可能性。
Che說自己是孤獨的創作者,不擅長商業案,畫的都是自己觀察到的或是體驗過的,例如她有個「眼睛系列」,其中一篇畫女主角走過的地方都會有一個眼睛出現,她都沒有發現,最後當她把東西放在便利商店櫃台要結帳的時候,店員與眼睛四目相接,但還是什麼事也沒發生,店員一如往常說了「謝謝光臨。」
當我們身處在一個被語言和圖像大量喧囂包圍的年代,一個個社群媒體提供了我們既虛擬又暢所欲言平台之際,創作之於我們的關係究竟是什麼?作品給誰看?我們的感性又將透如何跨越傳統文學類型得以傳遞呢?
2018年高雄文學館邀請高雄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創造圖文專欄,希望帶給讀者由不同藝術領域構成,卻從同一種邊境、詩的啟蒙狀態出發的創作,促進讀者的感官聯覺,本篇為:曬衣間/洗曬。
位於前金區與新興區接界地帶的中央公園,是市民十分熟悉的老字號休憩場所,有別於一般公園的想像,不單只有大樹和草地的中央公園,在過去七十多年間風貌有極大的變化。隨著時間慢慢地推進,每個世代各在此地留下頗為不同的印象,有歡樂、有淚水,有光明、有黑暗,有生態、也有人文,跨越無數港都人的成長歲月。
如何理解歷史結構,作為文學身體的創作可能性?當創作者從歷史中挖掘靈光,不僅是在實行「復活術」,而是把進行基因解密:擷取其中一段,閱讀、註釋,並且找到空缺、找出它獨特序列中,合理的切斷之處、可以補充之處,那是編輯、重組的「基因編輯術」。
現今我們所見到的文學館,空間氛圍似乎仍承襲了原始設計精神,透過古典與現代元素不斷地對話,營造穿梭於兩種潮流之間的豐富感受。並非堆滿書籍才能襯托出文學氣息,能自己說故事的空間無需過多藻飾,新時代的文學館朝向複合型藝文空間發展,從過去連結往未來、從港都出發到島國,創造更多文學想像的可能性。
Che說自己是孤獨的創作者,不擅長商業案,畫的都是自己觀察到的或是體驗過的,例如她有個「眼睛系列」,其中一篇畫女主角走過的地方都會有一個眼睛出現,她都沒有發現,最後當她把東西放在便利商店櫃台要結帳的時候,店員與眼睛四目相接,但還是什麼事也沒發生,店員一如往常說了「謝謝光臨。」
當我們身處在一個被語言和圖像大量喧囂包圍的年代,一個個社群媒體提供了我們既虛擬又暢所欲言平台之際,創作之於我們的關係究竟是什麼?作品給誰看?我們的感性又將透如何跨越傳統文學類型得以傳遞呢?
2018年高雄文學館邀請高雄在地創作者組成團隊,創造圖文專欄,希望帶給讀者由不同藝術領域構成,卻從同一種邊境、詩的啟蒙狀態出發的創作,促進讀者的感官聯覺,本篇為:曬衣間/洗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年適逢臺南400年,2024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首度移師臺南舉辦,活動期間為8/23-9/1,展場遍佈臺南。今年的臺南概念展區以「Lesson:D」為主題,將整座城市化身為無邊界的大型學校,自臺南發跡並走過逾70年歲月的南一書局將在321巷藝術聚落中展出超過一甲子的教育出版史及預覽未來的教育樣貌。
Thumbnail
高雄圖書總館是一座建築物,既能滿足知識需求,也能欣賞高雄市區的風景。許多人懷念這座建築物以前的黃金時期,因為可以在任何一面閱讀書籍的同時欣賞美景。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位於高雄鹽埕區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緊鄰著愛河和「二二八公園」旁,西元1939年日據時代為高雄役所(等同於現今的縣市政府),西元1945年中華民國來到台灣後,高雄市役所更名為高雄市政府,西元1998年成為台灣第一座由地方政府經營的歷史博物館。 從日據時代到現今,它依舊屹立不搖的在愛河畔看著這個城市
隨著跟我同年齡的「鳳山大書城」即將熄燈,在這個全台人稱文化沙漠的高雄,無疑是一個重傷,難道高雄要成為台積電的炒地都市,在地人所要討論的就是『房子、房價、台積電』嗎?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台中市半世記以來都號稱「文化城」,台中的書店也很有特色。蔦屋書店」 (TSUTAYA BOOKSTORE),是晚近以來頗受市民注目的高級綜合書店。位於台中市市政北二路高級豪宅區,是日商臺灣蔦屋公司的事業。其隔 鄰,就是烘焙達人吳寶春在台中開的豪華麵包店。
Thumbnail
座落在「台大聯盟」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中間,公館商圈除了有各式美食外,巷弄間也藏著許多間二手書店,為公館商圈增加不少文學氣息。以下就以公館商區為中心,為大家推薦幾間值得一訪的二手書店,不論是學生族群還是愛書人士,都可以來這裡挖寶看看,說不定會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藏書!
Thumbnail
今年適逢臺南400年,2024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首度移師臺南舉辦,活動期間為8/23-9/1,展場遍佈臺南。今年的臺南概念展區以「Lesson:D」為主題,將整座城市化身為無邊界的大型學校,自臺南發跡並走過逾70年歲月的南一書局將在321巷藝術聚落中展出超過一甲子的教育出版史及預覽未來的教育樣貌。
Thumbnail
高雄圖書總館是一座建築物,既能滿足知識需求,也能欣賞高雄市區的風景。許多人懷念這座建築物以前的黃金時期,因為可以在任何一面閱讀書籍的同時欣賞美景。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台灣的50年代文學,是懷鄉、反共與戰鬥文學興盛期,也是由政府主導文學走向的特殊文學時代,是時自由主義的風氣固然受到壓抑,文學作品的政治價值遠勝過藝術價值,但無論如何,這畢竟是一段特殊的文學歷史,台灣新文學無可磨滅的一頁。 當年,司徒衛(1921-2003)《書評集》和《書評續集》,正為1950年代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位於高雄鹽埕區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緊鄰著愛河和「二二八公園」旁,西元1939年日據時代為高雄役所(等同於現今的縣市政府),西元1945年中華民國來到台灣後,高雄市役所更名為高雄市政府,西元1998年成為台灣第一座由地方政府經營的歷史博物館。 從日據時代到現今,它依舊屹立不搖的在愛河畔看著這個城市
隨著跟我同年齡的「鳳山大書城」即將熄燈,在這個全台人稱文化沙漠的高雄,無疑是一個重傷,難道高雄要成為台積電的炒地都市,在地人所要討論的就是『房子、房價、台積電』嗎?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台中市半世記以來都號稱「文化城」,台中的書店也很有特色。蔦屋書店」 (TSUTAYA BOOKSTORE),是晚近以來頗受市民注目的高級綜合書店。位於台中市市政北二路高級豪宅區,是日商臺灣蔦屋公司的事業。其隔 鄰,就是烘焙達人吳寶春在台中開的豪華麵包店。
Thumbnail
座落在「台大聯盟」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中間,公館商圈除了有各式美食外,巷弄間也藏著許多間二手書店,為公館商圈增加不少文學氣息。以下就以公館商區為中心,為大家推薦幾間值得一訪的二手書店,不論是學生族群還是愛書人士,都可以來這裡挖寶看看,說不定會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