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專題】當高雄文學吹響臺灣文學號角

2023/08/0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彭瑞金

高雄文學館吹響臺灣文學的號角

2002年謝長廷連任市長成功後,成立文化局,也隨即規劃高雄文學舘。2004年3月,正式開館的高雄文學舘,不僅搶得先機,成為全臺灣第一座縣市政府設立的文學舘,也創下臺灣文學從地方埋首耕耘的先例。比國家級的臺灣文學舘開舘,也僅只晚了5個月。籌備期間,我已到北臺灣任職,仍獲邀諮詢。我提供的意見是,把文學館裝置成一個臺灣文學史的長廊,也就是成為臺灣文學教育舘的概念,讓從入門走到出口的參觀民眾、特別是學生,可以得到整個臺灣文學發展的概略印象。再配合導覽解說、手冊,或影音、出版品輔助,作為臺灣文學史的常民生活文化學習場域。
我的私心是,國家級的臺灣文學舘籌備處不做的、做不到的,高雄來做。

臺文舘的常設展,也找過我當諮詢委員,我提供的意見也差不多,出現的結果,不但把臺灣文學史切段呈列,還把臺灣文學史年表藏在沒有人會注意的牆角。當然,高雄文學館開館時搞莎士比亞、大仲馬、李白、張愛玲⋯⋯的角色扮演,我就再也不做野人獻曝的蠢事了。不過,我在外面還是大事鼓吹有「勢」之士,設立地方文學舘,也的確有人來高雄市取經之後,回去依樣葫蘆。

2004年4月23日高雄文學館試營運後開館活動的新聞報導。

2004年4月23日高雄文學館試營運後開館活動的新聞報導。

為高雄文學拓荒的《高雄文學小百科》

2005年7月,文學人王志誠(路寒袖)出任文化局長,找到「文學台灣」,因為我們有佈展高雄作家資料櫃累積的經驗及資料,建議編製高雄文學入門書《高雄文學小百科》的意見,立即獲得文化局的認同。文學百科之議,是文學手冊兼文學事典的中間角色。但編纂這樣的百科,在臺灣是創舉,沒有前例可循。

2004年開館先從作家資料櫃的蒐集佈展開始。

2004年開館先從作家資料櫃的蒐集佈展開始。

由圖書館員協力推出每兩週一檔的作家文物展。

由圖書館員協力推出每兩週一檔的作家文物展。

小百科不是求全求完美的百科全書,這一點是肯定的,不過,還是有複雜到難以想像的定義、定位和收錄範疇及標準問題,令人傷透腦筋。《高雄市文學小百科》是高雄文學辭書的創舉,在過去和高雄相關的方志、市志藝文篇、文藝、文教篇中,僅存有史料保存的簡單功能,並沒有文學史著相關的史料蒐集、調查,也就是欠缺撰述文學史期前工作的文學資料的田野調查。坦白說,要匆促推出具文學史功能的辭書小百科,除了取巧於先前的資料櫃佈展經驗和成果,就是仰賴「文學台灣」20多年立足高雄市結下的文學因緣,不僅請各方文友參與撰述行列,也提供資訊、連結更寬廣的領域。事後想想,這根本是一場文學運動,小百科的編纂,把高雄文學界做了一番操練,讓久坐不動的高雄文學伸腰拉筋動了起來。

我把小百科的編纂視為一種文學操演,是一語多關的。畢竟小百科的編撰過程,是挖出了不少過去不為人知或被遺忘的高雄作家及作品,也讓我們對高雄文學和高雄作家的定義和定位認真思考,但也的確引發很多的爭議,甚至至今仍有人還在憤怒不平。編纂團隊堅持的有兩點,一是,百科性質的辭書不是文學史,也不是文學史料的堆集,縱有重大疏漏,都有被容許的增修的空間。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不是平均每年都增修50條新辭條?其次是,文學百科還是要有文學的定義規範,不能漫無準則把少男少女日記也當作文學。如果有人硬拗那是《少年維特的煩惱》,我們也只好無語。《高雄文學小百科》以雪銅紙印刷、版式印得花俏、壯觀至不適合攜帶、閲讀,都是各方人士的「智慧」結晶,不是原始構想的風貌。限於篇幅,詳情權此按下不表。

2006年9月29日於民生二路90號的高雄市立圖書館舊總館一樓辦理《高雄文學小百科》新書記者發表會,左起陳坤崙、葉石濤、時任高雄市文化局長的王志誠(詩人路寒袖)、鄭烱明。(©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

2006年9月29日於民生二路90號的高雄市立圖書館舊總館一樓辦理《高雄文學小百科》新書記者發表會,左起陳坤崙、葉石濤、時任高雄市文化局長的王志誠(詩人路寒袖)、鄭烱明。(©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

為高雄文學奠基的《高雄市文學史》

2006年7月小百科出版後,即有「高雄市文學史」的撰寫倡議,文化局內部協商的結果,由文獻委員會及文學舘分別負責「古典篇」及「現代篇」,我已忘記為什麼這件差事最後會落在我的頭上,記得當時的個人寫作規劃是想寫被延宕了快十年的「臺灣文學史」。大概是「文學台灣」的團隊覺得此項任務捨我其誰,但要特別聲明的是,那個「我」不是個人我,指的是「文學台灣」團隊,也是團隊指定由我執行。至於最後決定由我獨挑大樑則是個人意志。一方面固然是計畫期程緊迫,一方面是文學史要有撰寫者的史觀,要像小百科那樣組成撰述團隊,期程恐有延誤,算算個人的筆速,覺得足堪勝任,就決定由個人撰寫。

我寫《高雄市文學史》最大的靠山是小百科的編纂經驗和資料累積。小百科的基調固然是文學辭書,卻仍然要有清晰明確的「高雄市文學」的定義、時空範疇,作家、作品的評量尺碼,也少不了宏觀的臺灣文學發展視野。這些文學史撰寫的先期作業,包括文學文獻的田野調查,都從小百科編纂的過程完成了期前作業。譬如:文學史以口傳、民間文學,做為文學史的開端。以「高雄」這個地方、這塊土地,作為高雄文學史的搜尋討論範疇。跨越統治政權的「朝代」、「年代」區分觀念,以文學的流變,作為文學流動的觀察重點。以及從臺灣文學的流變,看高雄文學和臺灣文學的互動關係。我不否認,這裡面有很強烈的個人見解,文責自負也避免了小百科的紛爭。

小百科和市文學史的編寫,都是在縣市政府合併之前就完成出版,蒐集、討論範圍,都不包括「高雄縣」。不過,高雄縣文化局也曾經委託「文學台灣」編纂《鳯邑文學百科》,在2010年3月出版。其實,鳳邑百科也有朝「鳳邑文學史」進行的構想,由於後來的縣市合併議題出現而中止。但高雄市、縣,在鳯山縣及日治時代、戰後高雄縣的時代,都有相互重疊的行政區分,尤其是漢語文言文學的階段,文學活動根本沒有縣市的疆界區隔。這也非常符合我對區域文學史的、不以行政「限」界看文學的看法。當然,若有人願意再為合併後的高雄市寫一部新的「高雄市文學史」,也會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美事。

2008年7月30日於高雄文學館二樓辦理《高雄市文學史》新書發表會,左為作者彭瑞金,右為時任高雄市文化局長的王志誠(詩人路寒袖)。(©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

2008年7月30日於高雄文學館二樓辦理《高雄市文學史》新書發表會,左為作者彭瑞金,右為時任高雄市文化局長的王志誠(詩人路寒袖)。(©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

高雄文學存在的意義

我這一代的高雄文學人,大部分都是戰後不同年代的高雄市新移民,當然土生土長的高雄作家也不少,彼此共同的經歷就是被人嘲笑,高雄沒有文化,是文化沙漠,當然高雄也沒有文學。姑且不論這些嘲笑是不是事實,沒有人挺身而出、做出具體的反駁,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1920年,高雄地區漢詩社林立,漢語文言詩人活躍全臺。1930年代至1940年代,黃石輝提倡鄉土文學,鄭坤五的臺灣歷史小說書寫,劉捷和戰後初期林曙光、葉石濤留下的臺灣文學史儻論。以及1970年代,南臺灣、尤其是高雄市,出現此仆彼起的現代詩結社,向以臺北文學代表臺灣文學的文學扭曲説不。1980年代,不畏白恐狗急跳牆反撲的驚濤駭浪中崛起的《文學界》(即後來的「文學台灣」)。從小百科、文學史到鳳邑百科,串接起來的,都證明高雄文學有其一脈的體系。不僅是高雄人有自己文學的如山鐵證,更重要的是澈底顛覆了「臺灣文學」固有的惡意偏見,證明以臺灣大地為本、為根的「高雄文學」,才是骨血純正的臺灣文學。

也是經由小百科及文學史的爬梳,才清楚的發現高雄文學人和高雄文學,是由步步踏實在臺灣的大地上,貼近臺灣的社會、現實,發展自己的文學。不論是被貶抑稱為鄉土,或是刻意被區隔為本土作家、本土文學,文學百科和文學史,都證明高雄文學是貼緊臺灣核心價值發展的文學。不論高雄文學是否屬於臺灣文學的主流或被視為只是一支流,高雄文學都是順著文學的本質、本相發展出來的文學,從來沒有爭取誰主誰從的問題,但順著自已立下的文學標竿走,至少走出貼近臺灣核心價值的文學路。如果這被視為地方文學追求的範例,也是壯大臺灣文學的美事。正如,成立高雄文學館,既在孵育高雄文學,也在為臺灣文學壯大軍容一樣,不論偶然還是必然,高雄人肯定寫出了臺灣文學史最重要的近代史頁。

2006年12月1日「高雄作家資料專區」開幕典禮,匯集各寫作領域的高雄作家,包括第一排左起:蔡文章、彭瑞金、楊資崩、李冰、錦連、葉石濤、張航、曾人口、鄭烱明。第二排左二起:凌煙、黃漢龍、陳坤崙、王廷俊、作家李冰夫人、離碧華、路寒袖、潘弘輝、黃樹根、鍾順文、曾貴海、謝佳樺、王美玉等都共襄盛舉,期許高雄文學能一起壯大臺灣文學。(©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

2006年12月1日「高雄作家資料專區」開幕典禮,匯集各寫作領域的高雄作家,包括第一排左起:蔡文章、彭瑞金、楊資崩、李冰、錦連、葉石濤、張航、曾人口、鄭烱明。第二排左二起:凌煙、黃漢龍、陳坤崙、王廷俊、作家李冰夫人、離碧華、路寒袖、潘弘輝、黃樹根、鍾順文、曾貴海、謝佳樺、王美玉等都共襄盛舉,期許高雄文學能一起壯大臺灣文學。(©財團法人文學台灣基金會)

高雄文學是順著文學的本質、本相發展出來的文學,從來沒有爭取誰主誰從的問題。

高雄文學是順著文學的本質、本相發展出來的文學,從來沒有爭取誰主誰從的問題。

※備註:本篇專文同時收錄於「當我們一起討論文學的地方想像——高雄文學館開館20年暨建築設立70年前導專題」,專題網頁請點選連結


《高雄市文學史-古典篇》電子書

《高雄市文學史-現代篇》電子書


作者簡介:彭瑞金

文學評論家,1947年生,曾任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專任教授、系所主任,2018年退休。主持編製過合併前高雄市的《高雄文學小百科》、高雄縣《鳳邑文學百科》,獨立撰寫《高雄市文學史》,分古典篇及現代篇,為縣市合併前高雄市的文學史。著有《台灣文學史論集》、《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