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遇上莎士比亞書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𝕋𝕚𝕞𝕖 𝕨𝕒𝕤 𝕤𝕠𝕗𝕥 𝕥𝕙𝕖𝕣𝕖 : 𝔸 ℙ𝕒𝕣𝕚𝕤 𝕤𝕠𝕛𝕠𝕦𝕣𝕟 𝕒𝕥 𝕊𝕙𝕒𝕜𝕖𝕤𝕡𝕖𝕒𝕣𝕖 & ℂ𝕠.

疫情期間,我在網路上莫名地讀到莎士比亞書店帆布袋的報導;標題竟是連娜塔莉波曼到訪也必買的一個紀念品。一年後,人在巴黎的某位網友,問我有沒有特別想買什麼書?我當下立刻想到了莎士比亞書店的帆布袋;她爽快地答應幫我買。就這樣,幾個月後,我收到了這個禮物。多少是因為跟風,也是滿足與彌補那段無法出國的日子,莎士比亞書店帆布袋稍稍地緩解了自己無法再訪巴黎的苦悶;也開啟了我與傑若米·莫爾瑟(Jeremy Mercer)這本《愛上莎士比亞書店的理由》(Time was soft there : A paris sojourn at Shakespeare & Co.)相遇的契機。

《愛上莎士比亞書店的理由》初版在2011年發行,當時我的人生還尚未走到為書、為書店癡迷的地步;更遑論愛上莎士比亞書店。儘管我在2010年初造訪過巴黎,但那段露水姻緣只維持了些許從電影裡找到這座城市芳蹤的記憶;甚至談不上有多麼熱愛這座城市。我承認,我對巴黎的記憶或印象始於電影;無數次在電影裡見過了莎士比亞書店,至今卻仍無緣親自拜訪,則成了我人生未完成的某個部分。

該書的作者傑若米·莫爾瑟,曾是一名加拿大的記者;《愛上莎士比亞書店的理由》算是他亡命天涯的人生傳記。他在世紀之交來到了巴黎,因失業與貧困,意外住進了莎士比亞書店。自此,他的人生開啟了新的篇章;更令人羨慕的是,書店的主人喬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與作者之間,累積出某種獨特的革命情感。透過傑若米·莫爾瑟的筆觸,還原了這位傳奇書店老闆的生平與晚年生活;特別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共產黨支持者,是如何在巴黎左岸撐起了這家書店超過一甲子的時光。

關於莎士比亞書店的由來,讀者可以自行上網爬梳,我就不再贅述。接下來僅是個人的心得分享;略有劇透,請自行斟酌閱讀。

按傑若米·莫爾瑟的記錄,喬治·惠特曼和美國「垮世代」著名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和艾倫·金斯堡生長在同一個時代。他在1951年於聖母院的對面開了一家英文書店,名為密斯托拉(Le Mistral)。1962年當舊莎士比亞書店主人雪維兒·畢奇(Sylvia Beach)過世後,喬治買下了書店的珍本藏書,並於兩年後將書店易名為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也就是至今仍令全球觀光客趨之若騖的巴黎熱門景點。

傑若米·莫爾瑟筆下的莎士比亞書店,大概沒辦法跟電影《愛在巴黎日落時》(Before Sunset)或《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的浪漫劇情相提並論。這家髒亂,來自世界各地失意作家、詩人收容所,經常遭竊的書店,只因書店主人喬治漆在書店門口的一句名言:「要對陌生人親切,他們可能是偽裝的天使」,而成了許多人最終落腳於巴黎,住在書店裡的最主要原因。熱愛文學與共產黨的喬治,在浪跡了世界各地之後,最終落腳於巴黎;開了一家書店,並奉行馬克思的名言:「竭力奉獻、取之當取」,為這家書店建立起後世書店都難以逾越的精神象徵。

逃亡於此的傑若米·莫爾瑟,與多數失意潦倒的文人相聚於書店,彷彿說著,如果你在文壇混不下去了,不妨來趟莎士比亞書店;在書店主人喬治的督促與鼓勵下,或許能振筆疾書,重返往昔光彩。讀到這裡,我對莎士比亞書店更加地心生嚮往;儘管自己的人生並未因寫作而感到窮困,我仍會視住進莎士比亞書店為一種「儀式」。就算不能,我也早已在心裡擬定去拜訪這家書店的計畫,即使老喬治早已成了天使;如今掌店的是他的女兒雪維兒·惠特曼。

我讀過許多各種書店的小說與傳記,卻從來沒有過《愛上莎士比亞書店的理由》這種類似偵探小說式的閱讀經驗。因為你不知道傑若米·莫爾瑟下一步會怎麼做?或睡在什麼地方?會不會遇上仇家尋仇?而年高86歲的喬治,與他的莎士比亞書店將何去何從?

此書中文初版發行那一年,喬治·惠特曼過世了。但是在閱讀《愛上莎士比亞書店的理由》時,喬治彷彿仍坐在書店的某個角落;也許當你走進書店時,他仍會遞給你一本關於社會主義的著作。然而傑若米·莫爾瑟在莎士比亞書店的那段時光,潘尼斯的店、波麗瑪古酒吧,早已消失或被改建成三星飯店;唯獨書店仍屹立不搖,在通往現代化的城市之中,保有某種傳統與信念。或許老喬治的靈魂仍看顧著這家書店,正如他生前把書店視作教堂的一部分,專門收容那些不適應外面世界的人。某種程度而言,正是那些將閱讀視作脫離世俗的解方,安身立命的最佳所在。

愛上莎士比亞書店的理由|Time was soft there

傑若米·莫爾瑟|Jeremy Mercer

出版| 馬可孛羅文化

二版一刷|2023.06




chez Ethan
chez Ethan
台北直男,附有各種伊森處方,音樂、閱讀、電影診斷與使用說明書。喜歡影展片、嗜讀歐美文學,音樂從簡處理;毋須要向誰證明自己會聽音樂。文字偶爾出現在《周刊編集》;歡迎邀稿(藥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