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台南時,豔陽高照,但反倒覺得沒有台北般生熱,不會走兩步路就汗如雨下,反倒有陣陣微風,感到涼爽。
這次同遊的夥伴是媽媽及媽媽的朋友們,跟一群長輩出遊,總是可以聽到以前的故事,倒是也有一番樂趣。
途中經過了喜樹老街,我們也順勢進去逛逛繞繞。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喜樹」,但是對於長輩來說,這可是充滿回憶的樹種,以前有人要結婚,都會做粿分送給大家,這時喜樹的葉子可是包粿不可或缺的一員,葉子碩大,剛巧可用於放置做好的粿,一個接一個疊放,想必是壯觀的場面。
還未走入小巷,正值開花的喜樹便一排迎進了我們,滿樹滿地都是花瓣碩黃的黃花,果真有喜事降臨的喜感。
走進小巷,我印象中的老街總是繁華熱鬧的,但這條街真是名副其實的老街,有許多房子都已無人居住,甚至斑駁傾頹,偶爾能看見幾家店,但也沒有開放,老人家在門庭前聊著天,對於我們這些外地人的來訪,眼神裡有著驚奇,似乎為這裡居然有人造訪,感到不可思議。
牆面上有許多有趣的圖案點綴著,走沒幾步也會看到已然殘破的屋舍,新與舊之間,形成對話的奇特。據說在近幾年,因阿嬤手縫魚筆袋爆紅,喜樹這裡的人潮也有許多是專程為此而來,也帶動了喜樹老街的風潮。
但這天裡面的遊客卻只有我們這群人,像是突然不小心闖入的訪客,用20分鐘的時間在異世界裡穿梭,闖入了老街的繁華與衰敗。特別適合喜歡靜靜散步閱覽老街風光的人,來這一走。
第二天,我們來到了七股,這裡有一個此處限定的行程,不僅能夠搭船遊潟湖,還能夠烤鮮蚵吃到飽。
上了船,毒辣的陽光斜斜的照進船內,大家一個挨一個坐好,不過船開動後,海風卻也算是涼爽,導遊也開始耐心的講解。
今天我們要遊的是台江內海的潟湖,潟湖受到海風的侵蝕,已經慢慢消逝。
後來查資料時看到荷蘭時期畫的地圖,十分震驚,那時台南是一座湖,船隻可在其中任意開駛,據說鄭成功也是因為掌握這裡的潮汐漲退,於是一舉攻進了荷蘭人的巢穴,佔領了這片土地。此後人們便在此處定居下來,其中族群間的械鬥、摩擦,也如這片潟湖一樣,不斷變動著,如今已不著痕跡。
誰能記得它曾有的繁茂盛況,如今有的只是遊客的到此一遊,古老的歷史,如同被侵蝕消逝的地面也慢慢遠離,但看著港邊的海浪無止盡的拍打岸邊,也許這片即將消失的潟湖,繫取一份寧靜,這樣也好。
在90年代,計畫此處用來填海造陸,開發工業、工廠。在居民的極力反抗下,這裡成為了台江國家公園。人的意志究竟能不能抵擋大自然的殘酷?海水無情的侵蝕著,侵蝕掉百年以來的開拓歷史,卻侵蝕不掉這裡獨特的生活方式。
這裡多半是養蚵人家,導覽的大姊說道,養蚵人家辛苦,垂下式養殖需要4~6個月,插枝式則要8~12個月,比想像中的久,可能花了大半年的心血,才有肥嫩的蚵可採成。沿路遇到許多養蚵人家搭著船準備回程,我們出發時約早上9點多,可見他們是一大早就出發工作,我們與他們揮了揮手,他們卻不及理我們這群遊客的悠閒,兀自忙碌的駛床而過。
令我驚豔的是我們下船後,船家早已準備了燒好的木炭,準備讓我們烤蚵仔,我一向是不特別愛吃蚵仔,但卻覺得這裡的蚵仔特別值得一嚐,當烤得香味四溢時,將汁液四溢的蚵仔放進嘴中,不僅新鮮,又肥嫩,果真是這裡才能品嘗到的獨特滋味。
最後一天,我來到台南美術館,美術館分為兩個館,首先來到一館,這裡是日治時期的警察署,牆壁上的磚面是一整塊的米色,但如今已褪去了肅穆,淡淡的米色反而增添了一份溫和。
走進去打開門,竟是一片陽光斑斕的庭院,人們在其中或坐或走,或忙著拍照,光影隨之擺動著,倒是別有一番韻味。
二館的建築明亮寬敞,聽說也是新興的打卡拍照景點。努力地看了一周,裡面的展覽多半以台灣藝術家的作品為主,雖然我喜歡的當代藝術展覽不多,但卻也能從台灣的不同藝術視角切入,看到不同的風采。
若是覺得台南的日頭過於炎熱,或想從藝術的視角看見不同的台灣,倒是可以來這一逛。